“冷”处理案例
一、事情的起因
邓同学学习成绩优异,外校直升生,班长,宿舍长。心气高傲,性格倔强,比较强势。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何同学来自云浮农村,是新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普通话不标准,刚好不久前又箍了牙,所以语言表达不太清楚,没有集体生活经验。但她学习十分认真,第一次月考成绩名列前茅。邓同学开始歧视、孤立何同学,煽动其他同学对她不理不睬,说话含沙射影。运动会期间午休时,邓同学说粗口骂何同学,何同学哭着来找我诉说心中的委屈。
二、处理过程
我首先安抚了何同学,接着了解事情的原委,找到了邓同学。我问她为什么要骂人,该生竟没有半点愧疚,大声嚷嚷道:就是看她不顺眼呗。看到她那嚣张的样子,我想要让她当场认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便对她说:我现在看你也不顺眼,不想和你说话,两点半后你留下别去操场了,我们单独聊聊。就这样,邓同学被我留在了宿舍。此时她身上的傲气虽已减去了几分,但依然不肯承认自己有错,拒绝道歉。晚上,我想了很久,决定对她采取“冷处理”。我连续三天没理她,甚至到她们宿舍查房时我都懒得看她一眼,要知道平时她跟我还是蛮“亲热”的。也没再找她谈话,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我的一反常态、一反常理的“冷漠”让她感觉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慌,我在我眼睛的余光中似乎看到了她脸上表情的异常。第三天,她终于憋不住了,主动追出宿舍要找我谈谈。我感觉时机已到,火候正好。通过长时间的交谈尤其是严肃的批评教育后,我让她做一个选择:1、做一个有教养,正直善良,能起到表率作用的、有凝聚力的好班长;2、做一个蛮横无理、让同学们敢怒不敢言的女流氓。毫无疑问,她选择了前者。最后她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并请求我给她留点面子,不公开道歉。我告诉她这要看对方的态度。通过我的调解,当晚,何同学接受了邓同学的私下里道歉。我也表扬了何同学的宽容大度。第二天,我就此事向班主任作了详细的反馈,并通过电话和双方家长进行了有效沟通。接受了何同学家长的建议,给她调换了宿舍。
三、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歧视、嫉妒引发的同学间以强凌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健全;2、在一个新集体中个体之间还要经历相识相知的磨合过程;3、不可否认确有个别品行不正、情商不高的学生滋扰事端。基于这几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疏导和教育,尽可能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一旦发生了,我们处理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一、不必急于求成,适当的把矛盾交给时间去解决。
此案例中,我根据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没有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凭我对邓同学的了解,她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很快认错的,更不会当着同学的面去道歉。所以我选择了将她留下单独沟通、教育的方式,并且适当进行了“冷处理”。否则,极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把原本学生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和学生的矛盾。那样就使自己处在被动的位置,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我选择了滞后再介入的策略,适当地把矛盾交给时间去解决。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第二、内心再热亦需冷,此时无声胜有声。
降温是个好办法,沉默是金。急切地叨叨叨有时对有些人并不管用,冷冷的沉默反而能使教育对象内心发生变化,忐忑不安。这就是教育的辩证法。当然,沉默只是暂时的,不能一直沉默下去;沉默也不代表不爆发,它是内心的火山另一种爆发的方式。
总之,我们处理学生矛盾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我们每天要面对近百个学生,不知何时何地会有怎样的状况发生。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在日常管理中多多观察了解,凭着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学会对有的人、有的事进行“冷处理”,给对方冷静、反思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才能做到冷静、理性地“兵来将挡”、“见招拆招”。当然,“冷处理”不是不处理,它是一种体现教育智慧的“缓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