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9页PPT谈谈《人类群星闪耀时》
——ES2015图书漂流活动之亲子阅读分享
P1:开场白
卢老师刚交给我这个任务的时候,我想到的是TED演讲。TED的三个字母是指技术、娱乐和设计。它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创立于1984年。2006年之后,网上开始有了TED的演讲视频,随后全球风靡,这就是互联网的威力。比尔盖茨、奥巴马、马云、柴静等等,都做过演讲者。TED演讲宗旨是传播值得传播的idea,但是它有个时间限制,就是不超过18分钟。所以,接到卢老师任务的最初,我觉得压力好大。
可是后来,卢老师说给我一节课的时间,我可以把内容拆开细细讲了,但我依然觉得压力很大。只有9页PPT,我该讲些什么?我会不会浪费了大家的时间和我自己的时间?
有本书叫《动物精神》,书里说到上台紧张这回事和原始社会以来,人的动物性有关。试想一下,原始社会,地广人稀,眼前突然出现这么多双眼睛盯着你的时候,你会不会紧张?别说是狼群,就算是猴群也能吓你够呛。于是你有两种选择,要么打,打倒它们!要么跑,迅速离开现场!不管是打还是跑,你都会四肢用力,大脑缺血,一片空白,所以就会紧张。搞清楚了这个原理了,我觉得我好点了,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了:当我们谈起《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会说什么。
P2:读书的三个阶段
我们一般看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读故事,从文章到文章,包括常规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读内心,从文章到自己,包括文章里的事件和你对此的观点。这两个阶段都是客观的,从知识、概念、逻辑去梳理你读到的内容,知识性要大于想象力,读书进入这两个阶段的主要收获是拓宽世界,体验情感,去伪存真,让你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第三个阶段是读世界,从文章到世界,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去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系。这个阶段是主观的,每个人收获的思想内涵都不同,但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或机器人的意义所在,不枉生而为人。
20年前,有个超级电脑叫“深蓝”,它可以高速处理海量数据,1997年,它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排名第一的前苏联选手。当时有人说,国际象棋规则太简单,我们玩儿个围棋试试。
20年后,有个机器人叫阿尔法狗。今年3月,它打败了世界围棋冠军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它有两个大脑,可以进行深度学习,最厉害的是,它可以通过预估,进行模糊判断。而模糊判断曾经在10年前被称作是人工智能无法突破的瓶颈,但是现在,它做到了。
那么,是否可以说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人类?远远不能,人生而为人的优势就在于思想内涵。有一首诗这样写着:
“人类知道太阳有黑子,人类知道月亮有背面,但人类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穿过千山万水去见另一个人。”为什么?机器人会说为了利益,为了打败什么,而人类会说为了亲情,为了爱情。例如,最典型的——春运。见网友不算哈,那是荷尔蒙的作用。
我知道有同学在看《三体》,我们在书里看到人类有诸多恶的一面、有诸多愚笨的一面,但人类有复杂宏大的精神世界,所以刘慈欣在《三体》里面写到拥有强大科技力量的三体文明不能战胜人类文明。这是人类的实力。
读书读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读世界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你会放眼宇宙,有一种气场,然后特别深远的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与大海”。
好吧,先回到第一阶段,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P3: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他身上的标签包括——犹太人、富二代、最会写故事的传记作家、和平主义者、一战和二战的经历者。
因为这些标签,所以在他的时代,他的处境艰难。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斯蒂芬茨威格作为富有的犹太人、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又是主张和平的文化名人,他被迫流亡,离开了他的故乡维也纳。
1942年,二战正是最激烈的时候,欧洲战场、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非洲战场硝烟弥漫。出于对局势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失望,斯蒂芬茨威格和他的第二任太太,也是犹太人,在巴西选择了自杀。正如他在遗书里所说“我是一个过于性急的人,我先走了”,很可惜,如果他再等等,1942年底,二战就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后,希特勒开始走向失败。1945年,二战结束。斯蒂芬茨威格再多等等就好了,真可惜。所以,人还是要乐观一些。
从他的生平大事记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小就有明确人生方向的人。17岁开始发表作品,大学学的是文学,然后读取了哲学博士学位,游历过西欧、北非、印度和美洲。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想学什么?想有什么样的未来?什么样的人生?往往有明确目标的人,或者说很年轻的时候就能有目标的人,往往会过得比较精彩。
P4:主要作品
从他的作品来看,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很多。在欧洲乃至世界文坛,英语、法语作品是主流作品,但斯蒂芬茨威格以德语创作,也能赢得如此广泛的声誉,这是相当了不起的。这里我们主要说三部,这是在中国大陆知名度很高的三部。
一部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他的这部小说被徐静蕾改编成了电影,把剧情搬到了30年代的中国。这部电影当年获得很多国际大奖。从摄影的角度,大家可以去欣赏一下。从剧情的角度,大家就没必要看了,比斯蒂芬茨威格的原著差很远。
一部是斯蒂芬茨威格唯一一部自传体文学作品。还没等到这部作品发表,作者就自杀了。书里回忆了大量欧洲同时期的文化名人,有历史价值。
还有一部就是今天的主题了——《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里面有14篇特写,而第一版只有5篇,发表于1927年。中文第一版是1986年发行的,当时的版本里面有12篇。第一版中文版的翻译也是舒昌善,和今天的这版一样。
翻译很重要,很多作品能够得以传播或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都离不开翻译。想想,如果莫言的作品没有得到好的翻译,他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三体》和今年最新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能够获得雨果奖,也都与他们背后的翻译者有很大关系。有没有长大想当翻译的?努力吧!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P5:14篇特写整体概况
这本书里的14篇特写大家看过没有?或者看过了哪几篇?有没有什么最初的印象?或者说最深的印象?
我们今天是做一本书的导读,而不是其中一篇故事,所以我们不会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说,我们来做个归类,14篇东西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人类发现的重要事件,体现人类创造的激情,例如太平洋的发现、加州黄金的发现、海底电缆的铺设、南极探险。
二是历史的重要事件,体现作者对历史的反思,例如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流亡中的列宁坐封闭的列车潜回俄国、古罗马政治演说家西塞罗的最后时刻、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参加巴黎和会时为和平及美国权益而做出的努力。
三是艺术哲学的重要事件,体现作者对人性的讴歌,例如德国作曲家亨德尔中风瘫痪后又恢复健康,这个过程刺激了他的灵感乃至信仰;例如歌德74岁的一首因暗恋失败而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并从此进入另一段创作佳期;《英雄的瞬间》是其中唯一一篇诗作,描述俄国作家从革命到宗教的转变;《逃向苍天》是唯一一篇剧本的形式,描述列夫托尔斯泰的出走;《一夜之间的天才》是描述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诞生。
这些故事有些读起来对我们来说会有些生僻,但是没有关系,多读,多体会。坚持下去,你所努力的会有回应,它不是消失了踪迹,它只是需要时间抵达,这和星光落入你的眼中是同样的道理。
怎么样?机器人组织不了这样诗意的语言吧?人工智能重视的是理解力,而不是感受力。只有人,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历史的幽微,和面对广大世界的冲动。生而为人,我们可自豪了。
斯蒂芬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都有这样四个特点——西方的视野、角度的选取、庞大的背景信息和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并存。接下来,我们以其中一篇来展开说明:
P6:以《攻克拜占庭》为例
《攻克拜占庭》,创作于1936年。高中历史书上只有一句话: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更名为伊斯坦布尔,即现在的土耳其首都。然后考试的时候,会出几种填空题。时间?地点?谁?
茨威格说历史是一个作坊,写编年史的人在作坊里串珠子,把历史按时间轴串成一串链子,简单、枯燥。作为全世界最会讲历史故事的传记作家,茨威格不会那么做,他会抓住一个历史事件的断面,补充生动详实的内容,让事件丰富有趣起来。
一、西方的视野
首先来看茨威格作品的西方视野。攻克拜占庭的进攻方是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候覆盖到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它的核心位置是今天的土耳其和整个的阿拉伯世界,而土耳其是连接欧洲和亚洲出入口。茨威格的视角只关注了这个地点与西方的关联,只提到了这个事件在欧洲的影响。其实大家看看其余的13篇,除了1篇黄金国的发现涉及了美洲以外,其余都是欧洲或欧洲人的事件。所以也有人说,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应该叫“欧洲群星闪耀时”。
二、角度的选取
其次来看作者角度的选取。一般人写故事推进是正面描写,按照正常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来描述,这样中规中矩。但茨威格更擅长或喜欢用余光,即反衬或旁衬的描写。例如故事中他没有直接交待战斗怎么打,而是先描述了攻打拜占庭之前三年的事情。
1451年穆罕默德是如何登基的,他作为皇太子理应很正常的登基,但他依然处心积虑,先是封锁父王驾崩的消息,后是杀掉他幼小的弟弟,以确保他的地位不受宫斗的威胁。
1452年,他宣告要攻打拜占庭,而在此之前,他一方面邀请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来参加他的登基大典让对方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他与拜占庭周边的匈牙利人和塞尔维亚人达成协议,确保他攻打拜占庭的时候这两方面不会捣乱。在他切断了拜占庭与黑海的出入通道后,他宣布他要攻打拜占庭,并出动了15万的人马。此时的拜占庭只是孤零零的一座城,周围没有盟军,城内只有8000人的部队。
通过这些描述,战斗还没开打,读者已经可以感受到拜占庭的局势不乐观,可以感受到穆罕默德是个生性残忍、诡计多端、为达目的寡廉鲜耻的人。你看这几个角度他已经用了三十六计里面几计了?杀他弟弟,斩草除根;邀请对方参加登基仪式,明修栈道;私下里孤立拜占庭,暗度陈仓。
三、庞大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茨威格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庞大的信息。他所抓住的每一个历史瞬间,其中都牵涉到海量的信息。所以历史真的不是枯燥的,是相当有意思的。
我梳理了这几条大家感受一下:拜占庭,是古希腊的城堡,东罗马帝国的时候改名叫君士坦丁堡,后来被书里的这场战役破城之后,改名叫伊斯坦布尔,是现在土耳其的首都。
最初的罗马帝国后来分成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分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实际上这只是大的派别,还有很多很多派别、教会。西罗马帝国早在拜占庭被攻占之前就被灭亡了,取代它的是日耳曼蛮族,也就是现代德国的雏形。基督教的分裂和内斗也造成了书里提到的拜占庭被孤立的局面,整个欧洲都知道拜占庭是基督教的圣地,但任何一个派别都不愿意抛弃相互之间教义的分歧去施以援手。所以在茨威格的这篇故事里也提到,拜占庭的几番努力下,并出动了罗马教皇,但最后也就获得了几首战舰和几百名士兵的资源,相对于对手——奥斯曼帝国的15万军队来说,杯水车薪。
书里提到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决战之前,基督徒最后一次做祷告的地方。这一幕被誉为欧洲历史上最感人的一幕,基督教各个教派共同祈求天主保佑,没有任何分歧。这样的一幕在基督教分裂之后上千年都没有再现过。而这也是基督徒最后一次使用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被攻占之后,这座教堂内所有基督教相关的绘画、雕塑、艺术品全部被破坏、被用石灰抹去,古希腊遗留的卷宗也被焚毁,这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啊。大教堂被加了四根立柱,改成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再后来,土耳其独立称国以后,这里改成了宗教博物馆。旅行的话,这是必去的景点。
这只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小部分线索。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极简欧洲史》,它来自一位澳大利亚的历史老师给大学生讲课用的PPT,它从6个角度把欧洲史来来回回讲了6遍,很好看!
我还可以再分享一个信息——火炮。故事里提到了攻打城墙的火炮。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把它用于武器是欧洲人发明的,把武器发展到火炮阶段是奥斯曼帝国的贡献。奥斯曼帝国是当时唯一一个统一铸造标准的帝国,他打仗全靠火炮部队和训练有素的骑兵,当时的他们就是靠这些统治了中东和西亚地区,而欧洲当时盛行的还是骑士。所以军事力量上,奥斯曼帝国在当时也是欧洲最强。
但是,技术进步也在改变政治格局,后来火枪技术得到发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欧洲打败土耳其人的战斗,俗称“72支枪保卫维也纳”,那场战斗绝对是军事史上的经典,72支火枪打败了土耳其25万人的进攻,而当时土耳其人根本不知道欧洲已经发明了火枪。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也是阅读带来的乐趣。
四、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并存
茨威格的传记能够获得广泛声誉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这一点,他是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并存的作品。
首先是细节的真实性,为了丰富人物、情节,他肯定要补充很多细节,不然攻克拜占庭就是高中历史书上的那一句话。但是,所有的细节,他会确认真实有出处,这点他要做很多很多幕后的工作,而且文字上他也会反复斟酌,曾经看过有资料说他写作会反复删减,例如写了1万字,然后字斟句酌删减成3000字,以确保用词用字精准。这是水平,更是态度。
其次是对历史偶然性的艺术放大。虽然历史的偶然改变不了必然,拜占庭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定会被攻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茨威格在描述那扇忘了关的门的时候,他展开描述进攻方如何发现了那扇门,如何进入,以及如何引起守城部队的混乱。有一个细节,我读的时候觉得好生动、可笑,分享一下:土耳其人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冲进了城,守在城墙上的东罗马帝国的几个卫兵发现身后有敌人,居然身后有敌人,这几个吓坏了就喊出声来了“敌人进来了”,这几句本来也算扰乱军心了,结果溜进来的这些土耳其人也不知道怎么这么聪明,也跟着喊“敌人进来了,城市被攻下了”!这下子军心彻底被动摇了,本来8000人的部队里就有一部分是雇佣军,没有忠诚度,这下就跑得更快了!就像我开头说的原始人一样,要么打要么跑,大脑一片空白,紧张,也不分析了,跑了!作者对这扇门展开的描写,就是放大,让阅读更有趣,更印象深刻。
第三点是作者穿插其中的心理分析。茨威格同时代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叫弗洛伊德,茨威格受他的影响比较深。这一点大家可以在阅读中去体会和感受,例如在这场战斗中,穆罕默德行为背后是野心还是信仰还是性格本身?大家自己去体会,我就不展开了,很复杂,但是很有意思。我们现在年纪小,经历少,可以通过阅读去获得一种经验,一种可能性,在阅读中体验未知。所以,历史小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它真实发生过,这种体验会更有触动。
第四点是茨威格作品的读史观今。茨威格在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会提及一两句自己结合现状的感悟。这一篇的最后他感悟了欧洲的事后的恐惧和事前的置若罔闻,毕竟这是影响欧洲历史数百年的一件大事。这样的结构或做法,也是升华作品的点睛之笔。往往结尾的几句话,可以让一部作品从故事本身升华到思想层面的一个课题。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练练。
我们以《攻克拜占庭》为例,介绍了茨威格作品的四个特点。大家在阅读其它篇目的时候也可以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
P7:阅读的模式
这里稍微提一下阅读的模式,这是全球专家总结出来的阅读循环圈,从选择到阅读,然后分享,然后再选择。这样一个循环帮助你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来学习。这期间需要各种帮助,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别人的帮助不能代替你个人的阅读,它只是会增加一种亲切感,这也是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目的——增加亲切感,增加你想阅读的欲望。
这里有一个阅读能力和年龄阶段匹配的对比图,我们现在是12—15岁这个阶段,我们在阅读方面应该要增加阅读的数量与深度,从而训练一种思维方式,审辨式的思维方式,就是先怀疑,是这样的吗?然后辨别之后再接收,把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体知识。从学习阅读,到用阅读来学习,这是理想路径。
P8:结束语
茨威格的作品初读会觉得平淡,但读进去了,会觉得厚重,它有一种弘扬坚韧、和平和良知的内涵,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漫长而平淡,但孕育出的历史性时刻能够让后人看到群星闪耀,看到坚韧、和平、良知这些长久的特质。
我们可能会说,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在祖国大家庭,我们没机会体验茨威格的时代,我们也没机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其实,换个角度想,我们不在茨威格那个时代,但是和茨威格同时代的也有很多人啊,为什么茨威格只有一个呢?借最近的一个广告说明一下,那是个手机广告,梁朝伟拍的,所以我有特别留意。你们00后应该不懂了,就跟你们喜欢什么李易峰、都敏俊啊什么的我也不懂了,反正我们各自尊重各自的偶像就好了。
广告里有一段词——“一面是运气,一面是实力,被人喜欢是运气,让喜欢的人满意要靠实力。运气就是让人看到你另一面的实力”。所以说,实力是关键词。茨威格在他的时代,他有实力,他能够写出不朽的作品。而且,最关键是我之前提到过的,他年纪轻轻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这点很重要。
人们都爱说“梦想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可我的观点是——梦想一定要有,不一定实现得了,但这个努力的过程就是财富。瞬间易逝,永恒难求,全情投入的每一个瞬间就是永恒。
假如你有机会来写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你会选择谁?或者哪一个时刻来写?或者先从初二4班的版本开始?
P9:彩蛋
好像看电影一样,彩蛋时间到!大家看看几张照片!
大家现在初二了,再看回初一的照片会不会觉得有变化?我是觉得大家长大了,眉宇间都有青春的气质了!真好!
抓紧这段时间,多阅读吧,多读经典!多看、多体会!有时候知识结构不足的地方,可以靠感受力来弥补。有些书的阅读是讲年龄段的,有些书现在不读以后再读的话会少了很多乐趣。例如,你们小学的时候老师要你们读什么书?金银岛?大西洋底来的人?那些书当时读很开心,现在再读会不会觉得无聊?所以你们现在要读深一点的书!可能你们会担心,看不懂的那些很快就忘了,没关系,即便是忘了,那也是大海本身,是世界本身。
最后,祝四班的孩子们,学会学习,离书本近一点!关照现实,离社会近一点!让好奇的眼睛,永远亮着!让下节课站在讲台上的人,紧张一下!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不妨关注胡静雅妈妈的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