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见字如面

——致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文字:任晓莹 指导老师:王娜供稿:高二年级图片:时间:2019-03-04点击数:2772

 

 

信纸被轻轻压在我常用的水杯下。

趁我醒来之前,他已经悄悄来过我的房间了。开了一整晚的空调又被他悄悄的关掉了,窗被打开了一半,只有风吹过窗帘的痕迹证明他来过。

睁开眼睛看到空调被关后,有点吃惊。母亲从没有关我房间空调的习惯,但父亲好像已经好久没有来过我的房间了。 “能不能不要老是进我的房间!”几年前开始,我总会用各种方式拒绝他对我的“示好”,两人少有的短暂的交流,会被我以敷衍的态度草草结束。

翻下床后,走近墙壁前的书桌,看到信纸,以为是母亲叮嘱喝汤的话语。没料到映入眼帘的是“囡囡亲启”四个熟悉的字眼,这是父亲的笔迹。

心里不由咯噔一下,反射性抬头看向面前的“留言墙”。

墙白得刺眼,眼前又浮现那个偏执的我:一边喃喃着,一边毫不犹豫地撕下往日两个人在留言墙上贴下的纸条,纸条被一一丢进垃圾桶,连同胶水留下的痕迹也没能逃脱被我用热水泡过的湿毛巾抹去的厄运。

自从那天后,他再也没有在我们的留言墙上留下便利贴了。

而我也好久没有见过他的字了。 

突如其来的留言使我忐忑不安,缓缓拉出杯下的信纸,纸在我手中发出窸窣的声响,应和我心中忐忑。纸张在我手中,我看得更清楚了:第一行仍旧是我的名字,依然是力透纸背的正楷,和下面正文一挥而就的草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么多年他的习惯还是没有改。

 

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总是严厉却又温柔。

听到他的脚步声,我张皇失措地藏起压在手臂下的本子,用自己的小身板堵住了藏匿本子的抽屉。尽管如此最终还是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我还是乖乖交出了“犯罪证据”。伴随着“噗嗤”一声,他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

父亲一向讨厌我的作业本上字迹潦草,每次辛辛苦苦完成的课文抄写只要有一个字不过关,都要被打回重做。四年级之前大都用的是铅笔,父亲检查作业的那天就是我的噩梦。无数次作业纸上连同我的名字都被擦的一干二净。

被他抢走的本子上布满我临摹母亲的签字歪歪扭扭的字迹,见到此般场景他居然没有生气。心虚的我扬起涨红的脸,抢在他开口之前,用稚嫩的声音解释到:“我……我觉得妈妈的连笔字很神气。”

“老实交代吧,为什么要偷偷仿签?是不想让我们看到你错漏百出的作业?还是成绩单上要签名呢?”他被我的样子逗乐了。

支支吾吾半天我才敢说出真相:“不……不是这样的,爸爸怕妈妈,如果我能写出妈妈的字,你再也不会擦掉我的作业了!”

在父亲发现我的字为什么越练越糟糕的真相后,他决定每天抽空陪我练字。降低了写字速度,更加用心的解释每个字的结构和偏旁。很快,模糊不清的字迹从我的笔下消失了。但由于我的名字前两个字是左右结构,全名的横画居多,我废了老大的劲儿也布局不好。总会习惯性的把“晓”字的日字旁单独写成一个字。父亲为了纠正我,握着我的小手写了不下百遍。从那以后每当他写到我的名字总会下意识减慢落笔的速度,他曾说过这个名字对他的意义非凡。三个端正秀气的楷书汉字慢慢舒展在纸上,如同临风荡漾的枝条。

“你连名字都是我取的,为什么不听我的?”那句刺痛到我骨子里的话又回响在耳边。回忆骤然停止,我摇了摇头,喜悦的心情转瞬即逝,“只是名字而已,有什么了不起?”

回忆在消磨我的耐心,准备放下信纸,但耳边又响起母亲最近经常对我说的话:“他好歹也是你的爸爸。”还是继续皱着眉头往下看:“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地扬帆起航,不畏风雨。”字字敲打在我的心上,字里行间是勉励还是不容抵抗的要求?我实在不能确定。

 

当我慢慢成长起来后,对父亲的印象也渐渐发生了转变。父亲依然严厉却开始让人捉摸不透,他似乎变得不近人情。

从初中开始父亲便残忍地把我送出我从小生活的小城镇,到大城市从零开始。

新的朋友新的环境让我措手不及,忍受着孤独,学会了自己消化寂寞。终于熬过了三年,我真的不想再经历一次无依无靠的生活,但是每当看到父母因为我的进步露出欣喜满足的眼神,想回家的话语又被我咽下肚子里。

上了高中,想要转学的念头愈发强烈,长大了总想离家近一点。但我从来没有跟父亲提过。因为我知道在他的口中我很难听到鼓励的词语,只会换来淡淡的一句:“调整好你的心态”因为我知道他总是残忍,不带有商量的余地。一个眼神就可以驳回我的所有狡辩和请求。我只能怯生生地抹干自己的眼泪,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着承担自己的过失,学着自己面对生活的所有不如意。我只能在心底默默埋怨父亲,埋怨他所做的选择。

 “太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可能最后会在你手边溜走。”他多次告诉我。记忆中父亲第一次动手打我也是唯一一次打我,只因为我向他询问数学答案而无果后,耍了脾气,用力摔了房门。房门是锁着的,他在外面喊我的名字似乎很生气,我不敢开门,在房间里哭喊着认错,最后他还是破门而入……

尽管我知道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只是为了我好。但从那以后,我似乎没有再和这个“发疯”似的父亲有再多亲密接触。也许是我躲着他的小心思渐渐被他察觉,父亲看我的眼神除了有平日里的沉默有时候会闪过一丝惭愧和心疼,但我每次都会视而不见。好几次他想拉住我和我好好聊上几句,都会被我草草敷衍。除了急起来会和他抬杠,在家里,我们渐渐没有了交流。

这样过了一些时日,我对父亲的态度都没有好转,甚至于发展到,在某天晚上急起来抬扛之后,我决定把留言墙上的所有和他有关的回忆,全部都丢掉。尽管上面有他亲手写的菜谱,有小时候他在饭后总爱读给我听的《苏菲的世界》里的句子,有他按照古诗词意境画下的简陋但有趣的涂鸦,但这一切我都不需要了。

尽管知道这样会让他失落,但那时他的每一分失落,都会使我的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这仿佛成了我认为可以战胜父亲的唯一途径,是证明自己胜利的最好方式。

最终,父亲达到了他的目的,我学会了独立。

但我也会羡慕那些小女孩,和父亲总是无话不说的女孩,那些可以挽着爸爸肩膀撒娇而不感到别扭的女孩。

 

经过几番猜测,还是决定继续抱着敷衍的态度接着往下看:“人一辈子都会在高潮低谷中浮沉。你的困难我都看在眼里,只是不知如何开口问起,在你眼中,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对你的帮助可能少之又少。但,囡囡,你的心事我都懂,只是它化为了眼泪我不想再把它找回来……

我愣住了。

他怎么能看穿我的烦恼?

近几年,父亲和我印象中的那个高大、目光沉沉的男子相差了很多。他开始变得笨拙、神经大条。可能因为工作压力大的缘故,他时常出门忘记带上钱包,时常忘记几天前用过的书到底放在哪里了……甚至连自己的生日也经常被遗忘。

但如此粗心的他竟能察觉我的小情绪,竟能在前几天吃饭时看到我的眼睛泛红,尽管我早已用冷水重复冲洗眼睛多遍。

“一点也不关心我!”想起之前每一次吵架,每当我哭喊地说出这一句话时,他总是以沉默转身离开的方式来结束话题。我始终不能理解这个背影的含义,是愤怒?是惭愧?还是无言以对?此刻我突然明白,他的背影可能只有对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一样,他表达爱意的方式总是含蓄的。记得他说出“很想我的女儿”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在他外出应酬喝醉回到家后迷迷糊糊吐出的。记得周末回家和母亲扯起家常时,母亲曾跟我提及:父亲最近忙着学习心理学,家里又堆积了很多有关书籍,父亲为了更了解我更多一点,真的是什么方法都用上了。

回到一年前。

每个周五,父亲舟车劳顿一小时后到达学校,提着刚从家里做好的饭接我放学回家。晚自习下课是在晚上八点多,人们常说太晚开车不好。但父亲每次总要等我把饭慢慢吃完再上路回家,他总是叨叨着说边坐车边吃饭对胃不好。但我总是不以为意,总嚷嚷着要快点到家。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再快点,好让我快点度过和父亲独处的难熬的时光。

偶然一次,我一上车就睡着了,父亲不忍心叫我起来,没有吃饭直接开车回家了。当我睁开眼之际,车仍在光和影交错的夜里前行着。朦胧中,隐隐约约看到坐在驾驶位的父亲正腾出一只手,伸向副驾仿佛在折腾什么。不好好开车,又在搞什么?我不满地皱起了眉头。身体向前倾,这次看得清清楚楚了。他用腾出的右手,一直护着在副驾驶位上摇摇晃晃的保温瓶,生怕它一不小心的仄歪使我的晚饭泡汤,也生怕它从座位上滑落发出的响声吵到正在熟睡的我。只要保温瓶一发出声响,父亲都要皱起眉头,不时轻声发出“啧”的声音。

如此细心的他!原来他真的什么都知道,如此细心的他怎能不知道?

 

零零星星的回忆拼凑起来,突然明白自己才是糊涂鬼。一味的疏远,一直的冷落,没有解开的误会,让我把这些回忆都清空,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粗心的我只会把往日争吵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里重复播放,腾不出一点空间装下他爱我的模样。

种种罪恶感开始层层包围我……

眼前浮现的是那个带着微笑和我一起摇着头吟诗的父亲。

 

阳光倾泻铺满信笺,一词一句绘尽流年。

字从心间缓缓流出,在笔端一一绽放成独一无二的花朵。

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下一面,欲要一口气读完

如果可以我能重新认识你吗?回到刚刚认识的时候,回到无话不谈的时候。”我被逗乐了,想起父亲说话永远都是一本正经,但写的所有东西永远都是文绉绉的,“我们都坐下来,只做一件事——聊天,只有我们两个。” 父爱不像母爱那样热烈而细腻,易于形容。他的爱可以很脆弱,能被我一个眼神打败,闷闷不乐一整天;也可以很倔强,从不亲口跟我说这些话语。但我却又是一个敏感的人,只会相信他亲口对我说出的话语,尽管母亲已经说了百遍:“爸爸真的很关心你。”

我们都在静候时机,等待对方先“示弱”的那一刻。只是父亲已经习惯了付出,他变成了先开口的那个。如今蓦然回首,生命的情结不就在于一直等待?等待我们融化它。它有足够的耐心,直到它遇见光、理解和爱。

深吸一口气,悬着的心慢慢放下了,我在心里默应:好。

往下看,一整段都是他说服我和他聊天的句子,殊不知当他提出这个请求的初始,我早已答应了。

 

“父亲是女儿渐行渐远的背影。”

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句熟悉的话语。

在某一段时间,他总爱对我说这一句话,那时我只知道这句话表面的含义,当我慢慢长大,渐渐走远,他终会慢慢老去。

现在再次看到一模一样的话语时读出的不仅是他的无奈,更多是他的希冀,是他的挽留。

我终于明白,当他教会我独立成长时,也许早已料到我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父亲的口是心非,他的矛盾,只不过都是在学着如何成为一个父亲。

当我成长后,我再也不是那个百依百顺的小女孩了,我时常都会暗暗窃喜,终于摆脱了“父亲”这个词条设定给我的种种条框。有人问我:“你的父亲已经不管你了,你开心吗?”每每,我都会毫不犹豫地给予肯定回答。

如今他确实成了我只能看到的背影,但这个背影不再高大,很多回忆一下子晃过,到最后发现我想挣脱的不过只是懦弱懵懂的自己。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是这么描述的,“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想起日复一日的场景,哪怕他一天再怎么忙,当他拖着疲倦的身体,下班回家,推开家门那刻,目光里的无助就会隐藏起来,因为他知道还有一整个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等着他,他只能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我之前总认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的少之又少,但好像是我错过的又太多太多。他回家,我从不抬头看他一眼,也从来没有亲手为他换上一双拖鞋。想起那数十个没等父亲说完就挂掉的电话,每次的冷眼相对,每次任性的争吵,每个和父亲作对的想法……一切,都显得如此幼稚。

虽然父亲的背影也在告诉我不必追,但现在所想到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是没能和他在从前的时光慢慢前行。

眼前开始朦胧,心里五味杂陈。

拉出椅子,轻轻坐下,慢慢拿起笔:那么,就让我成为你的依靠吧,爸爸……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