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寿司物语(一)

文字:李鸿君供稿:初中部图片:时间:2018-11-29点击数:4492

 

《寿司物语》前言

听众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推出关于寿司的专辑。一口一个的小寿司,现在被全世界的吃货们喜欢。

我们的这张专辑,从寿司的演变、制作趣话、吃货门道,还有最重要的寿司匠人几个方面组成,本专辑的编写参考了很多书籍。

内容一定要真实、扎实,叙述力求生动活泼,希望大家能通过寿司,以小见大,对日本这个民族有更深的了解。

 

 

 

 

第一章 从路边摊变成高大上

 

一、老祖宗还是在中国

SU SHI在日语里有三种汉字表达方式,从家喻户晓的程度排个名,依次是“寿司”、“”(中文读音)、“”(中文读音Zhǎ)。

这三个字出现在中日两国的文字记载中,时间有所不同。战国时期,《尔雅》中出现”,当时是把鱼肉切碎,撒上盐腌制的“发酵”食物。

西汉的《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是:将鱼肉用盐和米饭一块腌制后,用重物压实发酵而成的食物。”和”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前者在距今900年前把鱼肉和米饭绑定在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食物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然后东渡日本。

“寿司”两个字出现在日本江户时代,当时中国处于清朝时期。由于寿司的发音和SU SHI很接近,不知谁起的头,这两个汉字就被借用了。

为啥寿司叫SU SHI 呢?因为日本平安时代,也就是中国的唐朝初期,酸东西就叫SU SHI

 

二、寿司用来进贡

《延喜式》是日本平安时代法令执行细则,上面记载当时有“鲫鱼寿司”。即把鲫鱼内脏收拾干净,用盐腌制两到三个月之后,一层米饭一层鱼叠加起来,压在重石下发酵食用。

各地都要向京都皇室进贡,南部九州路途遥远,所以这种不易变质易于保存的食物就成了珍宝。后来京都附近的地区也开始进贡这种食物,不过目的就更单纯了,爱的就是它酸酸的、粘粘的美味。

发酵类的鱼饭寿司统领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原来米饭是被扔掉的,后来发现米饭经过发酵后也别有一番滋味,于是鱼肉米饭一块吃就传遍全国各地。

江户时代,酿醋工艺越来越精湛,人们逐渐把发酵时间缩短,米饭中倒醋来调味,视觉上就没那么黏糊糊了。

那时候,关西地区的人们把醋饭放在盒子里压实,上面撒上鱼类贝类,再用盖子压紧,人称“箱寿司”。

“箱寿司”传入东部的江户后,做法变成米饭放入盒内压实、盖上鱼肉压紧,接着撤掉盒子,就像新疆人卖切糕一样,切成易于食用的大小,这种寿司叫“柿寿司”。

 

三、寿司原来是路边小吃

江户时代,全国统一,人们安居乐业,大众文化迎来了鼎盛时期。那时候寿司就是很流行的百姓小吃。街头巷尾、澡堂剧院,随处可以看见卖寿司的流动小摊。当时的人实在,寿司做成巨无霸,目的就是饱肚子。

现在我们非常熟悉的“握寿司”,小巧精致,相传是一个叫“华屋与兵卫”的人创造的。因为所用的鱼类贝类都是从东京湾捕获的,于是取名叫“江户前寿司”。

小吃摊遍地开花的同时,专门的寿司店也相继出现。后来政府进行城市管制、卫生管制,寿司小吃摊就退出历史舞台。今天我们在店里吃寿司时会发现,为了不“忘本”,寿司台上挂着布帘,那就是它出生“低微的”证明。

1947年,日本颁布委托加工规定,拿1合米(约0.18升)到寿司店,可以加工10个寿司,这就是后来的一人份的定量。

 

四、口味多、名声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司店渐渐成为社交场所,原来只用半小时就能吃完的寿司,慢慢地就加入酒水、小菜,醋饭上不仅仅放鱼贝,还放上蛋卷和甜味的红烧食物。2007年,《米其林东京版》给了寿司很高的评价,寿司一下子蜚声世界。

 

贴士:

最专业的寿司吃法是:

一、现做现吃

二、不要蘸很多酱油,特别是米饭的颜色都变了

三、安安静静地品尝,感受匠人的手艺和诚意

 

 

第二章  看透个性再出手

 

当酸酸的寿司饭遇上新鲜的鱼贝肉,世界上最简单的美味--寿司就诞生了。

 

一、红白PK

卧在寿司饭上的鱼肉、贝肉,按照颜色可以区分为白肉和红肉。

白肉之王当属“黄盖鲽”,每年春夏跳上寿司台。由于极富弹性,难以捏成寿司,一般先腌制,第二天中午才拿出来加工。

黄盖鲽下季后,冬天独领风骚的是比目鱼。通透的白肉中均匀地夹杂着半透明的暗黄色,脂肪布满全身,早上杀,晚上依然劲道弹性,师傅们会把鱼放置一段时间,等鱼肉状态平稳后切成薄片,请顾客食用。

白肉的美味还有金乌贼,身体柔软,一咀嚼仿佛肉在口中蠕动,那种口中融化的口福在七月末可以领略。

红肉寿司里推荐竹荚鱼,它活跃在整个夏季。相模湾小田原市捕获的这种鱼,甘甜多脂,肥而不腻。以前的做法是用醋腌制后再吃,现在在饭和肉之间夹一片汁水充足的姜片就直接上桌。因为过于细滑,很难捏成寿司,所以师傅手艺好不好,吃吃这款寿司就知道。

 

二、很不划算的沙丁鱼

沙丁鱼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捕到的普通鱼种,肉质最好是4月到11月。因为容易腐烂,费时又费力,还不能卖得太贵,所以敢把沙丁鱼当招牌菜来卖,只有高级寿司店才有这份底气和实力。

师傅们一大早把沙丁鱼处理干净,用盐水仔细清洗,然后放入湿度适宜的特制冰库里冷冻保存,客人点餐后加上生姜制成寿司。上等的沙丁鱼,鱼脂在口中慢慢融化的过程,就是美妙的口感从舌尖荡漾到心尖的过程。

 

三、精确到秒的鰶()鱼

作为一名优秀的寿司师傅,不可欠缺的素质之一就是能看透食材的个性。如果评最耗费精力的寿司,冠军当属)鱼,根据这种鱼的大小、鱼脂的多少,腌制的时候,盐和醋的用量特别讲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一切要靠长年观察积累才能得心应手。如果要吃)鱼苗,腌制的时间更是要精确到秒。高明的师傅把两片鱼肉并排在一起,在寿司饭的一端稍微重叠,并扭成摆尾状,一份有跃动感的寿司就完成了。

 

四、需要耐心等待的鲐(i)鱼

鱼脂丰盈的鲐鱼,只有寒冷的天气才会出现。这种鱼的脂肪分布均匀,切好后埋入食盐中腌制3小时,然后继续用醋腌泡。要想把鲐鱼的独特风味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一般需要浸泡57天后,才能捏制寿司。

 

五、麦秆熏制的jiān)鱼

寿司食材里有一种鱼,颜色很不讨喜,就算刚刚打捞上来,肉色也是褐色偏黑,给人一种极不新鲜的视觉感受,它就是鱼,中文把它叫“柴鱼”,无论鱼的纹路还是色泽,跟“柴火”倒是挺搭的。

鱼每年的春季北上,秋季南下,两次洄游就有了两次时鲜期。师傅们挑出胖胖的、软软的鱼,用麦秆熏制。

 

六、金枪鱼决定寿司店的品质

金枪鱼对于寿司店来说,含义非常特别。雪白的寿司饭和鲜红的金枪鱼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看就让人垂涎不止。根据取材的身体部位

,金枪鱼分成赤身、中肥、大肥三部分。赤身是纯鱼肉,中肥是鱼肉和脂肪含量最平衡的地方,大肥的脂肪含量最丰富,脂肪纹路清晰,在鱼腹下部的一侧,有一块地方纹路如同“霜降”。制作之前先确认成熟度,然后把握最佳食用时机。

 

七、看似简单,实际复杂

随着一点一点地收集寿司的专业知识,才发现不过一口大小的寿司居然是看着简单,实际上操作复杂。制作虾蛄,要选处在产卵期但还未产卵的;鲍鱼用酒蒸的方式处理,口感才纤细软嫩;章鱼想做得好,要尽可能保持它的体内温度,撒上粗盐,不停地揉搓一个多小时;

滑腻甜嫩的海胆要搭配新鲜烘制出来的海苔一块食用;鲑鱼子洗净之后,用酱油和酒腌制,放入零下60度的冰库保存,想吃的时候,分零下10度,冷藏室一步步解冻,才能让食客品尝到它的美味。

还有蛋卷,里面放上对虾烤制一个小时后,口感松软甘甜;只不过是葫芦干的“干瓢卷”,放在最后吃,意犹未尽。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