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小日子(完结章)

文字:李鸿君供稿:初中部图片:时间:2018-07-09点击数:1970

 


    目 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马睿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人是个“趣商”的活儿
    31、菜鸟声声之母女联手
    32、清明扫墓遇上大活宝
    33、凡事“尽力”
    —北外女生群像①燕儿
    34、孩子什么都懂
    35、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印度也疯狂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36、你哪来的与众不同的勇气
    —北外女生群像②牛
    37、教师就像方向盘,慎转!
    —北外女生群像③W
    38、从没打过孩子
    39、关于二次元的误会太多了
    —二次元的娃①D
    40、转身快
    —师二代2号家庭李颖同志和她的双胞胎
    41、不用考第一名,能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北外女生群像④玲儿
    (附:牛娃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42、平和的力量
    —北外女生群像⑤蔡燕
    43、不用从头再来,都挺好
    —北外女生群像⑥棒儿
    44、写连载是个挑战
    45、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②W
    46、假如你生了一个智商140的神娃
    —北外女生群像⑦闹
    (附:神娃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47、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包容
    48、抱怨着、幸福着
    —北外女生群像⑧豆儿
    49、小海豚
    50、女儿奴
    51、独立
    —北外女生群像⑨兰子
    52、小刺猬
    —二次元的娃③团子
    53、女人的职业随家而变
    —北外女生群像⑾Mei
    54、歉疚过后的新出路
    —北外女生群像⑿katherlin
    55、别有“用心”的日本婚礼
    56、别天真,美国高中生比你想象的要拼得多
    —老留学生眼中的美国
    57、在二流大学里做一流的学生
    —记高三毕业生、未来的社会工作者陈依琪
    58、消化拒绝、接受不理想
    —采访高三艺考生温琦
    59、阿姨小李的幸福生活
    60、没完呢,这才刚刚开始

 

    阿姨小李的幸福生活

 

    韩同志(《小日子》第2篇的主人公)家用的小时工叫小李,今年48岁,一儿一女。有一次和韩同志吃饭,她把小李的“事迹”讲给我听,问我感不感兴趣。我不仅听进去了,还特地把她安排在《小日子》的最后……


    一、一见钟情
    小李是河南南阳人,二十一过,媒人进门。
    “你们那儿自由恋爱多,还是媒人介绍多?”
    “一般都是媒人介绍。”
    “对你老公的第一印象怎样?”
    “人挺老实的,长得还可以。”小李的坦率之中有一丝掩藏不住的喜滋滋。
    “原来颜值高啊!”我打趣她,小李害羞了。
    三十四岁的那一年,小李的老公出车祸,欠了一大笔医药费。伺候到老公能基本自理,小李跟着老乡,踏上了去东莞打工的路。
    先进了一家厂子,没干几天,在广州的弟弟要她过来,她当上了一名住家保姆。
    “你老公是什么时候来打工的?”
    “一年后。”
    “他也出来打工,为什么?”
    “可能是想我吧。”我和韩同志在她身边仰头大笑。
    小李把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托付给奶奶,两口子和其他务工者合租,开始了共同打拼的日子。


    二、亲情不省钱
        爹妈都出来了,儿子还小,我问他们跟儿子关系怎么样。
    “挺亲的,我们每周都通电话。那时候没有手机,我们就把电话打到村里有电话的人家,我一打过去,人家就叫我儿子。先开始是周日,后来孩子上学就改到周六。”
    “你们之间聊什么?”我问。
    “他哭,我也哭,就是不挂电话。”一句话,说得我眼酸鼻酸。
    “每次打电话是你们两口子一块还是你一个人?”
    “两个人,他也想儿子。”
    韩同志说小李跟一般打工者不一样,她们两口子每年寒暑假都回家探亲。
    “回一趟家,钱要花不少吧,干嘛不把钱寄回去?”
    “钱够用就行,想孩子就回去看看。”
    现在儿子来身边了,小李依然每周打电话,“现在是打给父母。”韩同志说。


    三、宠女儿
    老公想要一个闺女,小李不敢生,怕又是儿子。娘家妹妹第二胎又生了一个女儿,“姨妈亲妈都是妈”,老太太做主,闺女生下来第九天,小李两口子就把闺女抱回来,放在身边养,这时儿子还在老家读书。
    小丫头今年上小学六年级,小模样长得俊俏。小李给我看了一段丫头在家练功的视频。
    “怎么想到让丫头学舞蹈的?”
    “她从小就喜欢蹦蹦跳跳,华农有一个很有名的舞蹈班,我老乡说好,我就带她去了。老师给她检查身体,说她条件好就收下了。”
    “人家练了好几年的大劈叉,她女儿一下子就打开了,还当了领舞呢!”韩同志一边说,一边又是横叉又是竖叉的比划。
    和城里的孩子一块上培训班,这笔费用想必养过孩子的人深有体会,绝对不便宜。因为丫头喜欢就让她去,小李说话时没有一点用心栽培的痕迹,她让人觉得就是没在家人喜欢的事上省钱,让人觉得这笔钱她还出得起。


    四、一家团聚
    儿子18岁高中毕业就来广州找父母,他进了华工的一家餐厅干后厨,两年后和同事、肇庆的一个女孩结婚,现在一家五口租了一个大套间共同生活。
    “你们家谁挣钱最多?”我问。
    “第一是我,第二是我儿子,第三是我老公,媳妇结婚后身体不好,太瘦了,让她在家养着,收拾屋子,做做饭。”
    小李的老公做保安,拿的是死工资。
    “老公挣得比你少,他没有吃软饭什么的感觉吗?会不会搞大男子主义?”
    “没有,没有,他说如果他是个女的,也能跟我挣得一样多。”
    小李告诉我,老公人老实,听她的,顾家,有时早上懒得起床做早餐,老公会痛快地起床替她做。


    五、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肇庆的媳妇受不了北方的冬天,小李夫妇去年给小两口在肇庆市区买房付了首期。媳妇也是没什么心眼子的人,爸爸妈妈叫得亲热,出去玩也习惯性地叫上妹妹。
    “娶媳妇给彩礼了吗?”
    “我想给钱,媳妇不要。我儿子也说,将来他有钱一定会孝顺岳父岳母,这种钱他自己出。”
    “你可真有福气,你儿子颜值也很高吧?”我的提问让小李又一次露出得意的表情,“还可以,媳妇倒追我儿子的。”我和韩同志再次放声大笑。
    “你当年找你老公家要彩礼了吗?”
    “要了,后来被我妈大骂一顿。”小李说,结婚的时候,她看见别的小姐妹都找男方要彩礼,她也跟着要了,媒人来送钱的时候她妈拒绝了。媒人走后,她妈骂她:“你把人要穷了,你嫁过去咋过?”


    六、他乡变故乡
    小李夫妇最初也和其他打工者一样,挣钱盖房,她在老家有一幢二层楼,多年来都是她爹隔三差五地帮她开窗换气。
    “以后你们会落叶归根吗?”我问她。
    “前段时间我还跟我媳妇说,老了就到肇庆,挨着她娘家盖个平房,一家人住一块,那里有山有水。”
    我终于明白韩同志为什么向我推荐她了,小李的挣钱观、亲情观、生活观的确与众不同。我家曾用过一个小时工廖姨,人做事真是麻利,每天排得满满的,一家接着一家,做完就走人,一分钟不停。她难得说出的话里,不是盖房子了就是给儿子在城里付首期,后来得了腰间椎盘突出,一病就花去了一年的收入。
    小李不接那么多活,女儿放学她亲自去接,陪女儿陪家人她每个都不落下。“钱够用就行”,这是我采访她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记得韩同志的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她爸病重,韩同志火急火燎地奔北京,临行前她把家里的钥匙、儿子、整个家都交给了小李,小李带着年幼的女儿住进她们家,帮她撑了半个月。
    韩同志家,人不多,活也不多,但她一直“包月”,一晃十多年了。“有的时候,我家某个月多了点事,我会在月末往工资信封里多塞点钱,她一般结工资的时候不看,回家发现多了就打电话来,说不用了,把这么一个人搁在家里放心”。
    “你最受不了什么样的雇主?”
    “有一家的人高高在上,说话不客气,我没做几天就辞了。”
    小李一直靠着口碑在各家做着,听说有家印度人搬离汇景后,依然请她去做。因为新家路程太绕远,辞了多次辞不掉,小李不好意思人家的夸奖和诚意,也就这么做着。

    虽然城市打工多年,小李的身上没有漂泊感,她没跟打工地闹“生分”,一心想着家乡,她甚至比我们这些所谓大城市的人幸福感还要强。她来广州既是打工,同时也没忘了生活。

 

 

    没完呢,这才刚刚开始

   

 《奇葩说》里有一期,做的是婚礼是必须的吗?神算子黄磊老师持正方意见,他说我们的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节点组成的,仪式感会让我们记住自己的这些节点,记住别人的节点,同时也让别人记住我们的节点。
    周四做完期末监考,和德语静老师开车回我住的小区,停下车径直朝大福饼店走去。《小日子》的最后一篇是我和姐姐、静老师的三人对谈,她们跟我一起做有声版,我们为自己准备了一个有仪式感的总结。
    我们在各色的蛋糕中,一眼相中由鲜红的草莓组成的心形蛋糕,寓意着红红火火,生机盎然。

 

    一、静老师: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李:邀请你参加有声版的一瞬间,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静:可以呀!不过听说要准备60首背景音乐时就迟疑了。我知道你是认真地在写作,要接的话自己也得认真才行,我怕毁了你嘛。
    李:(哈哈大笑)哪有这么严重,我又不是大作家。
    静:你知道的,我的个性偏中间,优势是平和,缺点就是不太积极争取什么,有点退缩。你能开始挑战连载、挑战写书,对我刺激挺大,我也想试试,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什么感觉,所以就接受了。
    李:你比你自己想象的要踏实、靠谱,不然我不会找你的。

 

    静老师很认真,从录制第一期开始就事先找到我,了解文章的背景。我们都是在工作的缝隙之间抽空交换意见,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亲自读给她听,她把自己的感觉告诉我,问我对不对;时间紧张的话,我只告诉她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当时是怎么感受的。正因为事前的沟通很充分,所以她找给我的音乐,我几乎没有说过NO。

 

    静:因为每次找到的音乐都很顺利地被你认可,所以做了几期后我就放松了,我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下,正儿八经地找合适的音乐,越找越有了把握、越找越有了感觉,我发现自己原来真的挺喜欢音乐的。

 

    李:能说说几首让你印象深刻的音乐吗?
    静:《小日子》的第二篇《韩同志》篇幅不长,你的语言很朴实,一点也没煽情,但我就是觉得这个人物很大,有种史诗般的感觉,,我就想到了《燃情岁月》的插曲,用交响乐就有点过了,然后换成了钢琴版,没想到你OK了。
    李:过程中有没有意外的惊喜?
    静:有,比如你写的《家教》,我看中的那首曲子叫《礼物》,我觉得就是神来之笔,家人之间一代一代的某种传承不就是礼物吗?
    还有一首就是《情债》那篇,我是无意中发现的那首德语歌曲,从歌词到旋律都非常契合,找到那种曲子时人会心花怒放。

 

    李:没卡过吗?
    静:没有,真没有,我也很意外。刚开始的时候,一想到要60首是很怵的,心虚没底,而且你的做事风格一点也不像玩,就是在认真地干一件事,还定期更新,压力挺大的。后来跟着你一块做,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一周只考虑三篇,周四更新完就交流意见,然后我去找音乐,周二一大早发到群里,适应了这种节奏,人根本不用多想什么,很单纯地找音乐就行了,没有逼迫感、仓促感,很舒服的。
    李:恐惧大多来自想象。
    静:我真没想到,已经过半了,时间过得真快。

 

    二、姐姐:困死我了、烦死我了

 

    我们的对谈是边吃边进行的,和静老师聊完后,转向姐姐。

 

    李:这段日子过得咋样?
    姐:困死我了,烦死我了。
    李:我知道不容易,可我不逼你,你知道自己能做到这个份上吗?

    姐姐委屈地向静老师投诉,说晚上要对付学校的功课,每天一大早六点就得爬起来专门练朗读。

 

    姐:我妈起得特别早,五点多就起来锻炼,如果她回来了,看不到我在练习,肯定不依不饶。怕她说,我五点多就醒了,看一次表,又看一次表。
    李:谁都在努力呀!你看那些高考生,睡眠不足是常态,等你拿到理想的大学通知书,你就会爱死我的,你这么年轻,留力气干什么!

 

    看着我们母女互不相让,静老师在一旁哈哈大笑,催着:“赶紧吐槽。”

 

    李:我跟你说,唱歌跳舞弹琴你什么都会一点,但都是半吊子,你过硬的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要练得过人,这点时间根本不够,想来想去,朗读可以呀!从现在开始练习,就把这件事做到极致,肯定有收获。

 

    姐姐都这么大了,在孩子里真的算听话的。我根本就不是一个随便玩玩的样子,什么时间试录,什么时间正式录,规定得清清楚楚,都要照办,周四上午我一定要更新。
    刚开始,姐姐手忙脚乱,有一次着急,把录好的一不小心弄没了。还有两次,我没确认就上传,错了好几个错别字,我让她加了更正。低级的错误是态度不认真,这种错不能犯。

 

    姐:你以后写文章能不能短点,话多,你又不准我剪辑,非要一口气录好,你那篇《泸沽湖》我读了十遍才录完的,都晚上一点了。
    李:如果每篇文章都至少读十遍,我的书十万字,全部录完你的阅读量就是100万哟。

 

    看我的言语里对她的辛苦丝毫没有体恤之情,姐姐的眼神很怨愤。
    静老师看看这气氛,立刻插进来帮我解围,“你妈妈为你搭建这个平台,你已经很幸运了,你也觉得自己进步了,跟以前不一样了吧。”
    静老师和姐姐合作过一篇,“那种错一点就得重新再来的感觉,真让人沮丧,姐姐没撂挑子能坚持下来,其实很了不起,不亲自做过,那份烦躁是体会不到的。”

 

    姐:有一次嗓子疼也要录,不能停更。
    李:你知道了吧,那些成功的艺人,风光背后要做多少自律、自控的事,哪有那么容易。你生病了,上不了台,光观众退票就得怼死你,而且后面有多少善后工作要处理呀!你以为职场都是知心大姐姐呢,给你理解、给你关怀。
    静:你妈妈对你朗读得多好其实并不在意,不然她肯定送你去机构专业学习。她在教你做事的方法和态度,这个养成了,什么事做不成啊!

 

    三、没完呢,这才刚刚开始

    我和姐姐之间的恩怨,在静老师的调和之下,暂时告一段落。

 

    李:你以为我只看到你的不足吗?我不是也赤裸裸地表达你的过人之处吗?人堆里,你不是强势的御姐范儿,也不是闪闪发光的“专业”人才,你比别人强的地方就是韧劲。你做得不好的时候,我对你河东狮吼,你没有被吓到,反而是快速地拿起文章马上练,直到OK为止,我就觉得了不起,谁说你是被动的,做了错事,你照样可以主动。
    静:是啊,你妈妈的文章是教育类的,不是小说,你才17岁,确实不容易,你比以前有耐性了吧。我这次一块做有声版,收获也很多。比如,我的个性以前比较退缩,但这次做完60首,我发现自己很能坚持,也发现做起来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我就变得积极多了,自我肯定了。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一个节奏,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感觉很爽。

 

    姐姐的抱怨越来越少了,我们一块吃蛋糕,文字版写完了,有声版还有七期,胜利在望了!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