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第十九章)
目 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人是个“趣商”的活儿
31、菜鸟声声之母女联手
32、清明扫墓遇上大活宝
33、凡事“尽力”
—北外女生群像①燕儿
34、孩子什么都懂
35、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印度也疯狂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36、你哪来的与众不同的勇气
—北外女生群像②牛
37、教师就像方向盘,慎转!
—北外女生群像③W
38、从没打过孩子
39、关于二次元的误会太多了
—二次元的娃①D
40、转身快
—师二代2号家庭李颖同志和她的双胞胎
41、不用考第一名,能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北外女生群像④玲儿
42、平和的力量
—北外女生群像⑤蔡燕
43、不用从头再来,都挺好
—北外女生群像⑥棒儿
44、写连载是个挑战
45、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①W
46、假如你生了一个智商140的神娃
—北外女生群像⑦闹
(附:神娃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47、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包容
48、抱怨着、幸福着
—北外女生群像⑧豆儿
49、小海豚
50、女儿奴
51、独立
—北外女生群像⑧兰子
52、小刺猬
—二次元的娃③团子
53、女人的职业随家而变
—北外女生群像⑾mei
54、歉疚过后的新出路
—北外女生群像⑿katherlin
55、别有“用心”的日本婚礼
56、别天真,美国高中生比你想象的要拼得多
—老留学生眼中的美国
别有“用心”的日本婚礼
周日中午懒得做饭,本想带着孩子们去楼下会所二楼的餐厅吃一顿,一股“热浪”把我们轰出来,这天有婚宴包席。看着那些吵着嚷着,不把新人弄尴尬、不把新郎灌醉的架势,我不禁想起了去年带哥哥参加老公的表妹美佐子的那场婚礼……
一、幼儿园老师嫁消防员叔叔
三年前,美佐子带园里的小朋友去参观消防署,新郎一眼就跌进爱河,狂追之后,终于攻下。整个婚礼,新郎笑得像个傻瓜,让大家见识了什么是乐得合不拢嘴。
一对新人,先领证同居,二人花了一年的时间存钱,自己举办了那场婚礼。
二、神圣的教堂婚礼
一个是消防员,男性气息十足的职业,另一个是幼教老师,女性味道满满的工作,这一对职场都看不到异性的组合,让那天的来宾泾渭分明。
坐在等待大厅的时候,对面乌泱泱一群老爷们。小声问高志叔叔,他们是不是新郎的消防员同事,答曰:"你去按一下火警,腾地站起来的就是!"我竭力忍住狂笑的冲动,肚子却抽了筋。
观礼之前,亲戚们被请到一个房间。和中国的婚前两家人就要熟络不同,日本现场排队认亲,而且面对面站成两排,我紧张得就像参加签字仪式。
认完亲,工作人员把我们引到教堂就坐。纯白的墙壁,彩色的玻璃,庄重的环境,熟悉的婚礼进行曲,小提琴和唱诗班 ,还有一位日语说得溜溜的外国神父,第一次置身那种现场有做梦的感觉,和电视里看到的一样啊!。数不清看过多少婚礼的场景,身在其中,脑海里天马行空,不断想像着我家哥哥、姐姐、弟弟三人结婚的样子,自己把自己脑补得泪流满面。
婚礼结束,我们在教堂外站成两排等新人。新人很体贴,扔花球居然扔了三个,捡到的幼教老师们眉飞色舞,剩女问题也是国际问题。
三、婚宴是这样“热闹”的
婚礼过后,移步去婚宴厅。和一本正经的婚礼不同,这场婚宴不仅热闹,还很有职业特点。
幼教老师的职业有惊艳之处。喜酒喝到一半,一束聚光灯打到入口,一群小朋友来到现场为老师献唱,并送上无师自通的祝福:"要和结婚的人好好相处哟!"口气当然是学老师的。
来自东京消防署的哥哥们,演示火灾现场,美其名曰«爱的火焰»,温度太高,新娘脱水 ,于是上演了一场人工呼吸。吃瓜群众全凑到跟前拍摄,懂事的同事善解人意地摘掉新郎的帽子,让人民群众看个仔细。
婚宴时的日式戏弄有了新版本,两家的母亲和新娘各拿一个勺子喂蛋糕,请问新郎先吃谁的?
只见消防员哥哥张开大嘴,三个勺子同时塞进嘴里,原来还有一个答案叫"通吃"。
小表妹和她的亲哥差六岁,从小是个跟屁虫,婚礼安排妹妹朗读一封写给哥哥的感谢信,挺硬的汉子顿时潸然泪下。
新人还特别地给父母颁发了手绘的育儿毕业证书,把27岁的女儿嫁出去,原来辛苦了10179天。
婚礼的最后一节是新人给父母献花,不管是嫁还是娶,父母的眼泪都在飞。
嫁了想嫁的人,娶了想娶的人,一段好的婚姻,开始于婚礼的各个细节。所以说,婚礼是要办的,而且要像模像样地办,要办得走心,因为它既是父母的育儿毕业仪式,也是一对新人的入学典礼。
别天真,美国高中生比你想象的要拼得多
——老留学生眼中的美国
周六上午十点开始在家里等着,美国时间正好是周五晚上,X两口子从外面健身回来,我们就开聊。
一、一穷二白去留学
我和X是中学同年不同班,她从小就是文科理科体育,360度无死角的“学霸”,当年的我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跨班好友。
她大学是在武大读的,在那里遇上了她的老公L。
L在大学期间就明确自己要出国,他俩其实认识很久,但临出国前,L拿着一枝玫瑰,跳过恋爱直接向X求婚。没谈过恋爱就成了独守空房的已婚妇女,当时在北大读研的X百般纠结。真不是我往自己脸上贴金,撞上这么有行动力的男人,我力劝X从心而欲,北大中退去了美国,“会读书的人在哪不是读”。
“你们那时候出国,父母没支助吧?”
“那时父母哪有钱。我老公是从他亲戚那借了40美元去的美国,他接我去的时候给了我1000美元,我还给家里留了500美元。我一到美国就找工作,头一份工每小时才10美元,因为签证的原因要和学校挂钩,到手只有7美元。”
日子艰难,知足贴心。L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X每天给他送饭,留在实验室陪他。
我清楚地记得X给我写的最后一封信上说,她怀孕了,看见唐人街有空心菜卖,特别想吃,一看价格,舍不得。
二、连轴转
二十年前出国的这批人真是优秀,不仅刻苦求知,还自力更生。X在国内的专业是英语,去美国后转计算机。文理底子都厚,转得很快。大学毕业后,两口子决定再修一门工商管理,L先学,X赚钱养家。日子真是忙碌,两个女儿相继出生。等L拿到毕业证,X紧接着学。最难是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才一岁半,L被派去波士顿工作。X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孩子让一对上海老夫妇帮忙看着,“老大我没怎么管,顾不过来。”
三、受伤变得“不心疼”
X给我寄过一张一家四口的照片,姐姐是X的翻版。在父母打拼时期出生的孩子,懂事,坚强。
“我家姐姐踢了十年足球,密西根十月就寒风刺骨,孩子们就穿着短衣短裤在球场上飞,大人在一旁穿着棉衣还瑟瑟发抖,真的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你不心疼吗?”
“刚开始的时候,心疼会表现出来,后来发现美国的家长对小孩球场上受点伤,司空见惯,慢慢也就习惯了。有一次姐姐脚指甲盖都翻出来了。严重的有一次膝盖受伤,头一天做完手术,第二天吃了止疼药,被我老公推着轮椅去学校上课。这种时候,美国老师的反应,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没有人情味。”
“在美国是不是体育好更吃香?”我问。
“的确,美国很重视体育,姐姐所在的校足球队,是全市最好的,每周训练两次,一次两小时,周末比赛,好可惜,我们搬到北卡,只好停了。”
X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多,她很遵循孩子的个人爱好。姐姐很喜欢弹钢琴,学了十年琴,她能弹奏难度很大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郎朗的成名作”。
X并不是一个虎妈,但她对女儿的要求很明确,喜欢的事坚持做下去,并且要有进步。为了姐姐学画拜师,她就当机立断地换过三个老师,毫不含糊。
姐姐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拿到10万奖学金,现在加州某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和经济学双学位。大一的暑假,她还找到实验室的助理工作,带薪“实习”,实验室的其他同学都比她大。
谈起姐姐,X满脸的骄傲,说女儿的个性坚强、乐观、成人意识很强,动不动就说:“我18岁了,不能所有的事都靠你们”。进了大学,姐姐很少开口找父母要钱。暑假兼职一个人过的时候,人家从毕业生手上买了一个二手煮饭锅,炒小菜、拌沙拉,买个健身卡,活得健康积极。
“这么独立,牛!听话吗?”
“我们母女交流还可以,就是大学选课,她也会主动征求我的意见,然后自己再做决定。”
四、制度造就嫉妒
前几天微信中传出,14岁的中学生杀死比自己成绩好的同学,X很感慨:“这都是制度造成的。我两个女儿都算聪明孩子,姐姐从500人中被挑选出来进所谓的天才学校,接受小班教育。你去开家长会,老师不会搞当众排名,你想知道排名,可以用自己的账号查出自己的,老师不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哪不好哪不足,只说孩子们都很出色,很尊重学生。”
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练习PK,X说美国更重视团队精神。比如姐姐受伤,一旦队里比赛,她还是会到赛场为本队加油。和我聊天的几天前,妹妹通过杜克大学的选拔,去那里参加为期三周的辩论夏令营。
“刚送进去的时候,妹妹还有些拘谨,她因为成绩好,上的是特殊学校,同学不多,而美国的学校是走班制,一下子可以认识好几百个学生,社交很广。没想到,晚上她就给我打电话,说跟楼上楼下都混熟了。”
约到X采访后,她给我发来妹妹中学毕业的视频,长发长腿,落落大方,浑身上下散发着健康自信的气息。
“妹妹和她的一帮天才同学好亲密哟!她们之间没有竞争什么的吗?”我很在意这一点。
“自己的作业没做完,先去帮人家,大家互相帮助地做作业。”X说,“美国的夏令营活动安排得真挺好的,有利于学生混熟。妹妹她们白天学习,晚上结伴出去玩,辩论也不耽误,听说要准备到晚上一点,做事就要全力以赴。”
“妈,我吃多了!”没去几天,妹妹嫌营内伙食不健康,小丫头一大清早出去长跑,一跑就是3公里,还跟X交流经验。
五、美国好多优秀人才都不是常春藤毕业的
我这次采访的目的,就是想听听这个在美国生活了24年的中国人,在她眼里美国的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重视运动,不像国内一味地看重成绩。我的老板是西点军校毕业的,他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不多,学习上会读书、会算术就可以了,他家的孩子搞运动,大量练习。”
X重视体育,姐妹俩上高中的时候,姐姐上了公立学校,妹妹则选了更注重孩子的体育活动的学校。
“为啥?”
“公立学校一个年级人多,参加体育队竞争激烈。妹妹想进长跑队和网球队,那所学校人少机会多。”
关于运动,和X的聊天当中,听到的都是热爱。
“你还记得咱们中学的H吗?有一年我和她200米赛跑,她人高马大占尽优势,接近终点十米的时候,她突然摔倒了,我拿了个第一,那一次我深深地领悟到不冲线就没有结束。体会很重要,读书可以知道道理,但没有真实的感受,运动场上瞬息万变,领导力、临场反应、心理承受力都可以提高,因为那份身体的感受很直接。”
“难怪姐姐妹妹都那么坚强!”
“现在的国人以为去留学能摆脱高考的苦逼,你怎么看?”
“在美国要想考一个好大学也是很拼的。美国高中生除了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体育类的,也有学科竞赛类的,每一项都竞争激烈。乔丹就是在北卡读的高中和大学。他高二的时候想进校队Varsity,因为身高不够,没进成。我家姐姐在高中,又要修学分,又要活动,累得站着洗澡都睡着了。”
“姐姐在大学怎么样?”
“她还可以。国内高考是道坎,进了大学就没事了,而美国大学则是又一个四年的苦读。最好的常春藤联盟,也会有近十分之一的人不能在四年内毕业,从国内来的学生中,这个数字是四分之一,所以美国有一半的大学生感到抑郁或压力太大。”
“中国人现在很迷信常春藤,美国人怎么样?”
“我们这里有白人被哈佛录取,同时拿到州大全额奖学金的,就选择读州大。美国好多优秀的人才都不是常春藤毕业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进大学,我认为受教育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亲,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国内读到美国的新闻,又是吸毒又是枪击,好乱哟,你和孩子们有没有受到这类事的困扰?”
“美国好的学区一般也是比较富裕的地区,吸毒是常见现象。大学生中吸毒、喝酒也是成风的。所以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健康、快乐、自信、有追求的人比只关注读书要重要得多。我家姐姐在大学就尽量避免参加酒会。她每个周六的早上都会在八点之前就起来,整个上午的时间都用来义务辅导大学周边贫困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快乐地坚持做这件事情,那些孩子也都喜欢她。”
X夫妇在回国创业大潮时,优先考虑的是女儿们的教育发展,所以留在了美国。选择喜欢、全力以赴、坚持下去,他们夫妇以自己的信念在他乡扎根,扎扎实实地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