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小日子(第十六章)

文字:李鸿君供稿:初中部图片:时间:2018-06-14点击数:1435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人是个“趣商”的活儿

31、菜鸟声声之母女联手

32、清明扫墓遇上大活宝

33、凡事“尽力”

—北外女生群像①燕儿

34、孩子什么都懂

35、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印度也疯狂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36、你哪来的与众不同的勇气

—北外女生群像②牛

37、教师就像方向盘,慎转!

—北外女生群像③W

38、从没打过孩子

39、关于二次元的误会太多了

—二次元的娃①D

40、转身快

—师二代2号家庭李颖同志和她的双胞胎

41、不用考第一名,能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北外女生群像④玲儿

42、平和的力量

—北外女生群像⑤蔡燕

43、不用从头再来,都挺好

—北外女生群像⑥棒儿

44、写连载是个挑战

45、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①W

46、假如你生了一个智商140的神娃

—北外女生群像⑦闹

(附:神娃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47、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包容

48、抱怨着、幸福着

—北外女生群像⑧豆儿

49、小海豚

 

 

抱怨着、幸福着

——北外女生群像⑧豆儿

微信视频里传来豆儿甜美清脆的招呼声,依然是笑嘻嘻的模样。

“我没养过孩子,混得也一般,我说什么呀?”豆儿犯难。

“没关系,自我的成长也是教育。”我给她打气。

 

一、浪漫的反骨

豆儿看着好说话,其实是个极有主意的反骨。她老家在无锡,当年考大学填志愿,她爹给她画圈,只考华东的大学。豆儿没看过雪,为了看雪景,她把自己填到了北外。

四年的大学生活,她是著名的开心果,聚会里有她就热闹,没她就冷清,她是嗨点制造担当。

毕业后找工作,她爹在当地有人脉,完全可以给她一个现成的福窝,可她私自去应聘,要拿下留京指标,证明自己还可以。

豆儿是个热闹的人,她去面试前来我们屋找牛给她吹了一个时髦的头,踩着高跟鞋,以一副成熟的姿态成功地骗取了全国妇联下属的妇女旅行社领导的信任,正式加入当时赚钱最快的行业--导游,一干就是八年。

导游的工作很适合豆儿,她为人热情,爱说爱笑不冷场,接到团之后,接下来就是她说了算,自由、独立。这样天高论鸟飞的好日子过了五年,豆儿迎来职场第一次低潮,她找不到这份工作的意义,因为一切已经程序化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迷茫。那时的同学聚会,大家都没有她钱挣得多,但其他人的生活似乎都在“积累”,而且已经以各种形式体现出这种积累的结果。有的人成了科长、有的人成了讲师,有的人添了娃,当时的豆儿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在简单地重复。

一晃就是三十岁,除了日语很溜,无专业背景,想换工作心里直打哆嗦。进公司从小职员做起,被人管头管脚,心里已经没有那份承受力。摸过钱的人,再找像样的工作,年龄已经没有了优势,那是一段相当苦闷的日子。

一会清醒,一会糊涂,犹豫之间失去了机会。

 

二、活着哪能没有成就感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的豆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作为接待人员,豆儿的日语能力和社交能力受到外界、也受到她自己的肯定,那是工作的巅峰时期。

让豆儿痛快地转向新领域,还有导游行业的不景气。2004年,日本游客骤减,豆儿她们接一个团,要按一个游客500元的标准上交管理费。钱挣不着,就得靠推销产品补贴,“为了让游客买东西,成天堆笑脸,尊严被踩在脚下。”至今想起那一段的经历,微信中的豆儿还心有余悸。

在一名同事的推荐下,豆儿果断地把关系放在人才中心,挂靠翻译公司,当上了一名自由职业者,靠“日语实力”吃饭。哪里有活去哪里,国际援助项目、研讨会、技术翻译,接一个活儿学一个领域,马力全开,直到两年前才减少工作量。

 

三、乖乖和末末

该生孩子的时候,条件不好,又加上事业打拼,等到想要孩子的时候,老天爷也没随了她的心,所以豆儿给两只小狗当了妈妈。

末末是乖乖的儿子,豆儿亲自接生的,怪不得豆儿的微信名叫末末。乖乖有先天性心脏病,狗妈妈去世后,豆儿对末末百般怜惜,给它做了全身检查,细心照料,2017614日,末末也因为同样的病离开了。

豆儿顿时找不着北了,“走不出去”。

在家里自困了好长时间,怕自己情绪出问题,“我需要振作”,豆儿只要朋友邀约,时间对得上就参团。我们以为她在逍遥,原来她在疗伤。

事前我跟豆儿说,关于孩子的事儿,我会问,但她不用非得跟我说,没想到豆儿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地坦然和真诚。

“有段时间非常想有孩子,特别想为谁操个心。同学聚会,大家不仅自己活得精彩,孩子也教得那么出色,我加入不了话题。你看我参团旅游,如果要是和孩子一块去,我肯定会操心,到处找好吃的好玩的给孩子。和同事一块去不是不好,但没有奉献感。”

和豆儿谈孩子这一段,发现她的口才真是好极了,语言准确,而且表达细腻。

豆儿的外公前段时间住院,她回无锡陪老人。每天她推开病房的那一瞬间,外公的眼神会顿时放亮,“再好的护工也代替不了来看你的孩子”,所以豆儿说:“什么时间就干什么事。”

“你对有孩子的人那么羡慕吗?”我大吐苦水,“亲爱的,有孩子的我现在多想过你的生活,我现在可是坐在学而思做笔记,成天对付小学老师的各种提醒呀。”

“我现在是羡慕,也不羡慕。有孩子可以操心,我羡慕;操心孩子没了自己,我不羡慕。人真矛盾呀!我弟弟有一个儿子,成绩不好,叛逆,我弟怨我父母溺爱,夫妻之间为了儿子的事没少吵架,他们是抱怨着、幸福着。”

 

四、好想马上六十岁

按照豆儿的原话,她现在的生活可以说完全无后顾之忧,很舒服,却过于散漫。

“好想马上变成六十岁,那样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歇下来,什么也不干。现在这个年龄什么也不干真尴尬,我要是成天在小区遛狗,人家肯定会说这个大妈真奇怪。”

“你最近想干些什么吗?”我问。

“一个朋友在小区开了一家教育机构,想拉我过去做点日本方面的事,我没想好。”

“干呀!一个很好的开始”我积极鼓励。

“我没耐心啊!成天对着小孩,我受不了,我觉得自己情绪波动挺大,一会高兴,一会低沉。”

“等等,你听我说。”我打住豆儿说下去,“性格没有好坏,只要用对地方。你天生热情,有感染力,和人立刻能对接上,小孩子会喜欢你的。机构里的小孩不用你二十四小时看着,不用太长的耐心。下完课,你一个人独处时,好好利用咱们的语言背景,好好备课,把日本优秀的幼教经验介绍过来不是很好吗?你知道吗?现在的小孩压力太大,学校、家长、补习班,哪不是正经的大人啊!有你这样没受过束缚的大人领着玩,孩子们多治愈!”

“啊~”豆儿在微信里尖叫,“到底是当老师的会说话,我好好想想。”

 

 

小海豚

 

上官是做特殊教育的,她是我在北师大学习教育学硕士课程时的同屋。做事业风风火火的她,生活中不太精细,从擦屁股手纸到吹风机,再到饭票,都没少蹭我的,听说我写教育散文集,她特别痛快地接受采访,为我添上特教这一篇,老老实实地还我当年“包养”她的人情债。

 

一、女孩当个老师挺好

上官是福建人,多子女家庭中的老大,尽管身材娇小,一身的干练,气场十足。

“亲,怎么想到当幼教老师呢?”

“爹妈决定的,他们觉得女孩当个老师挺好,特别是幼教,跟孩子在一起,多可爱。”

上大学选了学前教育,出来后进幼儿园,很快就成为最受小朋友欢迎的老师。

 

二、拯救者情结

当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老师,上官觉得自己的个性更适合单干,于是开了一家早教中心,开始了创业之路,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到人,也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最开始的早教中心面向所有儿童,说到自己做特教,她只说“上天注定”。

有一天,早教中心来了两名自闭儿童,这种群体的孩子实际上无处可去,上官收下了他们。当时并没有太多特教方面的经验,凭着热心和“拯救情结”,一对一进行了干预,三个月后自闭儿突然会叫“妈妈”,那一刻上官发觉比起做普教,特教更有意义。

当时的幼儿机构一般都不收特殊儿童,不知何去的这帮孩子就成了她的目标。

“那时你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怎么教的呢?”

“教育都有相通之处,我决定做特教后,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会花两个小时利用网络、论坛、相关书籍进行恶补,边自学边实践。这个孩子缺什么,先进行评估,然后设定目标,一点点地摸索。”

除了自学,上官开始全国游学。

2008年,台湾专家杨宗仁教授来广州开讲座,上官第一次听到自闭儿童不能像训练小动物一样地实施干预,情感和游戏也适用于他们。要知道摸索阶段的时候,让上官最没有成就感的就是“刻板”教育。教普通小孩的时候,上官是活泼开朗的,做特教,面对一帮面无表情的小孩,一板一眼地重复,没有情感交流,实在太痛苦了。

第一次的学习经验用于实践,仅仅两个月手上的孩子就愿意亲近她,会有笑脸,当时太嗨了。自闭儿童也是可以互动,可以交流的呀!

后来,杨教授在广州的一家机构里设点培训,成立研讨小组,上官带着个案,也带着出生才四个月的女儿报到,踏踏实实地接受了三个月的指导,和同行细心切磋,她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获得良好的口碑,回到老家福清不久,十多个自闭儿童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她机构附近租房,“就近入学。”

 

三、小海豚儿童康复中心挂牌

2010年,早教机构变成小海豚儿童康复中心,上官在福州开设分校,专心从事自闭儿童的康复。

“为啥叫小海豚?”我问。

“好记又好叫。海豚很有灵性,是智力很高的动物,海豚发出的高频声波可以很好地刺激儿童的智力发展。”

“你的事业心好强呀!”

接下来的七年,上官和老公是周末夫妻,她把女儿带在身边,兼顾家庭和工作。在老家,事事可以和做公务员的老公商量,在福州独自打拼的这段时间,压力大、责任大,过得好辛苦。

 

四、安全感十足的孩子

女儿今年已经10岁了,上官的评价是“安全感十足”。

“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看多了自闭的孩子,对我的女儿无所求了,只要她健康、开心、做自己就好。”

从火急火燎的个性,到慢慢地平和处理,上官说这份职业给她的太多了。她似乎不那么要强了,太多的紧绷感会给身边的亲人带来焦虑。

除了继续研究自闭症,上官开始了自省之路。修复自己不重要、不被爱、不配得这样的负面信念,对一切的情绪、结果,都自己负责,不怪罪他人。学习接纳自己,学习亲密关系的维持之道。你觉得世界是糟的,那就会变糟;如果你觉得世界很好,那就是很好,好与坏都在你自己的信念中。

微信中看到她又在某地讲座、研学,又在自己的机构里引进法国最前端的自闭症声波训练方法《托马提斯音乐疗法》。

人越来越柔和,求知的步伐依然没有松懈……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