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小日子(第十五章)

文字:李鸿君供稿:初中部图片:时间:2018-05-31点击数:1620

 


    目 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人是个“趣商”的活儿
    31、菜鸟声声之母女联手
    32、清明扫墓遇上大活宝
    33、凡事“尽力”
    —北外女生群像①燕儿
    34、孩子什么都懂
    35、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印度也疯狂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36、你哪来的与众不同的勇气
    —北外女生群像②牛
    37、教师就像方向盘,慎转!
    —北外女生群像③W
    38、从没打过孩子
    39、关于二次元的误会太多了
    —二次元的娃①D
    40、转身快
    —师二代2号家庭李颖同志和她的双胞胎
    41、不用考第一名,能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北外女生群像④玲儿
    42、平和的力量
    —北外女生群像⑤蔡燕
    43、不用从头再来,都挺好
    —北外女生群像⑥棒儿
    44、写连载是个挑战
    45、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①W
    46、假如你生了一个智商140的神娃
    —北外女生群像⑦闹
    (附:神娃妈给儿子的一封信)
    47、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包容

 


假如你生了一个智商140的神娃
——北外女生群像⑦闹


    你在微信上查一个公众号“最强大脑”,2017年12月27号记录了一个12岁的小男孩霍天睿,他是我大学同学“闹”的儿子。
    朋友圈里听说娃要上《最强大脑》,神级的小孩就在身边,同学们一个个都激动了。才12岁就被选上,那得有多优秀啊!
    娃在一帮选手中是最小的,却一点也不怯场,虽然中途出局,但不受任何干扰,执着于解题的那股劲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真为闹骄傲。
    后来娃的外公写了一个美篇,老人对孙子那是得意得没法说,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智商140的证书。
    “你怎么会想到给儿子测智商的呢?”
    “小学4年级考进八中少年班,是必须测智商的,而且要140以上。”
    一般人的智商在90--110,120就算人精了,140是个什么级别你就知道了,他的本家霍金是160。
    我和闹连线,《小日子》里多一个“神娃”的成长故事,感谢老天的眷顾。


    一、外公外婆带大的
    闹在外交部工作,工作性质决定除了国外常驻就是出差工,在国外的时间几乎和国内差不多,所以根本没时间照顾儿子,孩子小时候主要是闹的父母帮忙照看。
    我们的大学时代好像不说父母,要不是为了这次采访,我根本不知道闹爸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物理专业66届毕业的核物理学家,也不知道她妈是同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的内科医生,两位老人都是文革前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
    儿子在“高知”外公外婆身边长大,受到的是“启发式教育”。
    “我和妹妹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基本没怎么管过我们,特别是我中学时期,父亲一直在法国学习和工作,不能陪伴我们一起成长,所以现在可能把所有的爱和耐心都补偿到了孙子的身上。我爸特别有耐心,跟孩子讲道理,而且能讲得很透彻。”闹告诉我,小家伙不爱枪不爱炮,不玩积木,他的童年在外公的影响下,熟悉的是望远镜、显微镜、烧杯烧瓶,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观察的好习惯,后来他喜欢自然科学,擅长数理化,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那你妈起的啥作用呢?”我问。
    “我妈是医生,性格更理智,她注重身体健康,养成了我儿子热爱体育的习惯,现在篮球、足球、高尔夫都玩得很好,每天放学都是打完球才回家的。”
    “隔代养,没有溺爱吗?”
    “肯定有。比如喝水这件事,他们是把水温调好了才给孩子的。有一次我从日本回来,我故意把烫水递给他,他端起来就喝,结果就烫到了,之后就知道喝水是要自己试一下水温的。”
    “你还真烫他呀?”
    “这样才长记性。”
    “还有,我每次教训儿子,急了也会打他,都得趁我爸不在的时候,否则老头会自己流泪……”
    不过,娃的外婆并不是一个大包大揽的老人,她非常强调孩子要参加家务劳动,洗碗呀,浇花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小家伙身上没有独生子女的“娇气”。


    二、养神娃,“累点”不同
    闹的家是“严母慈父”。闹负责孩子的教育,老公负责解压,陪玩。
    娃到了上学的年龄,同时考上了史家小学和育才中科院班,闹的第一次择校开始了。史家小学是多少人削尖脑袋都想进的,京城历史悠久的名校,但闹放弃了。儿子思维跳跃,坐不住,一般孩子的学习内容早就满足不了他,他在课堂上会打岔。闹为儿子选择了育才中科院超常儿童实验班,那里一周只学习三天半,剩下的一天半就是带着孩子们参观各种博物馆、社会实践、做各种实验、野外拉练、环湖跑等,不走过场。对于一帮智商超常的孩子,不强制要求,注重引导。
    “未必非要名校,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闹强调。
    儿子小学四年级时,遇到第二次择校。在全北京市近万名4-5年级的孩子中,儿子脱颖而出,考上了北京八中少年班和人大附中早培班,闹选了后者,因为八中按照计划,孩子15岁就要上大学,而人大附中是17岁。
    “为什么非要晚两年?”我不解。
    “15岁太小,就算会读书,人也是不成熟的,不要拔苗助长,慢慢长,顺其自然。”
    原来点在这儿。
    进入人大附中后,160个神娃中,闹的儿子一开始并不是最前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师们对娃的评价是“潜力很大”。
    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进入神娃堆,父母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上完学校的课,马不停蹄地去补习。闹没让孩子去过多的补习班,而是把老师请到家里一对一,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安排学习内容。这样做,一来可以省去路上奔波的时间和精力,二来辅导得更有针对性。
    儿子是个自觉上进的孩子,前段时间生物没考好,考试过后就自己在生物的学习上加码,努力达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水准。
    “我负责选老师,不会干涉儿子的学习过程,如果他不想学,说明现在不是最好的学习时候,那就不学。如果他想学,说明时机到了,那就学,比如丢了好长时间的钢琴突然又想学了,我就随他。”


    三、有才不自傲
    “你骂过小孩吗?”
    “不仅骂过,还打过。”
    “什么时候?”
    “他贪玩,经常放学就去打球,作业不做或者忘了,十点就上床睡觉了,那时候我就不放过。”
    “考分高就行,干嘛死磕作业做不做?老师不会计较这种小孩的。”
    “孩子既然在学校学习,就要适应学校,这也是社会能力,现在随便,将来难道领导布置任务就不做吗?”
    是啊,有才但恃才自傲,不能融于社会,孩子日后能有一番作为吗?
    闹在大学时代是男孩脾气,我对她的印象是大大咧咧,原来当妈的她还有这么细致的一面。


    四、独立、清醒
    当我怀着一颗粉丝的心,仰慕神娃的妈,采访的这段时间里,闹三次说过同样的话,“我儿子只是碰上会学习”,“这种孩子可遇不可求”,“不可以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强”。
    闹当着清醒的严妈,老公以身作则地给儿子树立着“大气”、“分享”的榜样。儿子兴趣广泛,见多识广,啥场合都不怵,与人交流也是积极主动。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是愿意当一个普通孩子的妈还是当一个神娃的妈?”我问她。
    “可能不该这么说,但也是事实。如果我儿子是个普通的孩子,我自己的事业可能会发展得更好,因为我可以走哪都把他带在身边,不用为找合适的学校而费心,也不会为了迁就他的教育而做一些取舍。”
    闹和她妹妹都是女强人,两姐妹一个在外交圈,一个在汽车行业,都是男人堆里的一枝花。她妈也是,退了休也开着自己的诊所,这家的三个女人都是把工作当作生活必需品的女人,“全部为了孩子,人生就没意义了。”
    最后,我问她:“女人在男人堆里打拼,什么品质最重要?”
    闹毫不犹豫地回答:“大气、心胸宽阔、不小心眼、善良,不在意一时得失。”


    附:神娃妈写给儿子的信


果果,愿你平安长大,迎来美好的青春
——给儿子的第一封信


    四月清明,儿子学校举办传统文化节,希望父母传家风、晒家训,以家书形式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写下来。这才惊觉,平时不停忙于撰写各种谈参、简报、消息稿,却从来没想过该给儿子写一封信…一则自恃忙于工作和家务,有了懒惰的籍口;二则总觉得儿子就在身边,每天可以碎碎念,没有写信的必要。却不知,儿子从小时候听话的乖孩子,到了现在经常梗着个脖子,象个好斗的小公鸡一般的青春期的少年,再加上遇到中年烦燥期的妈,彼此都是“爱你在心口难开”。是啊,何不用一封书信,表达对儿子最深沉的爱,和一个做母亲的期望呢。
    儿子,从你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再到现在已经长成英俊少年,时光荏苒,十二载岁月弹指一挥间。还清楚记得,当年得知有你时妈妈正在拉美各国访问,给领导人出访打前站,迄今也没有哪次出差象那两个月那样兴奋、忐忑和不安。好在你是个争气的小家伙,一点没有为难妈妈,让我在孕吐都不知为何物的情况下迎来了健康的你。
    儿子,妈妈很欣慰,你已经有了自强自立的品格,是个有理想有主见的孩子。工作关系,妈妈需要常年驻外或是国外出差,你自小咱们就多离别。记得你还不太会说长句子时就会说:爸爸走了,妈妈来了;妈妈走了,爸爸来了,其实妈妈懂你的意思:爸爸妈妈不能都在家陪你,经常是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妈妈在福冈总领馆常驻期间,你刚上小学一年级,寒暑假自已坐飞机来看妈妈,每次走的时候,妈妈给你挂上托管儿童的牌子,里面装着你的护照、机票,把你的小手交给空乘姨的那一刻,心里充满了对你的不舍和眷念。二年级暑假,你又来看妈妈,一天为了学英语的事妈妈批评你,你哭着说,“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有妈妈,你从来不陪我,有什么资格骂我”,儿子,你知道吗,正是你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比起其他的母亲,我欠你太多。过去,潜意识里我总是给自己找工作忙的借口,是你让我明白,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陪伴儿子成长更重要。那以后,再难我也希望能找到相对两全的办法,陪着你长大。
    儿子,也感谢这段经历,让你变成了一个愿意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充满自信的少年。比起同龄人,你更有自己的主张,遇事更愿意自己想办法,不依赖大人。这些都是好事,但凡事应该张驰有度,毕竟你还只是个12岁的少年,人生才刚起程,缺少经验和阅历,缺少打击和挫折的历练,有时候做事情会欠考虑甚至意气用事。儿子,妈妈绝对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妈宝”男,但有时候,一些事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嘴里,还把你当成一个需要家长无微不至呵护的小孩子,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造成了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争论不休,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和对立,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反省的地方。今后,妈妈希望和你相向而行,陪你走好青春期这个人生的重要一步。
    儿子,妈妈更希望你成为一个坚韧不拔,有恒心有毅力的人。从小你的目标就是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科学家,你不喜欢玩孩子的玩具,喜欢摆弄瓶瓶罐罐、望远镜显微镜,喜欢研究细菌,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妈妈相信你会记住自己的誓言,向着人生目标迈进。但孩子你要记住,比起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更加重要。   
    妈妈从来不怀疑你的智商和学习力。作为年龄最小的选手,你参加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第五季电视总决赛一路过关斩将,说实话当时在场外我不敢看大屏幕,因为比赛太残酷、太紧张,气氛实在令人受不了,但现场的你沉浸在思考解答中,有着和年龄不相衬的沉着冷静,第三轮被淘汰时你哭了,但妈妈知道你尽力了,很欣慰,突然觉得你真的开始长大了。
    但孩子,有时候你还是缺乏更多的韧性和钻研精神。虽然你上的是人大附早培班,但我从来不奢望你在数学上有多么高的建树,一则我觉得世界这么精彩,无论做什么,只要是你真心喜欢的,就都可以;二则搞数学实在太枯燥,也很难出成绩,当妈的真心不希望你今后那么辛苦。去年你告诉我越来越喜欢数学,第一个目标就考是初联,妈妈当然全力支持。但孩子,数学从来就不是不费力气能学好的,也不是让你课外多上几个辅导班就能学好的,需要的是你自己钻研的劲头,没有人能替代你自己的努力。现阶段几何是你的弱项,遇到不会解的题如果轻易退缩,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走上这条充满荆棘的羊肠小路。不仅数学,学习其他东西道理一样。经常有人说,比起智商,恒心和毅力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妈妈十分相信,而且还相信,在这点上父母作用巨大,妈妈也会在学习和工作中以身作则,持之以恒,让我们共同努力。
    儿子,妈妈最希望你与人为善,成长为一个宽厚善良的男子汉。妈妈很欣慰,你能辨善恶,爱憎分明,而且从小乐于助人,因为是外公外婆带大,你对老人有天然的亲近感,有一颗善良的心。青春期荷尔蒙涌动,一次和同学因为打蓝球发生磨擦,对方伤了你,你不仅不还手,老师了解情况时还主动认错,老师告诉妈妈,让看看肩膀伤口情况,回来后问你,你不仅说没什么,还说自己也不对,今后会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晚上趁你睡觉后偷偷看了你的伤口,虽然很心痛,但还是觉得,你是个有担当的孩子。
    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孩子,妈妈不希望你受到任何伤害,哪怕是见义勇为,也要量力而行,见义智为。不仅在青春期,今后妈妈也希望你更多用脑子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用拳头和身体。你要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记住,情商永远比智商更重要。
    儿子,当妈的对你的期望永远也说不完,妈妈还希望你健康、快乐、真正、诚实、明理、感恩…恨不得全天下的美德都集于你一身,呵呵,所有的妈妈都是贪心的。这一点,我应该向你爸爸学习,用他的话概括,上学前,就是让你吃好睡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上学后,培养你自强自立的品格,引导你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真正做到这些,已经包括了妈妈想说的很多了。
    不管怎样,儿子,爸妈是你坚强的后盾,支持你的学习和生活,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陪你平安长大,迎来美好的青春。即便你长大后,遇到困难、挫折、烦恼,亦或成功、喜悦、幸福,也请你告诉爸妈,我们永远愿意和你一起分担,一起分享…

 


马来西亚的华人更包容


    真是见鬼了,约了洁儿采访,居然没带充电器,聊到一半手机黑了,害我马不停蹄地赶回家。“没关系,小心开车。”洁儿依然是一副好脾气。
    后半部分的采访已经天黑,洁儿坐在马来西亚自己的家里,关上了窗帘,很从容地等着和我继续聊。
    前段时间在广州遇上她,女儿来内地上大学的事还没有敲定,当时的洁儿露出罕见的疲倦和一丝的焦虑。“等丫头的事搞定了,你来联系我,我们好好聊。”
    很快孩子有了着落,再娃娃脸的女人,当了妈都会有为儿女发愁的那一面,很高兴我有机会看到,因为她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好命不用操心,这次我看到了她的“质感”。


    一、平等、守规则的日本幼儿园
    洁儿的爹是马来西亚归侨,在广东扎根,生了洁儿姐妹三人,她是最小的。高中毕业后,追随两个姐姐去日本留学,主修教育心理学,有日本的教师资格证。
    “太好了,你就是学教育出身的,那我们就把点集中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教育的不同上,随便你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我负责总结。”
    “那好,我就用嘉瑶做例子,两个弟弟没有她那么明显,因为她三个国家的幼儿园都上过。”
    洁儿在日本的大学遇上了“老公”,一个看着腼腆内向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学生情侣,恋爱中的她幸福得娇滴滴。嘉瑶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日本出生,在日本上的幼儿园。
    日本的幼儿园是“不读书”的,就算写字,也不会要求小孩子一笔一划,更多的是像画画。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后,老师让大家写一个明信片给家人,嘉瑶把自己的日语名字写反了,也完全没问题,日本的幼儿园轻松快乐得不可思议。
    “日本幼儿园,孩子整天傻玩吗?”我问。
    “不是,他们只是注重的地方不一样,他们特别看重道德观的培养,而且还不是抽象的,它贯穿于生活中的一个一个的细节。就拿滑梯来说,日本的小孩会规规矩矩地排队上楼梯,从上往下滑,再调皮的小男孩也不会插队、图快也不会从滑梯面自下往上爬。平等、礼貌、守规则,深入骨髓。”
    “是的,我家哥哥上日本幼儿园的时候,类似六一儿童节这样的活动,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当白雪公主,那回哥哥班上有七个白雪公主同时说台词,不像中国因为是挑选白雪公主,所以从小就燃起了PK斗志。”
    “对,全班都有奖,小的时候主要学习与人相处。”
    洁儿说,不管男孩女孩,大冬天下半身都是短裤短裙,做户外活动的时候,腿冻得通红也浑然不觉,中国的孩子“捂”得太“狠”了,穿成一个球根本不想动,所以两国孩子的体质差很远。
    “小时候重视体育锻炼,长大后会形成习惯,日本人的全民健身意识比中国人强,保养意识也比中国人强。”


    二、强者生存的中国幼儿园
    嘉瑶幼儿园毕业后,洁儿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了一顿时间,她没让孩子闲着,把她送到家附近的幼儿园。
    “环境改变孩子。”洁儿感叹道,“嘉瑶进了中国幼儿园,立刻感到不公平。有的小孩就可以霸着秋千不下来,小区游乐场替孙子抢秋千的老人比比皆是。”
    “嘉瑶回来跟你哭诉吗?”我问。
    “她很强悍,不是一个受欺负的性格。她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实在有些讨嫌,有一天嘉瑶把那孩子的鞋藏到谁也找不到的地方,自己给自己解了气。”
    “牛!没有哭哭啼啼向你告状。”
    “我也是很久以后才知道她干了这事。”
    在日本待过之后,洁儿养孩子坚决“不为孩子出头”。


    三、包容的马来华人教育
    我很好奇洁儿怎么想到把孩子带回马来西亚受教育,原来这跟马来西亚的教育大环境有关。
    马来西亚的社区有“角屋文化”、每排排房的最角落边上,有一个面积相对比较大的房子,屋主把它建成幼儿园,或者出租给别人去经营。除了园长必须要相关资质外,老师要求并不高。
    马来西亚分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中国人走到哪都很重视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意识根深蒂固。华人绝大多数都上华文幼儿园,园长会请印度人来教英语。华人的幼儿园有时会看到印度小孩,有见识的印度爹妈看到未来是中国人的天下,会非常有意识地提前培养小孩。马来人比较懒散,政府福利又偏心,一般上进心并不强,加上饮食、信仰不同,以往都比较少主动接触华人社会。
    嘉瑶在进小学之前,在角屋待过一段时间,从那时起“学习、学习”的氛围就上来了。
    “华文小学是华文、英语双语教学。以我家弟弟为例,小学阶段,每堂课30分钟,每个礼拜华数5节,英数2节,老师不同。中学时,华数是系统理论,分析例题。英数基本是学习英文专业用词,复习性质,直接进入问答题,老师是同一个人。”
    洁儿老公的意见是,用母语系统学习,理解后学习英语专业用词,直接回答英数习题,这样比较流畅,在不浪费时间的条件下又能取得国际化的效果。
    “我的天,那功课不是很重?”
    “是啊!书包也很重,必须是带轮子的那种,而且撑不了一年就烂。光三个孩子买书包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马来西亚政府的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是三个民族一视同仁,到了中学以上,政府就只照顾以马来文为母语的学校了。华人也会进政府中学,认同华语教育、经济条件比较过得去的华人家庭会选择送孩子去华人创办的私立学校。想让三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洁儿也要出去工作。


    四、单一民族长大的人比较难在国外交到朋友
    “你现在觉得自己把孩子养在马来西亚是对的吗?”
    “我觉得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洁儿毫不犹豫地回答。
    “哪些方面做对了?”
    “首先,马来西亚是多语种教育,小孩子学的东西多,以后出国留学或者工作,选择余地很大。很小就习惯了负担比较重的功课,再去别的地方就不会觉得苦。另外,多民族朝夕相处,脑袋转换很快,很容易接受不同,见怪不怪。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群华人在餐厅吃饭,正说着华语,突然来了印度的同学,马上就会用英语打招呼,如果再来一个马来邻居,立刻就换成马来语,完全无障碍。”
    “懂,在你觉得别人怪的时候,别人也会觉得你怪。”
    “是的,和大陆的华人比,马来的华人更淡定,在一起相处会很舒服。”
    “来,说说你的家庭保鲜之道。”
    “再生气也要娓娓道来”,“夫妻有分歧回房间谈”,“原生家庭要和谐,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很重要”,“智商过得去就可以,情商永远比智商重要。”
    洁儿平时说话不会谈一本正经的话题,拒人千里,这次采访让我看到了不同的她,敏感、细腻、善于思考,温柔又不失主见。微信朋友圈中发的图,他们两口子依然亲密地依偎,看不出中年的“倦怠”。
    女人的好命都是自己修来的。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