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第十四章)
目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人是个“趣商”的活儿
31、菜鸟声声之母女联手
32、清明扫墓遇上大活宝
33、凡事“尽力”
—北外女生群像①燕儿
34、孩子什么都懂
35、岂能输在起跑线上之印度也疯狂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36、你哪来的与众不同的勇气
—北外女生群像②牛
37、教师就像方向盘,慎转!
—北外女生群像③W
38、从没打过孩子
39、关于二次元的误会太多了
—二次元的娃①D
40、转身快
—师二代2号家庭李颖同志和她的双胞胎
41、不用考第一名,能保持在第一梯队就好
—北外女生群像④玲儿
42、平和的力量
—北外女生群像⑤蔡燕
43、不用从头再来,都挺好
—北外女生群像⑥棒儿
44、写连载是个挑战
45、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①W
写连载是个挑战
一、从苦逼中挣脱出来
我喜欢写点东西,有文字表达的习惯,进入教师这一行已经第八个年头了,觉得时间积累得差不多了,就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在这个补习班、兴趣班变成标配的时代,我也不例外地被裹挟其中,经历了反反复复,做到清醒不容易,做到拒绝更难。有一段时间很艰难,有一种窒息感,觉得自己妈都当不好,做教师教别人的孩子什么呢?我是一个想不明白就不能循规蹈矩地跟着走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想清楚了就义无反顾向前的人。
在我不自信的那段时间,我非常排斥牛娃妈,牛娃爸的育儿经验,越看越不想当妈,觉得生子育儿只有痛苦,没有欢乐。就拿阅读来说,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为何现在它却成了重中之重,毫无乐趣而言呢?生活的节奏真快啊!小孩子忙得脚不沾地,被大人们拉来拉去,温暖的家变成了陌生的旅馆。我后悔当妈,后悔生活在这个时代,后悔自己又不傻,怎么就上了这条贼船?
在咨询室里给孩子们梳理情绪的时候,我也慢慢沉淀下来,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脉络,逐渐有了对一些事说“NO”的底气,最重要的是肯定了自己的某些东西,其实很宝贵,其实值得我自己保留和珍惜。
以前我力图在优秀父母的身上找到精华,去复制他们的路。可是别扭啊!我根本就不是他,我的孩子也不是他们家的孩子,我把大活人硬生生地往死框框里套,不套就觉得自己不够上进,做父母不够负责。
有一天,在微信中盯上一句话,“母鸡也会爱护自己的小鸡”,只要你爱,一定会有自己的做得自然,爱得舒服的方式,我终于回到原点,绕了这么大一圈,我觉得还是听从自己的心,一步步地教育孩子,过好小日子。生活哪有标准答案,怎么舒坦怎么来,我又不傻。
不急,不急,急有什么用!
有了这些烦恼的过程,我开始写《小日子》,我想告诉看我书的人,你只要有当父母的责任心,你就会琢磨出自己的技巧来。
韩同志是我这部散文集的第二篇的主人公,她的话常常让我很受启发。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真的不好,你要想给他补,不是去找华师附中的名师,人家带的是牛蛙,他没有对付普通的小青蛙的经验。怎么办?你要找懂得孩子心理,教过很多普通孩子的老师,他们看多了,习以为常,既不会为难自己,也不会为难孩子,从基础补起,一步步来,自自然然。”
韩同志不是牛娃妈,但她很有心得。对啊!普通妈就算没有系统的育儿经验,在某一方面同样也可以出色,我多找几个类型,凑齐了不就行了。所以,我的文章重在育儿的想法、和做法上,语言也尽量柔和,避免说教,只是在文章的最后会很用心地做一下提炼,点一下穴。
迈出写的这一步花了好长时间,众目睽睽之下还是很不好意思的,更何况是自己站出来主动让人指指点点,会不会给人本末倒置,不务正业的印象?可是,最后还是没拦住自己,人总得做点什么吧!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呗。
二、按“发送”键的那一瞬间最幸福
准备好四篇稿发给负责人,他的一口答应和积极约稿让我感激万分。后来我有了一位美女编辑,她给我积极的反馈,我就开始写下去,写到十篇的时候还意犹未尽,我知道这事儿有意义,我得做下去了。
年后和美女编辑吃饭,她说喜欢看,还说写下去没准能出书。“出书”,这对爱写字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啊!
一开始,看见校园网文学栏自己的文章一篇篇地增加,很有满足感。点开文字,要刷刷刷地手指滑半天是一种满足感。再后来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光目录都要刷好几下也是一种满足感。
“你不累呀?”身边的人问我。
“累,当然累,但是稿子写完,按下发送键的那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
三、我身边的天使
要说天使,当属马睿。她不仅是忠实的读者,中肯的评述者,同时为了我的某一个点子不断点赞鼓励、甚至积极帮我约人的人。她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普通的妈,但她身上的热心、真挚,时刻感染着我。
“亲,你好好写,一定要出书,我买,然后送给我的朋友。”这是马睿经常在我耳边说的话。
另外,身边二外组的丫头们也是我的天使。
“李老师,吃饭去吗?”
“亲,别管我,正写在兴头上,去吃饭就断气了。”
“好,你想吃什么,我们给你打包。”
“除了西蓝花,都行。”
每每打包回来时,我的文章就好了。她们会立刻趴在我的电脑前,先读为快,一边看,一边帮我找错别字。有时,还因为断句问我的意见。
她们看着我的文章,我看着她们,我们一起享受着特别的时光。
四、拉链接,约稿
写连载一开始最担心的是写不下去,怕虎头蛇尾,让人笑话。后来发现,只要提前两周做好计划,形成系列,写作完全不是问题。现在文章已经写到45篇,稿子已经约到53篇,60篇的目标指日可待了。
我本人不是一个社交活跃的人,只在自己相熟的人面前放得开,不熟的人是能躲就躲,不会没话找话说,那种感觉尴尬得要命。
文章中的这些人,大部分是熟人,不是熟人,也是熟人介绍的,我相信感觉。
我一般把写过的文章发链接给对方,简单介绍自己的写作目的。我喜欢事前把话说清楚,世界小,怕白纸黑字写出来给人造成生活困扰,所以不会强逼对方答应,碍于情面的时候是听不到真实的东西的,我要的是心甘情愿。
我和受访者先海阔天空地闲聊,我听对方说,然后找出最有特点、最吸引人、最有感染力的对方。为了避免内容重复,我打的点可能不是当事人自己想强调的地方,所以在文章的最开头特地安排了人物简介,让对方自己写自己的关键词,以做补充。
第一稿是按我的尺度和兴趣写,然后发给对方确认有无错误,征求对方的意见。这部集子的受访者非常友善,她们和我聊天时很真诚,不遮遮掩掩。如果有顾忌的地方,会告诉我,“别登,你知道就好”。我得到的夸奖中有很多是“人物描写到位”,这和大家的信任分不开。虽然不会把采访的内容百分百写出来,但她们尽可能百分百地袒露自己,让我心中对他们的理解有了准确的“度”。
得到受访者的反馈后,我做文字调整,然后把修改版再发过去,让她们放心。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段互相信任的过程。
五、女儿,我要送你一本书
文章写到30篇后,新点子出现了。很多朋友说字太小,看起来辛苦。我是喜马拉雅的忠实听众,读给别人听多省心,于是拉上我家姐姐和我的小同事叶静老师,三人认认真真地做起了有声版。在这个过程中,我家学幼师专业的姐姐,不得不过早地接触教育案例,不得不认真地对待她未来将从事的职业。
有一天,我给编辑道歉,说发稿晚了,她很奇怪,“不晚呀!是你自己给自己定了截稿时间吧。”
是啊!既然要做一件事,那就好好做,所以我很自然地把周三下班时间当做截稿时间,周四文字版、有声版、花絮版、配乐版打包更新,以满足不同爱好的读者。
我只会这样“玩”。
小同事说:“富一代给娃钱,官一代给娃权,你给娃一本你自己写的书。”
六、定制稿件
《小日子》的后20篇已经被包了。写了一个大学时代的同学,她出主意让我把四个屋的女生全写了,一来纪念我们相识30周年,二来北外女生确实都是“有心人”、“走心人”。
从一个人的小心愿,慢慢地变成众人的大期待,没想到写连载居然写出幸福的味道来。
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二次元的娃②W
今年外语节多国文化庙会活动之后,教学处王主任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段小视频,里面一个高中模样的女孩站在台下,随着音乐舞动,旁若无人,嗨得比台上的同学还起劲。主任一向以细致严谨示人,发这段视频的时候居然配了这样一段感性的文字:“发自内心的热爱,近乎疯癫的狂恋,陶醉于心的自得其乐。”
这个女孩就是我高一二课班上的,一个日语懂得很多的孩子,她的状态让我立刻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有了二次元的娃这个系列。
一、老师,你随便写
约好视频采访,第一次她放了我鸽子,后来见到她,问她怎么回事,得知那天是她的网刊截稿期,因为被编辑催稿,她周五回到家忙着赶稿就把我俩的约定给忘了。
“你是写字的还是画画的?”我问。
“两个都来。”
“够有才的呀!”
她嘿嘿笑。
我告诉她,写这个系列是因为我在主任的朋友圈看到她的一个小视频,我把手机打开给她看,“你爱成这样,所以我想采访你了,你OK吗?”
“没事,老师,你随便写。”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我怎么可能随便写,我就是想还原一下二次元的世界,哪怕就是冰山一角。”
她很能表述,滔滔不绝。刚开始,我想从她喜欢的内容出发,了解二次元,慢慢地我晕了,坦率地说,她如数家珍的那些事我完全跟不上,我根本没有还原她的能力。但是,聊着聊着,我对她痴迷于二次元的人生经历感兴趣了,这个我办得到。
二、二次元是心灵的慰藉
按W自己的话说,她在别人的眼里有点神神叨叨,因为她完全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
她小学时候就在我们学校读书,因为有些神经衰弱,所以常常吃药,常常去看医生,在孩子堆里她会表现得有些格格不入。
“你跟人混不到一块时,最严重的情况会是怎样?”我关切地问。
“全班排挤我,没人跟我说话,没人愿意跟我玩。”
“你当时是什么状态?”
“处理混乱。”说到这时,她面色凝重。
“你喜欢上二次元是什么时候?”
“小学六年级,”W告诉我,她的入坑作品是《黑塔利亚》,一个将国家拟人化,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描述国与国的关系,简明易懂的动漫。剧中有英法百年战争,也有八国联军跑到中国的那一段。在表现肆意践踏的时候,作者就用八国跑到中国房子里住来讲道理,小孩子也能看得懂。
“对你来说,二次元是什么?”
“是轻松、信仰、更是心灵的慰藉”。从喜欢某一个角色开始,渐渐对二战史有所接触,后来日本史,“和”文化,一步步深入,欲罢不能。W说,二次元种类很多,她喜欢动漫以外,还玩游戏,很多历史知识就是边打游戏边了解的。
“你迷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对你的现实人际交往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人一天天长大,会懂事,会看清一些事。我的家长教育我,和人在一起要友善,吵架是不好的,打架更是不好,所以我以前总是尽量避开,尽量躲,后来发现挑衅总是时不时发生,完全不由我控制,我就不躲了。你骂我,我也会骂回去,不然呢?我是猪啊?”W的语气开始变得强硬。
“嗯,二次元的战争没有白看,懂得弱国无外交了。”
三、聊的都是二次元的话题
“你在学校有朋友吗?”
“有啊!”
“我很好奇,你在现实生活中会和朋友聊什么?”
“全是二次元的内容,能跟我做朋友的人肯定也是二次元的人,我们就狂说。”
“你沉入二次元,有没有一种原因是,你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是有所欠缺的?”
“是啊,我不擅长现实生活的那些人际交往,网络交往会淡化我的不足,这也是我喜欢二次元的原因,我不否定。网络是角色,现实是本色。”
“那你未来打算做什么职业?”
“当小说家。”W很坚定,而且她已经尝试了,一直在Q群中发表作品,而且还有编辑催稿。
从被动的“被排挤者”,到投入网络,找到志同道合的“网友”,然后一边学习成熟,一边热心创作,周围那些不解的眼神已经伤不到她了。W看来是铁了心要做“小众”人群,没准这个队伍庞大得很,只是我们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