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小日子(第八章)

文字:李鸿君供稿:初中部图片:时间:2018-04-12点击数:1448

 

 

    目  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之父母篇
    28、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29、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30、多么俏皮的夸人
    ——表扬是个“趣商”的活儿

 


    你不是拼得不够,是放弃得不够

    人物简介:璐璐  中日国际交流员
    广东省与日本兵库县友好交流使者
    曾任大学日语教师
    日语翻译、出版过译作《挽歌》、《明日绽放花蕾》
    蓝带日本分校烘焙师
    广州Sharing&Baking烘焙工作室主理人

 

    小同事静老师周末在学烘焙,我很主张心动不如行动,马上给她叫好。她的老师是从日本蓝带学成回国的,听了一些事就上了心。写《小日子》是我想了很久的,这样有故事的人是我的目标,我让静老师给我引见一下。
    等我的连载更新几次后,静老师把链接发给对方,很快就收到了她的回复,上周五完成了“历史性会晤”。


    一、温馨小资的工作室
    工作室在广州珠江新城豪宅区的一个公寓里,一出电梯就看到“Sharing Studio”的标志,门外的鲜花和植物摆放得很清新。
    门一打开,看到了一张笑眯眯的脸,淡淡的妆容走着日本的审美。在微信中“勾搭”过几次,第一次见到大活人,感觉一点也不陌生。
    美女烘焙师叫璐璐,她和两个朋友租下这间公寓。璐璐占着大厅教烘焙,一个人教插花,另一个人教画画,三人分担房租,生意上各自精彩,又交相呼应。
    “一个月多少钱?”我问。
    璐璐说了一个五位数。
    “不便宜啊!没学生的时候你怎么扛过来的?你后面是不是有花钱不眨眼的大金主?”我开她玩笑。
    “哈哈哈哈,没有金主。我一个人先扛了三个月,后来遇上现在的这两个朋友,三人分担了。”
    面对面坐着采访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事前我和她商量,想看她工作时候的样子,这样写起文章来不会干巴巴,会有生动的细节。璐璐安排我和静老师一块上她的课,当天还有另外两名学员。
    璐璐是在日本学的烘焙,日本风在整个大厅弥漫,宽大的工作台是定制的,书架上的日本书可以自由借阅。
    我的处女作是抹茶麻薯红豆曲奇,一看名字就是“混搭”之作。我们四人分成两组面对着面,璐璐站在中间。各自穿上洁净的围裙后,一步步按照璐璐老师的指引打蛋、搅拌、捏形。一边学,一边不咸不淡地聊,生活的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学烘焙的女人都有一颗“少女心”,三个未婚的“丫头”甜蜜地学着,不知道哪个家伙未来会有这等口福。
    养过三个娃的我,虽然是第一次上课,但我用包包子的手法,硬是把麻薯紧紧地裹在里面,没让它开口。
    烤制过程中,我们喝水聊天。A丫头给我们看她意大利男友的照片,上次她的作品拍给男友看,把男友美坏了。B丫头年底就要和日本男友完婚,我自发地告诉她嫁过去要注意什么。璐璐老师说,来她这里的学员几乎都跟外国有点什么。
    烤箱还没打开,香气就四处飘散。璐璐老师以插花老师的作品为背景,把我们做的东西摆放在盘中拍照,一下子我的麻薯就变成了艺术。


    二、见识有魄力、有视野的人
    璐璐老师是河南信阳妹子,日语本科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完成,研究生是在中大,后来当了三年大学老师。
    “学生生涯里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或者事是什么?”我们的正式采访是在火锅店里进行的。
    “大二的时候,我的同屋退学去英国留学给我震荡很大。西安外国语大学挺好的吧,她说不要就不要了,这对当时傻了吧唧的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璐璐说,“我同屋去了英国后,重新从大一开始读,一步步向着她的目标走,现在已经做到联合国环境署新闻官,我身边的人就可以这么优秀,她的魄力对我的影响最大。”
    后来在中大读研时,有一次去日本福冈做交换生,在那里璐璐遇上了一对教授夫妇。大岛教授是东大毕业的,妻子是西班牙籍犹太人,这一对组合,从学术观到世界观都改变了璐璐。
    “有一次,教授问我对美国怎么看,要知道我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教授的话让我从此开始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他太太也很神,是研究各国历史文化的,她对中原文化了解的程度让我很不好意思。”
    璐璐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关注自己的“根”,很快嫁给了这方面知识很渊博的男人,而这个男人的专业是会计。


    三、我一开始就知道不会一辈子做老师
    璐璐毕业,被派到中大南方学院筹建日语系,她是那儿的第一个日语老师,也是第一个负责人。
    “怎么没去外企而去当老师呢?”我好奇。
    “我喜欢。读研的时候,我在新东方兼职,那时年轻有冲劲,月入一万,感觉自己有钱得不行。”璐璐追忆当年。
    “新东方的英语教学方式很活泼,日语也是这样吗?”
    “是啊!我的课堂自信就是在新东方练出来的,后来去了南方学院,年年都是评教前三名。”
    “做得这么好,怎么就不做了呢?”
    “人生苦短,不想让自己后悔。当我看到大我5、6年的同事过着一层不变的生活,想到自己也会变成那样,就觉得该走了。”
    不安分的璐璐递上辞职信之后,参加了日本外务省举办的JET考试,她想去日本做一名国际交流员,让自己有更多的尝试,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四、日本有什么可“哈”的!
    做交流员以前,璐璐是一名铁杆“哈日”派,看日本哪哪都好。“日本的这段工作经历改变了我对日本社会的看法。”璐璐告诉我日本政府为了在本国的学校中推行国际化,通过JET项目从世界各国招募工作人员,人称“国际交流员”。璐璐被分到神户县厅(省政府)工作,她会到各个学校进行交流,协助外事活动也是她的工作。
    “咋样?对日本人的印象。”
    “势利。”璐璐毫不客气。
    和璐璐一块工作的交流员还有美国、澳洲、韩国的,璐璐上班穿着牛仔裤就去了。其他国家的人不说,日本职场大姐偏偏为她的着装不正式皱眉。璐璐第二天就化着淡妆小清新地出现在职场,“洋气”的派头又让日本同事不淡定了。
    璐璐上班一年没留下一点日元,她的工资全拿去“游山玩水”了。和日本人工作时间一长,璐璐看出来了,日本人的小心脏没那么强,小心眼却一点也不少,“八婆就是八婆,不分日本还是中国。”
    了解了日本人的金钱感觉,璐璐后来砸“巨资”去蓝带学烘焙都是偷偷的。套用一句俗话“同居的日子里没有伟人和美女”,和日本人共事后,璐璐对日本“哈”不起来了。


    五、三个月起早贪黑地白干
    璐璐在日本按部就班地工作着,闲下来又开始“作”。在离县厅走路15分钟的地方有一家著名的面包房,璐璐一直好奇它为什么那么好吃。
    有一天又去那家买面包,看到招工广告,在国内就喜欢烘焙的璐璐找到老板娘,问她不要工资可不可以在这实习。
    “真的不要工资吗?”贪便宜的老板娘收下了毫无资历的璐璐。
    璐璐在面包店做起了小时工,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坐最早的电车赶到面包房,工作到九点。然后,摇身一变再去县厅当交流员。
    “机会难得,离开日本我就做不到了”,璐璐就这样坚持了三个月。


    六、150万蓝带学烘焙
    有时间,口袋里还有几个子,璐璐动起了正式学烘焙的念头。法国蓝带在日本有分校,学习的时间正好不影响她的工作,她“砸”下150万日元(9万人民币)报了名。
    法国蓝带厨艺学院创建于1895年,是世界上第一所西餐和西点人才培训学校,它在世界20多个国家拥有40多所分校。蓝带勋章是西餐和西点专业最高荣誉奖章,很多蓝带学校的老师就是蓝带勋章获得者。
    “你真豪!把日本人吓傻了吧!”
    “是啊!在日本那也不是一般女人的选择,那是不愁钱的阔太太、阔小姐才去的地方。”
    一句“因为喜欢”,“现在不干,以后就没机会了。”璐璐学完全课程。
    “我大学同学就是交流员,现在奈良工作,她签了三年。”我说。
    “是的,可以签三年。不过我老公希望我回去,而且日本的生活相对平静,重复第一年的生活对我来说成长空间比较小,于是决定回广州啦!”


    七、自己掏腰包
    璐璐回国,找房子开工作室和人分享好面包的滋味,“开面包店人就会陷在里面”。
    “开工作室,你老公不担心吗?”我问。
    “我不想让他参与风险,花的都是自己的积蓄。”璐璐能干就干,能省就省,先难后顺,现在已经有了数量稳定的学员。
    “开工作室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是我最好奇的。
    “能认识很多磁场相同的人,这是当老师的时候做不到的。”
    “未来想做什么?”
    “做个跨界的人,日语、烘焙、写作,或者再去学点心理学什么的。”
    巨蟹座的女人,从来不缺魄力,更不缺行动力。一次次地放弃,是为了离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更靠近。

 

 

随意与刻意
——谢晖老师在8分钟优秀课件展示会上未说尽的事儿

 

    人物简介:谢晖  沉浸广外外校21年
    不爱茶,就爱咖啡的香味
    把课堂延伸到微信朋友圈
    看似随意地发照,如果你有心
    可以看到《外校的早晨》、《我是你的眼》两个系列


    一、谢晖之夜
    3月29日晚,远程教室,各科组委派的代表在“优秀课件大赛”的舞台上激烈地PK。
    和我同岁的谢晖老师一上台就笑嘻嘻地说:“不好意思啊,这么大岁数还站在这里。”
    台下哄堂大笑。
    我也像平常在食堂里看到他一样,以玩笑的心态望着他。
    白板上,灰底的课件如扇子一般,徐徐地向左右两边展开。伴随着《梦里水乡》的音乐,谢晖老师一张张充满诗意的课件呈现在我们面前……
    美术老师的课件竟然这么美!
    8分钟的展示时间过了,大家还不约而同地一次次要求看完。最后,谢晖老师以他多年的沉淀,厚积薄发,稳稳地获得一等奖。
    “谢晖,我要约你一篇采访,不许拒绝!”活动一结束,我立刻拦住他,要把他8分钟里没有说尽的事儿掏出来。


    二、当老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清明放假前,谢晖抽空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泡好大红袍等他。跳过前奏,我拿出自己那天晚上的记录,逐一请他回答。
    李:你那天晚上真是让我惊艳!我以为我们很熟,自以为了解你,可我第一次发现,讲台上的你,谈到自己的专业时,简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咱俩同岁,你的课件所采用的科技手段非常的时尚,我觉得你特别年轻。
    谢:哈哈,谢谢。我是做设计的,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课件是每天把你的思想传递给学生的媒介,与时俱进是必须的,否则哪能吸引学生。
    谢晖做设计是中途转行,他喜欢的设计专业没能考上,只考上了美术教育专业(主修油画),但“壮志未酬”、“余情不了”,大学期间及工作后,一边自学设计,一边从事教学,干着跟设计靠边的事儿。
    李:你毕业后没搞设计,怎么当了老师?
    谢:顺理成章。
    李:怎么讲?
    谢:我们全家都是老师,我这辈子没离开过校园,我的亲戚里也有很多人是老师,而且很多还是江西名校的名师,所以我一直都觉得当老师挺好的。
    李:你进大学就是奔着当老师去的吗?
    谢:是啊。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与同学谈及未来的理想职业,我当时就说当老师,结果有个同学就说:“世界上还有你这么蠢的人想当老师。”
    李:等等,那人是说当老师蠢,还是说你居然蠢得想当老师?
    谢:是后者,那时候教师待遇差,地位低,没人想去嘛!
    李:你觉得自己适合当老师吗?
    谢:很适合。我人单纯,喜欢自己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不过我脾气有点大,哈哈哈哈……


    三、现在的孩子有“成就感”,缺乏“享受感”
    谢晖是外校元老级人物,关于美术教学的现状我征询了他的意见。
    李:你那么花心思地准备课件,学生们领情吗?
    谢:只能说很遗憾。和前些年相比,现在艺术科目的学习时间被应考科目挤占,学生应考已经筋疲力尽,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艺术。即使学了艺术,也是为了获得某些功利性的东西。
    李:可不可以说,即使有些孩子画很好,也只是获得了“成就感”,而不是“享受感”?
    谢:对的,就是这样!
    李:嗯,那天晚上你侃侃而谈,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谢:专业的积累、真正的热爱、享受感的分享,这比任何教育手段都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李:你都影响过谁呀?
    谢:最突出的有两个学生,我们一直还保持着很好的联系。一个叫杨雅恬,她大学中途退学,直接去上海做设计,外校09年的校运会标志就出自她手,现在她还玩起了摄影。
    李:不是学设计的,却径直做设计吗?
    谢:是的,这个学生很有点天分。
    李:另一个呢?
    谢:另一个叫谢宝莹,大学没考取做了销售,毕业后我们一直联系着,有一次我很明确地告诉她:“进不进大学完全不一样。”她后来去澳大利亚学设计,现在干得也很不错。
    李: 你怎么影响的都是女生呀?
    谢:哈哈哈哈……,男生也有,不多,有一个后来转行做了玉器首饰设计。
    李: 听你讲课件的时候,我发现你留下了很多伏笔,如果有心探究下去,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你这是有意的吗?
    谢: 是的。中学的美术教材很简单,我只会用它的主题,但内容都是我自己斟酌、整合的。外校的孩子眼界很开阔,单单课本的内容怎么吸引他们!
    李: 你很早就开始校本课程了呀!
    谢: 是啊,哈哈哈哈……


    四、每天都会拍“外校的早晨”
    李: 你知道吗?你那天说自己几乎每天会拍几张外校的照片,有的时候还是同一个景物,我都惊呆了。什么时候开始的?
    谢: 从有微信就开始了。
    李:你怎么会这么做呢?你的耐心真不是一般人。
    谢: 哈哈。学美术就要有耐心,刚开始是为了补充课件内容。比如跟学生讲光与影,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东西,光线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同。而且同样的风景,欣赏时候的心境不同,那么你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拍出来的效果也会不同。我拍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的共鸣会更强烈。
    李:你这是随时随地在备课呀!
    谢:也可以这么说,哈哈哈哈。我在朋友圈的照片可不是随便发的。
    李:你好有心哟。
    谢:谢谢。


    五、“我是你的眼”
    谢晖是典型的处女座,不折不扣的细节控,爱较劲的完美主义者。他说学美术的人和一般人的眼睛不同,观察能力,眼睛的捕捉能力特强特别敏锐,而且捕捉的点也异于常人。
    寒暑假的时候,谢晖从来不闲着,四处游走。看他的朋友圈,你不仅可以领略江南水乡的柔媚,也可以欣赏到贵州少数民族民居的门环。
    这双游走的眼睛,带着你四处捕捉匠心独具的设计,哪怕是日本机场一个三角形的纸杯也不放过。
    谢晖说,他一天至少拍五十张照片,这些素材会分门别类地在手机、电脑里建成档案,随用随取。所以,他每年都做新课件,就算用旧课件,经历不同了,讲课的方式和细节也会发生变化。
    没有低级的重复,只有不断的更新。


    六、随意还是刻意
    表面上看,谢晖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爱开玩笑,有时还让你接不住。
    李: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随意的人。
    谢:真不是,我反而是一个做人做事很讲分寸的人。
    李:你的课件让我觉得你在专业上很用心、很刻意,为什么和日常生活中的你反差那么大呢?你不怕人误会吗?
    谢:(考虑了一会,慢慢地说)日常生活中嘛,不用搞得那么严肃,算是一种解压吧,所以我会开一些玩笑,就是逗大家玩。怎么说呢?我没有太深想,这些点在我身上都有。
    李:那天上台前,你对头儿说要去洗把脸,还要换身衣服,你这么臭美吗?
    谢:我不是臭美。洗把脸,对自己对别人都是一个尊重。换的那身衣服是因为它和晚上要讲的内容很搭。
    李:你们美术老师可真讲究。
    谢:我的这个习惯,要说还是受我母亲以及前任校长刘世平校长的影响。当时外校刚开办不久,我负责招生招聘。刘校长跟我们约法三章,招人:一、要顺眼;二、普通话标准;三、看着装,如果着装和上课内容很搭,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李:所以说,洗脸换装还是在备课咯。
    谢:哈哈哈哈,也可以这么说。
    李:问一句,这次课件大赛是你主动报的还是组里委派的?
    谢:组里“硬”派的。
    李:多亏你们领导“强迫”,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又帅又牛逼的你了。
    谢:哈哈哈哈,谢谢,谢谢。
    作为美术老师,谢晖喜欢没有颜色的颜色,喜欢遍布生活各处的“灰色”。他给我洗脑,告诉我:“灰色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白加黑”,“灰色能和很多种颜色搭配,是万能色,是最高档的颜色”,“灰色,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现在的他,把快乐地活着看得第一重要。因为功利性的追求不多,人显得很随意,但对于专业的精进,他又异乎寻常地在意、刻意。
    最后,我问他:“你认为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感染力,教师要有感染力。”

 


多么俏皮的夸人


    哒哒哒,我在微信家族群中忙不停地敲着字,“我得奖了,初中部月度明星教师”。
    老妹秒回:“这是啥奖?”
    “新推出的,每月表扬一次优秀教师。”
    “好像麦当劳的明星员工做法呀!”
    “是啊!你知道吗?我们主任找我要照片,居然还瞒着我!他也没告诉我做什么,我还问他是要知性的还是和蔼可亲的,他说温柔可亲的,哈哈。”
    昨晚的例会最后一项是表彰,初中部的三位领导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在谁都不知情的情况下,选出三月份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了颁奖。这是初中部新推出的“点子”活动,陈校先给每一位获奖者一个热情洋溢的评语,然后PPT上才慢慢显出教师的照片。奖品除了常规的证书之外,每位获奖者收到的东西都不一样。
    带领初三奔中考的陈主任拿到了7个红色的气球,希望在她的带领下,中考7门科目都考得红红火火。
    身处女儿国,我校初中部唯一的男英语教师,长得黑,姓得白的白老师获得红玫瑰一支,名副其实的“一枝独秀”。
    带领舞蹈队在白云区获得第一和第二的曾老师,他拿到的是三张眼贴,为了革命工作熬夜太多了。
    我因为版权证到手,在学校也算首创,所以接过了三颗巧克力。
    老妹问:“为什么是三颗?”
    “因为我是三个娃的妈?”我自己寻思,“另外,我们四个人一人得到一箱澳大利亚的葡萄”。
    “你们领导好会玩呀!”老妹直夸。
    “是啊,又有心,又有创意,老感动了。”我用上了东北话。
    开完会,组里同事一块开箱,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洗葡萄、吃葡萄,这个葡萄高级呀!甜死了!比起学期末攒起来表扬,“月结”更能调动士气。比起把钱打到账上,糊里糊涂地花掉,变成不发胖的水果,同事、家人都可以一起美美地享受“口福”。
    因为在家族微信群中发了葡萄的照片,我屁颠屁颠地抱着葡萄箱回家,刚一按门铃,门就打开,弟弟冲出来接过葡萄。
    “今天不行,太晚了,明天早餐葡萄管够。”弟弟悻悻地放下葡萄。
    早餐摆好,一大盘葡萄也端了上来。“老妈,你给我用饭盒打个包,我要给同学带去。”弟弟要去学校得瑟我的成就。
    你看,表扬人不仅需要智商、情商,更考验了“趣商”。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