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高一创2、云2班唐诗阅读小随笔选登

文字:供稿:图片:时间:2018-03-30点击数:1494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

一、假如李白(杜甫)穿越到今天,他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在他身上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请展开想象,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二、以“李白比杜甫(如:有趣/可爱/洒脱) 的地方”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三、以“杜甫比李白(如:有情/可敬/可叹/) 的地方”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

命题:李永老师

 

 

李白比杜甫从容的地方

高一云2班 郑佳杭

 

李太白者,谪仙人也。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语定乾坤,似乎李白始终受上天眷顾,最危难时总能化险为夷。相比李白,可以说是苦难造就了杜甫,更可以说是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诗歌。

诚如叔本华所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像李杜般异于常人的才华,是鲜少有人能望其项背的!一般人想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实在困难啊。然而他们既不愿与当朝权贵同流合污,也不愿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之类的高尚隐士。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宗旨始终贯彻了他们的诗文作品!他们同时具备了“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思想。然而我更加欣赏李白从容,洒脱的“醉仙”气质。

李白一生也算是仗剑走天下的侠客了,仅生活方式和质量,李白便比杜甫要从容许多。当杜甫还在被家人埋怨等待严武等人救济的时候,李白却是在“将进酒,杯莫停”中。在李白的诗文作品中,鲜少发现他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表示抱怨的。我更多的从李白的诗中体会到了他非凡的才情和浪漫主义色彩带给我的遐想。也许正是生活将杜甫逼成了苦人儿,我能体会到他描述下元元黎民及他自己的苦难生活;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凄美”,李白的诗歌总能将我带入他仙风傲骨的境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这当是一种怎样的从容与洒脱啊,若用佛教中的十界来分辨,李白定在人界之上啊。在性格之中,李白的刚毅果决带给了他从容。即使在华阴县被呵斥,他也能从容的说出:“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这样的精句!李白生来就有嫉恶如仇的西北风骨,即使在皇宫中前途无量,他也决不苟且度日。相比杜甫挤破了头想谋个一官半职,也许生活对李白来说便是“人间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吧!

命运也使李白有了从容的理由。李白相较杜甫年长了十多岁,但正是这十多年,是大唐王朝最后的辉煌时期。李白赶上了在皇宫中欣赏盛唐风光的最后一班车。因为在他身后,支离破碎,洪水滔天的国家,取代了富丽堂皇的大帝国。事实上,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开始就让盛唐进入了倒计时。这一年杜甫二十五岁,李白已年逾不惑之年。相信姚崇,宋璟,卢怀慎,张说等贤相创造出来的开元盛世,给了李白从容创作的机会和时间。而杜甫则不同,如果不是潼关被破,高仙芝,封常清被杀;明皇幸蜀;如果不是陈陶兵败,吐蕃入侵、、、、、、是不会造就出一个“诗圣”杜甫的。同样,如果不是太平、和谐的环境,而是兵荒马乱,白骨累累的国家。也不能造就出“诗仙”李白。相信如果李白也生活在杜甫的水深火热之中,怕也难做到“指点江山,雍容淡定”般的从容吧,更莫要说什么浪漫主义了!

李白也曾播下过一颗善的种子,这对他参与永王李璘谋反后的恩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肃宗誉为“吾之家国,由卿再造”的郭子仪。历史说来也巧,没有李白,也许郭子仪被杀头了,天下就姓安,姓史了。没有郭子仪,也许李白就被刻薄寡恩,急功近利的肃宗杀掉了。要知道肃宗皇帝可没有玄宗皇帝的功夫时不时恩赦或上演兄友弟恭的“五王帐”啊。要不是郭子仪是大唐的护国柱石……

总之,我几乎可以肯定李白就是“谪仙”,是下凡历劫的仙人,总能更加从容的得到上天的眷顾。而上天注定要苦杜甫之心志,劳其体肤,让他留下不世之作。

 

杜甫比李白可敬的地方

高一云2班 任晓莹

 

在荆棘丛生之处,仍旧开出了艳丽的花。

李白和杜甫两人共同拥有许多太相似,却又有不及相似的地方,同样是“褊躁傲诞”的两个人。一个是睡在长安闹市上,手中仍紧握酒杯的洒中仙,另一个则是永远要为下一顿而苦恼的诗圣。

杜甫比李白更可敬之处,则是他能“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走近杜甫的人生,不由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他幼年时,也许庭院中的一草一木记录着他的所有欢声笑语。“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房前屋后必是充满剪卡他与前辈谈天论地的那番豪情壮志。当他在院里的老树上嬉戏打闹,当他外出游玩“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时,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自己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

杜甫虽没有李白那般无忧无虑,最后连死也这般的浪漫和神秘,但他却是让我对敬佩,他的后期生活留给我更多是反思。

“文章赠命达”可能上天很少循规蹈矩的人一个能走向捷径,应举不弟,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主得小职。在如此困苦的生活中,才塑造出一具不一样的杜甫。幼时身体并不强壮的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尽管自己的生活早已是“残杯与冷淡,到处潜悲辛。” 在他眼中这又如何,自己虽没有从前那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追求名利的野心,但他所恨所憎的人和事始终不忘记初心,保持着执着。当严武到家中拜访,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对待军阀和百姓简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杜甫嫌恶如仇,却体恤百姓的性格也是个可敬之处。

与李白的浪漫情怀不同,他总是直接的抒愤与哀喊,又能从局外人客观态度雇个人视角冷眼旁观,以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他从不把目光拘束在自身的得与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心中所牵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他自己即将撒手人寰之际,最关心的依然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也许不知道后来的多少代人,每当品读他的诗时怒火在心中烧。

寒假时途经四川成都,去他曾度过后半生的草堂中参观。也许参观中的人有许多仅是冲着《茅屋》这首诗的名气,走马观花浏览一番罢了,真正理解体会到他在茅屋中当时那种一边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另一边却又在体察低层人以及自己痛苦的心情。现在的杜甫草堂在被政府重新修整后仍是残旧,可见当时杜甫所处之境是我们现代人无法领会到的。

儒家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他却是无论穷达与否,都兼济天下,这点的其他诗人很难达到超越他的高度。

“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杜甫是真的猛士。一双柔弱的肩膀却扛起了中国的文学高峰,道义高峰。“在这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灵魂。”西川的一句诗是这们猛士的真实写照。

 

李白比杜甫洒脱的地方

高一云2班 吴玉琳

 

相比饱尝人间疾苦的杜子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太白便显得洒脱得多、豪放得多、也快意得多。

忘了是闻一多先生,还是谁说过:李白留给后世的感觉,就是不曾老过,而杜甫在百年之后看来,却似从未有少年狂傲。

如此说自然是有理的。毕竟李白大半生都在盛唐繁华的万里江山中逍遥,行文更如笑傲江湖的侠客。金樽对月与多病登台毕竟不可同语。

但李白之所以洒脱于杜甫,我认为不应当只浅谈于他二人间天差地别的命运。

李白幼时离蜀,结交了当时不少名流,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道士。青莲居士的思想,除了受到政府推崇的儒家正统的教育,应该还有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从如此之本质上讲,太白与普通考取功名的儒生已有偏离——他对君主的忠诚来源于其治理江山之有为,对祖国的热爱来源于如画之盛世;他平步青云,指点江山之心 ,是因为赵蕤的《长短经》。胸中有城府,志在纵横天下——十五岁已负盛名的李白,受道家、儒家和纵横家的交错影响,自是不比普通儒生。就算遭人诽谤困局长安,最后任凭着自己的才华,得贺知章赠“太白金星”之雅称,入宫任翰林大学士。所谓“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只可惜“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记得梁衡先生写韩愈时,言韩愈高明过了李白,虽被贬却不消沉,反而投身于潮阳的建设,流芳百世。

其实我是不太赞同他这句评价的。

青莲居士,到底有着“清静无为”的那么一丝影子。作为纵横家的他,就算胸怀大志,在触及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眼见长安宫埋藏的腐朽之后,又如何不对盛唐气象感到失望和担忧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足以证明李白的乐观,何来消沉一说?

盛开到极致的花必定会迎来凋谢,开元不是神话中永恒艳丽的曼珠沙华。有史学家评说“李杜是最早预见安史之乱的诗人”,虽无诗词加以佐证,但他们的确体会到了金玉王朝下的败絮,这么说也没有错吧。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盛极必衰的天命,但话说回来,李白那时已经远离官场,即使受到战乱的波及,难如昔年轻衣烈马,比子美的“床头屋漏无干处”也是洒脱许多的。

杜甫曾“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最终还是被磨平了棱角,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白却一直风流天地之间,浪荡人世之外。杜甫忠君爱国,是把自己搭入其中的决绝;而李白的忠君爱国,是脱于红尘却忧心百姓的自在——诗仙的洒脱,即在于此。这是思想决定的,而不是由所谓“机遇”的划分。

不过有种说法,言李白的祖上是李建成,他的祖父辈逃到碎叶避灾,因此皇室一直对他的身世忌讳莫深——若是如此他便更显洒脱,哪怕戴着名为败寇逆臣的枷锁,依然能令御手调羹,贵妃捧砚;还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稍作联想,觉得贯休大师的《献钱尚父》倒也适合他: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颈联就不怎么适合他了,可最后的“谁羡当时万户侯”也与他相配。

想他离开长安宫之时,定是白衣猎猎,影映残阳。

月色入酒,剑气溶墨,纵情杜康间,狼毫酣畅,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比杜甫桀骜的地方

高一创2班 李佳蔚

 

在那些诗词流芳、名垂青史的文人墨客中,有的人我想嫁给他,有的人我想娶回家。而独独有那么一个人,我特别想成为他。

他就是李白。

我并不急于夸扬他,因为千年来人们为表达对这位诗仙崇高的敬意早已穷尽溢美之词。

严羽有言:“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于是我说,李白有一身桀骜,杜甫不能比。

李白是铮铮傲骨,挺立于世俗中。世人皆忙于应举,渴望着金榜题名,而他根本不屑碌碌于功名利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浪荡天地间,就是要活得不一样。他傲,可他确实有资本这么傲。

谁叫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究其一生不曾入考场,可他洛阳纸贵一字千金,名满天下好友四方。

杜甫当然也傲,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毕竟,哪个少年人不曾策马长安街,只惜路窄,只恨天高?谁人不曾心高气傲,年少轻狂?但当现实的重压碾在身时,又有谁仍能是当初的意气风发?

李白是一柄利剑,锐不可当的寒芒洞穿传统的枷锁,豪迈的万丈剑气划破时空,直至今日仍为人惊叹。

还有谁能如他一般,双脚踏翻尘世路,以天为盖地为庐?一篇诗,一斗酒,一曲长歌,一剑天涯。不随世俗,不畏权贵,不为本心。罗帏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抑郁奈何不得他半分,一切的挫折困顿只会成为他的磨刀石,化作灵感的催化剂,让他愈发锋芒毕露。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挥笔写下一纸豪情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杜甫做不到。他渴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却屡屡受挫,艰难地维持生计,切切实实地体会到这不公的世道:平民百姓穷困潦倒,达官贵族淫靡至极。他无力改变这社会,只有痛苦地记录下这无情的事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名为理想的梦做的越是美好,被现实击碎时就越是令人心痛。他的诗歌风格逐渐变得沉郁顿挫,再不复“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他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叹自己坎坷的人生,久别的故乡,动荡的国家和难酬的壮志,总是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他俨然成了个悲苦的老头儿,终日在他的破茅屋中唏嘘。

李白是一首诗,一首飘逸潇洒的诗。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敢作的:“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研,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没有谁能够命令他,天皇老子也不例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没有什么烦恼是一壶酒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壶:“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他实在是活得太过任性而精彩,他的经历比小说的情节还要跌宕起伏,让人们羡慕也羡慕不来。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说想要当李白,却鲜少有人说想要当杜甫呢?

杜甫的褊躁傲诞生长在少年的热血中,在不济的时运下沉积于心底,熬成对天下书生的大慈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白的桀骜不驯深深地扎根到骨子里,绽放出璀璨夺目的花,怒放在唐诗之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这一身桀骜,不止是杜甫不能比,怕是这世间也再难寻一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我问,当现实的重压碾在身时,有谁仍能是当初的意气风发?而李白,就是答案。

万物轮回,时过境迁,可他偏不随世事流转。透过他笔下的诗,我们所看到的永远是他年轻鲜活的灵魂,在日益衰老的躯壳中高歌着浪漫:“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他阅尽浮世繁华,历经人世沧桑,归来却仍是当年的模样。

毕竟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杜甫来过

高一创2班 庾淼

 

王开一大早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准备打扫一下,方便迎接等下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却突然闻到了一股酸臭味。他过去一看,一个穿着像乞丐一样的人躺在地上,口中不停的念叨着:“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浑身散发着酸臭味。他听着那熟悉的诗句,却一时想不起是谁写的。一脸嫌弃的叫醒了“乞丐”。“乞丐”一睁眼便被吓到了,跳起来指着他大喊一声:“尔乃何人。”王开看了看手表说:“我和你是一样的人,你身上那么臭我先带你去洗个澡吧!”王开心想:这是哪个省份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啊,私自闯进会堂就算了,还不洗澡,真的奇葩。“乞丐”又说:“何为洗澡?”王开想:戏精?于是说:“沐浴是也。”“乞丐”点点头表示愿意。王开心想:语文古文看来学着还是有用的,至少能跟这样的戏精交流。

他们走着走着,“乞丐”又说:“敢问君之名讳?”王开说:“王开是也。”“乞丐”说:“愚乃杜甫。”王开说:“不要说笑,杜甫乃是我所崇拜的诗人之一。”却没听见杜甫的回答。

回头却发现杜甫站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仰望着远方的直插天际的高楼大厦。热泪盈眶,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啊!”周围一群人围着杜甫,对他指指点点的议论着。王开悄悄的拉着他跑了。

在杜甫沐浴的时候,王开打了个电话给国家主席,说明了这件事。国家主席同意给这次人大一个特殊的席位叫做古代名人席给杜甫,但为了防止是别国间谍,需要专人陪伴,而王开则负责为他介绍人大的一些流程及作用,并且要秘密进行。

杜甫出来后便问:“此乃唐朝?”王开回答:“不是,此乃现代。”杜甫说:“此乃现代朝。”王开也懒得解释了,吃过饭后,他们便来到了人民大会堂。王开对杜甫说:“这是一个决定国家重大事物的地方。”杜甫说:“此乃朝堂?当今圣上乃何人?”王开回答:“差不多吧!但圣上是由人民来决定的,主席就是圣上,而主席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杜甫说:“主席乃圣上。圣上由民出?”杜甫一脸诧异。王开回答:“是啊,现在我们人民也能处理国家事务了,并不存在一个人独占的情况了。人民得到了很大的自由。”杜甫一脸震惊的随着王开进入了人民大会堂。似乎在消化着巨大的知识量。

杜甫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体会了真正的民主以及真实。结束后他对王开说:“尔等乃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王开听完后开心的笑了笑,便带着满脸羡慕的杜甫去了一家五星级酒店,安排他休息了。

等到第二天,他们惊奇的发现杜甫再次消失。便猜想他可能回去了。

中午,王开正在向国家主席汇报工作时,一边开着的电视正在报道一则新闻。

“今日,考古学家再次发现杜甫诗歌,此诗一改杜甫晚年的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风格,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以及希望之情。其中提到了很多的建筑以及政治体系与现代相似。这让很多人怀疑杜甫曾经是否有穿越到现代。我们无从知晓。”

正在报告的王开与国家主席相视一笑。窗外一片春意盎然,前天的杜甫似乎并没有来过。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