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子(第七章)
目 录
1、佐治阳子
2、韩同志
3、不解释,很容易变成弱势群体
4、把偶像叫老公真的好吗?
5、为了不想念儿子,M老师下海了
6、情债是逃不掉的
7、家教
8、吻落谁家
9、德语烘焙“师”
10、第一个主动花钱买我心血的姑娘
11、你说谁老土?
12、八卷理惠
13、职人的“手”
14、竹子哥,你比马云牛逼
15、让警察叔叔过几天消停的日子
16、泸沽湖畔的坚守和悄然变化
17、装坚强
18、清华绝不仅仅是海淀的那一家
19、分手不难看,再爱更不难
20、霸道的爹和懦弱的娘,哪个更让孩子绝望?
21、是我把你看扁了—姐姐独自在家10天
22、阿訇家的女儿
23、“你看,小提琴多像阿姨的腰,真美啊!”
24、早恋“老”前辈
25、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26、征集“师二代”
27、涂画和涂改液
瑜伽带来身心的蜕变
人物简介:武汉外国语学校6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
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生,留日11年
现大学老师
美道瑜伽馆的一室,身着瑜伽衣的W师姐正在深呼吸,一吸一吐,屏气凝神。
一、扔了!扔了!你想当横路敬二?
W师姐是大学的日语教授,8年前因脊椎生理曲线异常,连续失眠两周,每天凌晨两点准醒,脑袋360度疼。神经压迫达到中度,手术、吃药或者物理拉伸,三条路摆在面前。
手术害怕,物理拉伸治标不治本,最后选择吃药。
当W师姐从医院拿回一堆药,把她老公吓着了。一个个翻看用途,老公大喊一声:“扔了!扔了!你想当横路敬二?”
(横路敬二是日本电影《追捕》里的一个角色,被药物摧残了神经的痴呆面瘫。1978年作为文革之后登陆中国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在中国家喻户晓。电影不仅捧红了男主角高仓健,让他成为那个时代女人们的择偶标准,同时横路敬二这个角色被田中邦卫演得空前绝后,一夜之间横路敬二就成了傻子的代名词。)
二、和瑜伽相遇
不敢吃药,W师姐整天熬着疼痛。一天,发现小区里开了一家瑜伽馆,她进去试了两堂课。一小时做完之后的舒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坚持一个月后,头就不疼了,睡眠也变得正常了。
接下来,办年卡,一天两次,没事就往瑜伽馆跑,勤得大概让馆主想哭,“年卡不是这么个用法!”
为了身体的那份舒适感,W师姐越来越喜欢瑜伽,在那里她还结识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人家是中科院的研究员,长年的实验室工作让她全身疼痛。老太太也是听人说瑜伽好,就试了一下,结果上瘾。每天炒股到三点,收市后雷打不动地赶四点的瑜伽课。
“练瑜伽之后,身体带来的美妙感觉会让你把瑜伽当成需要。”
三、五年之后我要当瑜伽教练
W师姐也是一个看上什么就容易死磕的人。爱上瑜伽后,她马上立志:“五年之后我要当瑜伽教练。”
“喂,不是自己练,而是要当教练吗?逻辑咋跳得这么快?”我问。
“瑜伽太好了,我要让更多人知道。”
在社区瑜伽馆勤快地学了两年,大课已经满足不了W师姐了。经大学同事的介绍,她来到美道瑜伽馆拜广州瑜伽界“大牛”黄薇为师。
短短几个来回,心中就认下了这个师父。
“我这个人一直有点傲气,还没服过谁,但我服她”,讲这话时,W师姐的语气突然变得谦恭起来。
“哪好了?”我很好奇。
“真材实料、技艺精湛,特别是对瑜伽的理解很深刻,所以讲解的时候就会很不同,而这肯定和大量的见识、大量的读书、大量的练习分不开的。她一眼就把我不服人的这点看出来了。”
W师姐开始追“师”,黄老师上课必去,别的人根本看不上眼。
“你这是分别心”,黄老师指点W师姐,只要有一颗求知心,人可以从任何人身上,以任何形式学到东西。
W师姐在美道学了两年,那里还开设教练员培训班,四期,长达一年。本来就想当瑜伽教练,W师姐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
2017年11月,美道开新馆,黄老师招兵买马,指名W师姐:“你来上课!”
“一声惊雷!自己的五年之约就这么实现了!”W师姐告诉我,听到黄老师的认可,比在大学当教授还兴奋,同时也很忐忑。
四、我他么就是瑜伽界最低的一只菜鸟!
梦寐以求的第一堂课就要开始了。W师姐抓住女邻居当学生在家试讲。
“效果咋样?觉得自己有天分吗?”我追问。
“节奏感还是欠缺。你知道吗?我在美道旗舰店教老学员,动作的解释还是非常幼稚,一名老学员毫不客气地就说我没讲清晰。我的道行太浅了。”
“我他么就是瑜伽界最低的一只菜鸟!”W师姐一声叹息。
“瑜伽不是广播体操,练练几个动作就行,真地需要理解透了才能深入浅出地给人讲,才能征服会员。”
从前看不上的教练,从前瞧不上的师姐师哥,一下子打心眼里客客气气地跟他们打招呼了。
“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后,开始诚心诚意地、认真地向周围人求教,这份绝对诚恳也很快传到会员身上,两个月之后,那个说我没讲清晰的会员反馈到黄老师那,她说很喜欢W师姐。”
W师姐一周一次在固定的时间内去瑜伽馆给人上课,风雨无阻,黄老师也惊讶了,关键是分文不取。
“义务劳动呀?为啥不收钱?”我不解。
“想进步,想分享,高人底下当门徒也是一种牛逼。”W师姐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五、瑜伽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没练过瑜伽,让W师姐给我扫盲。
没想到,瑜伽在印度居然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印度的一个哲学流派。就像佛教里有经典《金刚经》一样,瑜伽有《瑜伽经》,瑜伽是一种生活态度。
听W师姐说,瑜伽分身、心、灵三个阶段。
“你是哪个段位的?”
“心,还在悟道中。”
“学了瑜伽之后,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对今后的活法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W师姐是我的同乡,我们既是中学校友,又是大学校友,另外我们还住在同一个楼盘里,毕业N年之后,在小区的超市里碰到。
W师姐在十几年前因为善良和幼稚招致了一场灾难。这件事至今未解决,很多年心里就像压着一个巨大的“顽石”,连呼吸都觉得困难。瑜伽最初令她短暂地获得安宁,渐渐地,如愚公移山,帮助她把这块石头从心头移开。她不再为此事纠结,用别人的错来折磨自己,她选择了相信,相信事主的良心。
自此,云淡风轻。
“是瑜伽救了你吗?”我问。
“嗯。做瑜伽时,随着教练的引导,你会把自己的心收起来,关注身体的每一点舒展、关注细微变化的感受,那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休息,高质量的身心放松。佛教称作“内观”,浮躁的人就是缺少看自己的时间。”
我竖起大拇指,高深。
“跟你说吧,练了瑜伽之后,我都爱上我自己了,觉得自己是个英雄。”W师姐自豪地说。
“说下去。”我鼓励她。
“放下执着后,人轻松下来,那些无聊的人和事自动屏蔽,我现在更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六、尾声
采访完,坐在沙发上喝W师姐泡的香茶,对面电视柜上的相框换了新的照片。
“谁拍的?”我问。
“朋友偷拍的。”照片里的W师姐,身着深绿色的吊带长纱裙,带着太阳帽,双手背在后面,手里拿着一本书,悠闲地踱着步,那身姿怎么看也不像临近五十岁的人。
另外一张是学生拍的,是她默默看书的侧影。W师姐的书架上有一本林微因的传记,突然觉得她们之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神韵上的契合。
W师姐说自己越来越触摸到方向,现在的她,正视欲望,努力把自我实现和利他结合起来。心腾出空间,各种美好扑面而来。
瑜伽,把W师姐修炼成身心轻盈的女子。
征集“师二代”
《小日子》已经更新了25篇,美女编辑说,努把力出书。按照我的写作篇幅,写上60篇可以达到十万字。
先把身边朝夕相处的朋友一网打尽,然后再把“魔爪”伸向各种方式入我眼的熟人,一篇篇积累,居然顺顺利利接近一半。前三十篇的内容已经定下 ,一周更两篇的进度,有了想写的东西,心情比预想的平静。
后一半写啥呢?
和M老师厮混在一起的时候,她在我耳边常提一个牛娃的名字,耳朵没起大茧子,小茧子肯定有了。
牛娃叫“涂画”,很有诗意的名字。
“咋好了?”
“哪都好,看着舒服没缺点。”
那得会会!
M老师是学校的“老人”,她出面帮我约牛娃爹妈采访,一开始他们还不好意思,说“牛娃多得是”。
“牛娃是多,可要有缘分认识啊!”
约下涂画娃的爹妈之后,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老天突然给了我灵感,我的后半部就写一个“师二代”系列。
虽然进中学教书整整7年,我依然不觉得自己是个地道的“中学教师”。我教的是二外,目前还没有升学压力。我也没当过班主任,没体验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跟一帮“小屁孩”较劲。
可是,就因为在教育的积累上我还是“教师未满,家长以上”,所以我才会饶有兴致地去仔细观察这个群体,才能敏感地捕捉到它的强和弱。现在我越来越笃定这个群体有着势不可挡的后劲。
在这个群体里耳濡目染久了,身心都会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四十岁之前,我像一只母鸡一样,凭着本能养育小孩,深一脚浅一脚,没有清晰的概念,也没有成套的章法,更没有一个个对比后的感悟。可是,短短这么几年,我的内心在高密度、快节奏地成长,所谓的方向感是我最大的收获。
一名教师,一年带40个学生,十年400名,二十年800名,三十年1200名,如果带好几个班,你说是不是阅人无数?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你从别人的孩子身上,明明白白地看到谁在哪个节点上掉下去,谁又因为做了什么异军突起。岁月积累的经验,这是谁也夺不走的财富。
专业学习,长年实践,反复琢磨,然后再细心养育自己的孩子,“师二代”们,至少在教育的领域得天独厚地享受着成熟的指引。
我想做的就是像集邮一样,把身边“师二代”的故事呈现给大家,不用高深的理论,全是马上可以复制的、操作性强的“干货”给大家参考。
就好像你去看病,如果你发现医生用某个药把自己的孩子治好了,你是不是就该放心了?
我的征集标准如下:
孩子有料、家长有招
父母中至少有一位是教师
文理搭配、科目多样化更好
写表扬稿绝对不是我的目的,攀比谁家娃牛更不是我的追求,我要的是想法、做法;我要的是类型多样化。
这样,没专业学过教育的父母也可以找到相似的类型,试着参考一下,把养“娃”这件事做好。
不是哈佛就牛逼,哈尔滨佛学院也可以。
我盯上了一个老师,他的专业水平很高,学生一个个出成绩,但他的孩子并不擅长读书。听说他让孩子进了体育专科学校,孩子状态很好,课余的时候还开了一个店,现在就开始每个月孝敬爹妈。
合适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衷心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如果你身边有这样有想法、有做法的老师,师二代,推荐给我,或者帮我物色,毛遂自荐也热烈欢迎。
我一个家庭会写两篇文章,一篇从爹妈角度写,一篇从孩子的角度写,因为你给出的教育,到底哪给力,哪不足,娃最清楚。
没有富二代有钱,没有官二代有势,但师二代接受了精华浓缩的家庭教育,我坚信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最得力、最靠谱的一个群体。
涂画和涂改液
师二代1号家庭:爹-数学老师 妈-生活老师
娃-男 1990年12月出生
涂画与涂改液是一对父子,涂画是娃,涂改液是爹;涂画是真名,涂改液是外号。
一、起个好名
话说有了涂画娃以后,涂老师两口子就开始琢磨。“涂”这个姓少见,咋起好呢?妈说:“涂春秋,春秋表示岁月。”爹说:“涂骏,骏马奔驰。”
小孩就像一张白纸,是最好涂抹的,小时起的名,长大也要好用,于是定下“涂画”。
娃说:“这个名字越大越喜欢”。
采访涂老师夫妇,一上来就问:“如果一切都不是问题,你们会要二胎吗?”
龚老师(妈)说:“不要了,害怕。”涂画娃高中时,有段时间不顺利,龚老师在校园里看见小朋友,替别人的爹妈担心,“怎么养大哟!”
可是二胎问题上,涂老师愿意。“中国人嘛,传统观念,一个孩子还是太少了,两三个还是好一些。前一个孩子好,也就想要第二个,我有信心把孩子带好。”
“身边年轻的同事要二胎,您什么态度?”我问涂老师。
“过了四十的,会劝对方慎重,毕竟年龄大了,身体条件不是最好,万一生下一个不健康的孩子,把全家人都拖进去了。年轻的就会鼓励他们能生还是多生一个,一个太孤单。”
二、认识上海人
龚老师是师范科班出身,第一份工作却不是当老师。她是学化学的,当年国家把各路年轻的精英集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新厂,她进去当了研究员,而且那个时候就因为成绩突出获得了一万元奖金。
“那个厂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开了眼界。我们那个厂有很多上海来的同事,我是江西小地方长大的,和他们认识后,眼界开阔了,到底是大城市,各方面素质是很高的。”
三、木盆里的读书郎
和上海同事的接触让龚老师受益匪浅,她在上海人身上感受到“民主”氛围,也有了超前的早教意识。
生下涂画娃之后,但凡有时间去大一点的城市出差,龚老师就一头扎进书店,为娃寻找当时能找到的“小人书”(绘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她就知道犹太人会教育孩子,一当妈她就贯彻睡前故事。伊索寓言、童话故事,甚至科幻类的书籍,一本接这一本,全讲遍了,“讲到没书可讲”。虽然工资不高,但买书绝不手软。
娃能坐了,当时的家里有一个木盆,龚老师就把涂画娃放到里面,再把书放进去,由着他尽情翻、尽情啃、尽情撕。
爱书先从“摸”书开始。
四、不要“伤仲永”
在采访之前我并不认识龚老师,M老师跟她熟,老说她有执行力,特别理性。
涂画娃摸书早,耳朵里又“灌”了那么多故事,和当时的小孩一比,说话早、口齿清,记忆力也出奇地好。
一岁多的娃,被爹妈抱着溜达,不经意之间记下好多字,这把同是教师的亲爷爷乐坏了。老爷子发话,自己要亲自教娃,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
“那可不行!”龚老师拦住老爷子的满腔热情,“小心伤仲永”。
在龚老师看来,玩中学就好,学习应该是个乐趣,你不能把它当成任务。
就这样,涂画娃虽然天资聪明,但有他“清醒”的妈在,还是享受了普通小孩的生活,自自然然地、健健康康地长大。
五、“囫囵吞枣”惊艳全场
涂画娃上学了,性格内向,不敢“出众”,涂改液出手了。
“我给儿子当粉丝”,涂老师爱好踢球,为人乐呵呵。“光会读书,没有能力怎么行!”
于是,他有意识地让涂画同学讲故事给爹妈听,“讲完故事让儿子复述,不仅训练记忆力、语言逻辑、还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就是一家人逛公园,问路的人也一定是涂画同学,“从生活的点滴培养孩子的办事能力”。
后来在一次语文课上,涂画同学露了一手,他把“囫囵吞枣”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获得满堂喝彩。
涂老师带儿子运动、陪儿子画画、练电子琴,努力寻找涂画同学的兴趣点,“有个爱好,不能娱人,也可以自娱”。
“故事讲不完,认字才能自己看书”,涂老师是主张教孩子认字的。
六、“帮儿子得高分,并不是为了高分本身”
涂老师虽然读的不是师范,但爱琢磨,心理学的那些理论常常能无师自通。
从老家来到广外外校,涂画同学的英语差人一大截。对学习从来就不是个事儿的孩子来说,就是遇上了大事。“课堂上举不了手,孩子就没自信了”,“体验了小孩的困难”,涂老师立刻助儿子一臂之力。
家里到处贴着英语单词、用英语背电话号码、分析老师的出题套路,越早让娃提高英语成绩,越早体验“什么都不怕了”的感觉。
“您还分析老师的出题套路呢!”我哈哈大笑,感觉涂老师像革命队伍里的叛徒。
“帮儿子得高分,并不是为了高分本身”,“没有成功的体验,你会追求成功吗?”
七、“失学”后更爱学
我们愉快地聊着天,发现涂老师逗趣、龚老师冷静。
刚来外校的时候,小学部还没有健全,如果上学,就得让涂画同学去附近一家“乡村”学校。条件差倒是其次,主要是学习的气氛不对。这一回,又领教了龚老师的理性和执行力。
她像“孟母”一样择校,自己留在家里一学期教涂画同学学习。
龚式教学法就是“只教一遍”,然后让涂画同学自己搞定。一个学期上了三个学期的内容,等参加外校的考试,涂画同学跳了一级,直接被编入三年级,而后和比自己大两岁的哥哥姐姐做同学,还保持着遥遥领先。
“看着别的孩子上学,涂画不受刺激吗?”我问。
“我问过他,他觉得没什么,后来还觉得自己牛逼。”龚老师说。
“挺好的一段经历,他被迫养成了自学的习惯。”涂老师很肯定地总结。
八、小涂经理
写了这么多教育的文章,和这么多父母聊天,越来越发现,一切都是“有心”之举,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涂画同学虽然是一枚学霸,人可不拘谨,活动能力很强。
小学四年级时,涂画同学从龚老师那赞助十元,开始校内“卖报纸”。8毛钱进货,一块钱卖出,一天卖十份。
涂老师帮他做了个广告牌,涂画同学挂着它在校内巡回广告,积极地拉生意,生意好了之后,还雇其他孩子帮忙,当上了“涂经理”。
龚老师说,十岁的孩子没什么概念,卖完报纸,把本金和利润一块分给“员工”了。
玩中学、多体验,秉承着这一观点,涂画同学当过小记者,当过升旗手,校刊上还发表过感情细腻的文章。
本来害羞不肯来的爹妈,谈起儿子的成长史,话匣子一下子打开。可惜下午要开会,采访没能尽兴。不过没关系,已经联系了长成大人的涂画哥哥,没问完的话,我问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