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散记
飞机渐渐探出云层,接着俯向陆地。窗外大地是茫茫白雪和几片错落的乌黑树丛,很快我们就离开机场,前往小镇Örebro。
瑞典天暗的很早,冬日里光秃秃的树枝细细森森,在半空晕开一团烟雾,划荡在沉沉暮色中。 一周所见,除了天气晴朗时的乡村,绝大部分的景色都是这般恬静风格,一如这里的生活,安逸闲适,不紧不慢。
一
我们前往交流的是历史悠久、建于1901年的鲁德贝克高中。最初的校舍状如古堡,而后方是一栋栋崭新的现代建筑。这里的课业十分轻松,早上上两三节课,吃趟午饭,休息一会儿再上节课,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简直是什么事都没干。他们没有每天老师留的作业,但是每次作业都是需要花几周或一个月完成的论文、调查、报告。他们没有考试、排名、升学的压力。在我们眼里,真是群拿着手机到处晃的活神仙。
也许正是高福利社会中,这种无竞争生存之忧的环境,养成了国民丰富的生活情趣,当你走过幢幢公寓,你会惊讶于几乎每一扇窗都摆放了盆栽,窗棂上是漂亮的窗帘。窗内,灯都是沉静的暖黄,室内装潢无不精美雅致。毕竟,北欧室内设计闻名于世。因而一周里,我只要经过民居,就忍不住往窗里看。我的寄宿家庭里就有数十种美丽的灯饰和烛碗,足见情调。
瑞典人对小装饰的热心渗透到了自然中。周末,我的住家伙伴Mathilda带我和另一名同学去郊外玩,走进森林里,她的妈妈捡起一片类似松叶又像藻叶的嫩叶片,告诉我,许多瑞典人会在森林里采集这种小叶,把它们放到烛碗里。我们还在结冰的大湖上野餐,滑冰。郊外有相当多的私人建造的小筑,以供夏日消暑冬日游湖居住。这样一个爱生活的国家,也真是值得北欧大地对他们的馈赠了。
二
大部分瑞典人看起来是温和沉静的,他们不常直接表露情感。斯堪的纳维亚人平和的蓝、绿色眼睛和宁静神色,源于北国的冰天雪地,也源于数百年无纷扰的和平安稳。他们口里吐出的字音清晰果决,似乎混合了德语和法语,像系了小结的柔滑缎子或有几堆冰块的雪坡,顺滑地溜出齿间,又稍有停顿与促音,矜持而又活泼。
他们做事和说话的风格不尽相同。他们可以漫无边际的找一个离餐厅很远的停车位,虽然是免费的,但路线未免太有想象力了一点。停完车再绕过很远的路去目的地。但我们最大的发现还是他们酷爱饭后聊天,是每饭必聊,一聊必聊五十分钟。一番相谈甚欢后,我们一起绕过很远很远的路找车。
“不好意思啊,我实在是得找个免费的。”说着向你露出迷人的微笑。
唉,谁又能看到北欧人俊俏面孔上的迷人微笑还不语塞呢。
正是如此,与我之前的刻板印象不同,瑞典人还是有亲和力与热情的。他们只是淡漠的外表下有颗火热的心。他们也许很内敛矜持,但车上放的都是美国最新潮流电音单曲,或者夜店劲歌热舞榜单霸主。一个看起来内向寡言的男生可以在他的中国朋友吃早餐时,带来精神冲击级别的早安问候。一个看起来温柔优雅的女生,在我们某晚派对姗姗来迟一小时的热烈气氛中,向跳舞的中国朋友大喊“Ooooh luv u babe!”
大概正是这种温润如水与热情似火,造就了瑞典文化上的活力。这里的拉丁裔、亚裔、伊斯兰裔、非裔都生活得十分安稳。这里没有歧视与挤兑。他们在公众场合都十分淡定从容。在当下的国际社会,多人种的融洽交流与相处,比瑞典的自由民主也许更引人瞩目。
三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与瑞典朋友是相互钦羡的。我们羡慕他们毫无压力的学习,但他们其实也有难抑的向往。最后一天,Belinda在开车时说:
“我们的教育是免费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教育想得太理所当然,我们有没有升学压力,不像你们,虽然你们的压力可能大了点,但我们几乎没有学习动力。你们在忙着学习想着考试,我们只在想着退学。”
她的最后一句话稍微有点让我感到震惊。Belinda说,也许我们需要介于两者之间的教育方式。我点头附议。
车窗外仍是银装素裹的流动风景,车内的音乐声调得很小,封闭的空间里慢慢渗出吉他扫弦声。我忽然感觉到我与她的一种强烈的联系,这是我这几天所听到的最严肃的话,这令我们两个都陷入沉默。相差甚远的教育制度诚然给我们都带来了冲击,但这句话一说出口,瓦解了又像是加剧了冲击。
外国的月亮更圆?我们的观念在此处遇上了一个结缠的点,我们都或多或少期望着另一边的东西,这是双向的。但我们倾吐这种羡慕期盼之后呢?他们未必会奋发图强,我们未必会从“枷锁”中挣脱,一种是否能改变现状的不确定感在升腾。歌换了一曲,两旁的桦树刷刷地后退,地上铺着雪,快化没了,仿佛被车内的暖气融掉似的。
驶到学校门口了,不过多久,我们就要乘大巴去斯德哥尔摩的机场。我们在学校门口拥抱、告别。我郑重地想了想,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认真对待眼前的生活。
远在天边的朋友,但愿来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