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过一种心态
题记: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一年又一年,对于“年轮”:王健林说,我不告诉你们这一年我赚了多少,但实现了小目标是肯定的;城市人盘算:这一年还了多少房贷,还有几年?农村人兴奋:农家乐赚了,土地流转了,来年……
一年又一年,对于“过年”:官场生态:晋升者窃喜,终于上了一个台阶,来年仍需努力;踏步者抑郁:今年依然故我,何年阳光照耀我?落马者长叹:今年败走麦城,官场之船说翻就翻!悲摧啊!职场生态:加薪者欢喜,今年老板给力;失业者忧愁,“一年回到解决前”;跳槽者励志,“大不了从头再来”。生命生态:孩儿们欢快:我又长了一岁,前程似锦;老人们叹息:又虚度了一岁,逝者如斯。
“过年”就是过的一种经历,过的一种心境,过的一种感受!
一 “过年”模式
每年的岁末年初,中国人都会在一番各类“总结”后开启自己的过年模式,尽管模式多样,但总有几条规律可循:一为“大家”模式。不管万水千山,那怕人潮如海,都阻挡不住回家的脚步,因为家有父母,家有亲情,家有朋友,家有自己熟悉的味道,家有自己儿时的追忆;二是“小家”模式。在当代迁移年代,离乡背井定居外地,“新某人”已为普遍,父母不在的家乡只能定格在回忆之中,“入乡随俗”小家过年已为常态;三是“旅游”模式。小康起来的中国人,过年价值观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过一个与传统习俗不一样的春节,是富裕+个性家庭的选择,再说春节是“小长假”,一家人旅游过年,游遍世界各地风景名胜,体验与家乡不一样的年味,也别有情趣;四是“上班”模式。国家需要运转,经济需要发展,货币需要流通,秩序需要维持,每年正当人们欢度春节之时,正是一部分人加班之时,我们的安宁与幸福是他人的劳动换来的,每每想到此,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所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真不是句空话,是需要奉献和行动的。
二 “过年”是过一种文化
对于春节,百度说: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外国人怎么也理解不了中国人的春节,正如中国人理解不了外国的人“鬼节”一样。不同的文化,是长期潜移默化形成的,因而是深远持久的。现在中国的老外越来越多,他们喜欢在中国过年,要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的春节呢?据我观察,绝大多数是因“好奇心、凑热闹、赶时髦”。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外国人以学说汉语,过中国节日为时尚,这为“赶时髦”。当今世界,中国人讲英文平淡无奇,而外国人讲汉语定会惊奇,汉语越来越成为外国人炫耀的资本。
作为文化标志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一国文化的厚重。老外们以为穿上唐服,说上汉话,背几首唐诗,唱几句中国歌曲,就是“中国通”、领悟中华文化了?一部分人确实这般认为。倘若果真如此,浩瀚五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因浅薄而成儿戏了。所以,每每看到电视台(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请的几个外国人在芸芸众生中国人面前班门弄斧,拙劣表演,不禁摇头叹息!他们真得在“凑热闹”、“玩游戏”。
但不管怎样,在当代开放和国际化的年代,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这份“好奇心”还是可贵的,说明人家对中华文化感兴趣,说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扩大。
以“对联、鞭炮、年夜饭、拜年”为四大标志的春节,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它是中华文化“以团聚为代表的亲情、以祥和为内涵的祝福、以红火为追求的愿景”作为特征的“和谐”文化、“颂扬”文化与“激励”文化的物质载体。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过年”的方式与活动丰富多彩,北有大戏与水饺,南有舞狮与年糕,东有“祭神”,西有“节坐”……尽管各地习俗不同,但“过年”更多的是在团聚的氛围下,对亲人们、朋友们来年的憧憬与想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人们当然希望这种祝愿真得会实现,但内心深处关注的其实是一种向往,一种精神,一种心态,一种追求。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理想与信念、激励与赏识”。
过年其实就是过的一种情感、一种总结、一种憧憬。
三 “过年”是过一种体验
中国有二句俗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父母在,不远行”。不管当代如何解读,世道如何变迁,但至少说明了三点,第一、在当代,不管你在何处求生,父母在,回家过年与父母团聚是必须的。这是一种血缘的纽带,这是一种内心的召唤。人间最伤悲的是:不管你多大了,无论你有没有自己的小家,过年了,父母不在了,没有了父母对自己小名的呼唤,因而就没有了“家”;第二、一年到头,奔波忙碌,酸甜苦辣,你需要温暖的港湾来抚平你创伤的心灵,消除你疲惫的身躯;你需要亲朋好友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聆听你真情诉说;第三、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山,母亲是海,不论是富翁还是乞丐,你都是他们的依靠。你给孩子的任何东西,都是最好的,最珍贵的,无论你的劳动果实多与少、大与小,都是他们最渴求的,这是一份关爱,更是一份责任。
“过年”就是在体验亲情!
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没有理由不变,这是历史规律。对于经历六、七十年、已年过半百的人来说,这种(甚至是颠覆型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回忆,是一种比较,是一种感慨!
每每想到小时候“过年”,往往历历在目,因为那时候“过年”是一切美好的象征。那时“过年”最企盼的四件事:第一、吃上好吃的。贫困年代,生活艰辛。鸡、鸭、鱼、肉这些大荤之菜平时基本吃不到,大人们把家里少得可怜的、好吃的都留着“过年”,因而我们天天盼望“过年”。“过年就能吃上好吃的”,这是最朴素、最真实的儿童盼望。第二、穿上新衣服。“补钉”年代的我们,如果穿一件没有“补钉”的衣服,做一件新衣,那定是幸福之事,而这种理想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实现;第三、跟着大人走亲戚拜年。在当时没有交通工具、一切靠步行的条件下,小孩子大哭大闹一定要跟着大人去拜年,记得我最远的一次走上了几十里雪地,唯一的动力是能吃上好吃的。第四、“压岁钱”。有钱就能买好吃的、好玩的。
人间最痛苦的是:“能吃而没有吃,有吃而又不能吃”。
想想现在,天天“过年”的我们,竟然感觉不到美好与优越、快乐与幸福,真让人感慨万千!
过去的“年味”十足,小年就开始忙碌,家家户户好一派“过年”景象:杀猪宰羊、写对联贴窗花、做元子、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去“过年”没有电视、没有春晚、更没有微信。在没有电子产品、不知信息化的年代,反而成就了拜年、走亲访友的亲切感与真实感!面对面交流与诉说,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真切。这种原生态下的沟通,相比于如今的虚拟化问候、网上拜年,确实多了一份真诚与真情!
如今的人们时常感慨: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但“年味”越来越淡了,尽管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过年”形式,但内容变味了:现在的拜年、被“春晚和微信”所取代;走亲访友被“麻将与赌博”顶替;时空拉近,亲情疏远;口袋富裕了,亲情淡薄了……
但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必然的。中国传统习俗是历史的产物,它延续至今,当然要有它的稳定性,而时代是进步的,传统习俗必然会因时而变,赋于新的时代内涵。春节,这一中国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正经历“变与不变”的转化之中:首先,基本内核不能变。如果哪一天,春节没有了“对联、鞭炮、年夜饭、拜年”等标志与元素,甚至“过年”过得像“圣诞节”了,就不能称其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了。其次,过节形式注定要变化:信息化年代,走亲访友、拜年既可以面对面,也可以超越时空,甚至可以在虚拟和数字世界中实现;团聚可以从城市到农村,也可以从农村到城市,甚至可以从国内到国外;既可以“家乡过年”,也可以带着父母、家人“旅行过年”……
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涵;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亲情”永驻心中。
就此搁笔,回安徽过年。祝各位朋友2017年春节快乐!
2017年1月16日(农历十二月十九)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