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我读《鸿门宴》(上)

——2011级高二(1)班学生读后感

文字:供稿:徐华宁老师推荐图片:时间:2015-10-29点击数:951

 

1)鸿门宴,宴出百态(李雨桐)

饭局总与政局有着一种隐隐约约的暧昧关系。有的时候一场“宴”可以改变历史,一双筷子甚至能够修改史书。“鸿门宴”名为刘邦登门谢罪之宴,实为项羽将自己的江山给宴丢了。

鸿门宴由曹无伤的告密开始,由曹无伤被诛杀结束。曹无伤可谓是鸿门宴前的一位重要人物。“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立诛,没有经过审判,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当然了,如此背叛刘邦之人刘邦怎能容他。说到底他是死在了自己手上的,就如买卖股票一般,他买定项羽会称帝,因此暗中告密。告密内容简单,三句话:“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称王、任子婴、占珍宝,如此三句话将项羽所想要的、所憎恨的、爱喜爱的(和盘托出),使得项羽大怒,可见他的精明,只不过人算不过天,到头来押错人了,反丢了自己的性命

不信不义,趋炎附势。说的就是曹无伤。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项伯,说他义,“素善留侯张良”,他是义;说他吃里扒外,作为项羽的叔父,他却在鸿门宴上多次帮助刘邦,好像也是。他与项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他了解项羽的所有性格,所以深知项羽只能称王而不能称皇。其实他是在为自己找后路。他抓住了项羽的弱点:“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项羽最大的弱点也是优点,因为此项羽没有在宴上杀害刘邦。他将项羽的秘密具以告刘邦,与刘邦“约为婚姻”,在舞剑时,像一只鸿鹄挡在刘邦前,保护刘邦,因为这些,汉王朝建立后,刘邦为感谢项伯在鸿门宴时的恩情,赐之刘姓,封射阳侯,留住了自己(他)的性命。

有恩必报,重义更重利,说的就是项伯。

天神之子,天生是帝王的后人。他善于纳谏,在鸿门宴前总共问两次“为之奈何”。他善于利用,利用项伯为他争取了胜利的筹码,在鸿门宴利用“义”而逃席。他能伸能屈,在项羽面前一味示弱并且完美的保留了项羽的面子。以上,不可否认是刘邦十分完美的性格,但是,历史上的刘邦可没有那么完美。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全部,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之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让他能够不择手段的有两个字:“卑”和“狠”。在项羽面前,他将自己放得如此的卑微谦逊,才使项羽对他放松戒心;在人民面前,他是如此的卑微,以至于他能够虏获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将士面前,他是如此卑微,这能使他广纳贤才使他们对他忠心耿耿。仅仅只用一件事就能说明他的“狠”,在彭城之战前,在逃难途中为了加快逃亡速度,减轻车辆的重量,他曾三次将自己儿女踢下车,如此狠心,你项羽能做到吗?

能伸能屈,不择手段,说的就是刘邦。

项羽,将门之后,鸿门宴前,他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鸿门宴上,因为他重情重义,自矜功伐从而败给了刘邦。鸿门宴后四年,自己太过于刚烈,乌江自刎。项羽最后痛伤江山,可能对他有少许不公平的成分,但以他的性格注定不会成为一代帝王。成为一名“失败英雄”流芳百世,这应该是以另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留传下来吧

一念定生死,一宴定天下,说的就是鸿门宴。

 

 

2)一宴定天下(陈伟豪)

当思绪随着江水漫向天际,生死也变得惘然。霸王横剑,伟岸的英姿染尽了残阳,乌江悲鸣,天下为汉室所有。试问刘邦何德何能,鸿门宴尽晓。

先从面对事情的角度来看,就已经格外鲜明。当项羽得知沛公欲王关中时,未探虚实即大发雷霆,可见其为人鲁莽草率,缺乏谋略。而刘邦却并非如此,当刘邦得知项羽欲起兵之事,刘邦立即问计于张良,两次“为之奈何”,足以看出刘邦遇事时的冷静和直面问题。

再者是用人方面。项羽刚愎自负,用人不信,为人优柔寡断。鸿门宴上谋士范增多次举玉玦示意项羽解决刘邦,但项羽自恃其才,以为刘邦兴不起大风大浪便默然不应。刘邦手下有一大将——韩信,韩信曾投奔于项羽,而项羽并没有发现韩信的将领之才,令韩信做一侍卫,韩信后转投刘邦,大放其才。刘邦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鸿门宴前问计张良,宴中听计于樊哙,处事果断,如此一来,刘邦才在鸿门宴中得以存活。勇将还需良谋,项羽的为人,使得他连自己依仗的范增也弃之而去有史实表明,刘邦在鸿门宴后也曾面临死亡。公元2084月,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包围。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项羽便疏远范增,使范增含愤离去,客死途中。这使项羽失去了一位辅佐帝业的肱股之才。这政治上的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正是项羽最缺失的,也是刘邦成功的最大原因。

最后是处世方面。项羽是个(有)血性的人,他为人淳朴直率,甚至有妇人之仁却不合时宜。巨鹿之战,项羽一战成名,他完成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却做出了失义天下的事——活埋20万秦国降兵。而对刘邦却常怀妇人之仁,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刘邦为人油滑,处世圆滑,同时能屈能伸。鸿门宴中刘邦拉拢项伯,示弱于项羽甘居下位,无一不手段高明,直击扼要。说来刘邦也是高人,一个平民浪子,却可以团结一批才高气傲的能人异士为之效力,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由此看来,天下谁夺,可谓一目了然。天真的英雄又怎能胜过克已的流氓呢?鸿门宴上令人为项羽扼腕叹息。

 

 

3)残血孤生一日凉(周冰)

四周寂静,偶尔听见宿在残枝上的寒鸦凄鸣。江边的冷风疾疾从我发梢间掠过,如同猛兽在愤怒地嘶吼,杀,杀,杀。

我举眸,只觉得万物在瞳孔中涣散,远方的硝烟战火逐渐影影绰绰模糊成一轮光晕,随着溃败在泥土里的将士的热血,一同消逝于狼烟中。

秦王暴政,徭役百姓,故起兵反抗,刀光剑影,流血漂橹,终推翻秦王。我做了一个梦,一个格外冗长的梦。梦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我和你共同坐拥这大好江山。只是梦醒,昔日的战友如今拔刀对峙,刘邦啊,或许鸿门宴那一日,我便输给了你。

江水悠悠,乌江影重,奔流到海不回头。

鸿门宴上,我的谋士范增多次示意于我,提醒我早些杀你。我挥剑起舞,军帐中嘈杂的乐声在喧哗,杀,杀,杀。我当时只是想试探你是否心存异心,然而你看我的眼神,早已没了当初的清澈诚恳,残余的,只剩冷漠阴狠。

往昔的兄弟情分像是翻涌上涨的潮水,从记忆的深海里显露出来。那些携手共进的日子,那些在料峭寒夜里围着篝火与战士们取暖的日子,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那些明明灭灭的大义,全都褪去了痕迹。还能重来么?大概不能了。我步步相让,你却步步相逼。我朝你挥剑舞动,甚至自己已经嗅到了鲜血的味道,然而项伯却处处阻挠,你的士兵樊哙手持盾牌闯入帐中时,让我真正放弃了杀你的念头。这么多人都为了你,为了义,舍身相救,我怎能不服。在樊哙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往日你对我的忠心耿耿。罢了,罢了。你的狠毒无情,注定比我更适合成为君王。

江边的枯树盘虬卧龙扭曲成苍凉的姿势,我站在乌江河畔,丢弃了饱蘸鲜血的战戟,听见云端上死去的英灵在歌唱,也清晰地听见惊起的寒鸦短促的破鸣,家,家,家。我项羽一生成在义,败也在义,戎马一生,为的只是和死去的兄弟们有一个安宁的家。而今战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悲哉!悲哉!

就这样,结束吧。

 

 

4)为什么让流氓当了皇帝?(钟思成)

君不见,井栏外,畎亩间,大汉高祖是瘪三——题记

公元前两百年,秦帝国已处在强弩之末时,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刮起了起义的浪潮。前206年,秦被刘邦所灭,各路起义军开始了明争暗斗。最后一统天下的,居然是起义前名不见经传的刘邦。我试着把刘邦和项羽做了下对比。

一、出身

项羽是曾在楚末破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的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将门之后。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也用了项燕的名号,可见项家的影响力之大。

至于刘邦,从曾祖父刘清,这位魏国大夫去世后,务了三代农。起义前做了沛县亭长,但暗地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流氓。

有史书说他喜欢胡吃海喝,捉弄同事,调戏妇女……因为和当地的流氓地痞混得很熟,才被推举成了亭长。

单从出身上来看,项羽大获全胜。

二、为人处事

这点单从他们对秦始皇的评论就可以看出来。

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光明磊落,充满英雄气概,吓得项梁赶紧去捂嘴。这是一种源于自身的气场,可见项羽对自己时刻有着绝对的自信,但久而久之,自信变成了害死他的自负。

刘邦说的就没那么气派了。“大丈夫当如此也”,透露出更多的是对秦始皇的羡慕,可能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以后他会有自己的封地,更不会想到他把那个给他封地的主给灭了,做了开国之君

再者,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轻取章邯,进军中原。换作是项羽,他是耻于做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事的。

总而言之,项羽是性情中人,刘邦则是实用主义者。

也许就是刘邦的能屈能伸,战胜了死要面子的项羽,成就了霸业。

梦越千年,楚河汉界今安在?

5)命兮命兮奈若何(刘敏懿)

鸿门宴毕,伴着玉碎之声,他只是默然居于坐上。一生为义所羁绊,他无畏,亦无悔。

每当历史落幕,成败既定,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过往总是充满人们寄予的惋惜或轻叹。有时,我甚至认为,一件事情的进展如此巧合,结局却如此契合实际所需,除了天意仿佛找不到其他原因。

如刘邦项羽二人,一个不义,一个不仁,不仁者用其决绝打下江山,不义者再用其柔韧守住江山。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巧妙的结合。

一直以来,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深深为坚守义气的项羽落得剑刎乌江下场而痛惜,为窃取他人成果、捷足先登的刘邦而不耻。但细细想来,天意如此安排,皆是两人在此之前作出的一系列不同抉择的结果。

话说当年,项羽在将系名门中成长,一出生就受到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影响和熏陶,性格直率勇毅,不拘泥于表面形式,又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从小就初具军营将领的气魄。

反面刘邦,生于市井,从小体会的是下层人民的生活,生性豁达大度却又不能免俗,贪好酒色且惰于农事劳动。在泗水亭长的任内,穿梭于朝中官员之间,探清了为官之道与圆滑的处事方式。

如果两人互结为盟,或许能免除那场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但这绝对只能停留在想像。一山不能容二虎。一个皇位绝不可能由两个人坐。更何况两人的目标都是那至高无上的皇权。

鸿门宴前的那场间谍之战始于项羽方的曹无伤却止于刘邦一方的项伯。知人善任,能巧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刘邦转劣势为优势;而项羽却在武断与不遵亚父指导后被他人离间。

性格由此决定成败。

这个世界看似是公平的,却令反秦功臣的成果被一个奸狡的人收入囊中,荣耀称王。

这个世界又看似是不公平的,却令不堪大任的人先退出舞台,令能堪大任的人开创一个昌盛的时代。

这场筵席不论输赢也没有输赢,只是历史在无尽的长河中作出的一个选择罢了。

 

 

6)读《鸿门宴》(伞睿)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一场鸿门宴,单纯豁达的他冲动地跳入一个个圈套,只让亚父范增以剑破玉斗,直呼:“竖子不足与谋!”

虽是竖子,亦是英雄。义之一字,成为他的人生信条。

刘邦进入函谷关后欲称王,项羽本已大怒,却因项伯一言“不义也”,当即许诺放弃攻打。为义,就这么放弃了绝佳机会,这位英雄也是草率。

然而,也许就是义,让项羽终成不了王。帝王心计,谈不得义。戮忠臣,弑亲父,应是不该犹豫的。因此,纵使他有“学万人敌”的志向,也终究是自刎乌江。

如若让历史重来,不再有刘邦,项羽独自称王,他一定会是个悯怀天下苍生的帝王。就凭他“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豪壮语句。只是,不知在手掌天下之权时,他还是不是那个义气凛然的真英雄?

大概也不会是了吧,万万人之上俯视苍生,就如凡人视蝼蚁一般,无须在意的。

倒不如像项羽这般,做一个失败的英雄,坚守着心中的义。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一场鸿门宴,各式巧计让项羽浑然不知出卖了自己,不得不说,他真是块当帝王的好料子。

从出身便异于常人——天神之子。说到天神,个个性情淡漠,不问世事,刘邦倒是继承了不少。

先是三番五次将儿女推下逃命的马车,又是说烹父须分羹,也许这才是帝王该有的作为啊。

陈平,本是项羽的部下,却成为汉朝丞相。刘邦身上到底是有怎么的特质,能够吸引贤能为他效忠呢?能成帝王的人,总不该是简单的。

鸿门宴之下,各种明争暗斗,回回无不是刘邦得胜,三言两语便成为目的,处处异于常人。

这样的人,他不称帝,谁称?

 

 

7)鸿门宴,宴英雄(陈飞)

乌江的虞美人,本该在红遍山里的季节,却陡然间在马蹄声中散落一地。刀光剑影中,鼓角争鸣中,流血漂橹,铁汉相击,死不旋踵。敌人提着刀在身边呼啸而过,一滴同伴的热血顺着刃落在脸上,在眼中氤氲成一片惨红。残阳如血,落日的余晖倾洒在江面上。项羽败了,他终究是改了,以挥剑自刎结束了这一切纷争。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场震古烁今的霸业之争就在这个关键性的转折点——鸿门宴拉开了,在曹无伤告密的推动下开始了刘项成为对手的第一次交锋。项羽在盛怒之下做出讨伐刘邦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正确的。但决定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欲成君王,在做决策之前应先征询身边贤臣谋士的意见,而此时的项羽并未意识到刘邦是他重振家国最大的对手,他心中有义,义气到单纯地认为刘邦只是背叛了他。反观刘邦,他兵力虽弱却聪明有余,知人善任,能透过张良看出事情的转机,开始诱惑项伯为自己辩护。项伯也终成说客,竭力为刘邦说情。刘邦用自己在乡野间练就的圆滑处世化解了这场毁灭性的军事打击。可以说没有这番话就没有鸿门宴。

剑拔弩张见英雄

鸿门宴始,刘邦登门谢罪。他一开始就说道:“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这是拉关系,表明彼此是战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说的是自己没想到会先入秦,这句话有些隐晦,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说自己应当做关中王,压项羽一筹;另一方面说我先想到的是你应当先进来,这是对项羽的奉承,堪称中国古代史上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刘邦还把项羽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归结为小人所为,十分巧妙的将这种必然性化为偶然。试想如是两个平白无故的人怎么挑拨也不会拼死相搏,刘邦的这番“鸿门说辞”彻底迷惑了项羽,让项羽打消了对他的杀心并抖出内应。

宴中,范增示意项王未有应而命项庄立杀沛公。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们都洞若观火,只有项羽不知道,错失良机。此时的樊哙闯帐更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作为一个武士深得项羽欣赏,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他勇闯虎穴,为刘邦增声势壮胆气;他慷慨陈词,为刘邦创造离席机会;他审时度势,为刘邦解除杀身之祸。他的有理有据令项羽折服,可谓英雄。

宴后,刘邦精心选择逃亡路线,让他人为自己善后,私心之余可见其精明。刘邦权谋善变,此为“英”;项羽豪气一生,粗鲁直率,此为“雄”。用一位学者的话解释这场鸿门宴,就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吃了一顿饭,这顿饭无关武力,只拼才略。

楚汉之争论胜负

项羽被后人称为“失败的英雄”,千百年来他受人关爱与敬佩,也令人叹惜。司马迁更用他神乎其神的多维透视写法使项羽成为一个独特的悲剧人物。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项羽的悲剧特质在于他本不具备领导才能却走上了争夺时代领军者的道路,并被赋予了时代的号召,寄予了人民的希望。他因为自己性格的缺陷输于“厚黑兼备”的刘邦,一步步走向绝路。而刘邦本身是卑微的,却利用自身的“市侩特质”一步步走向辉煌。

城楼上迎风飘扬的“楚”字旗,已经残破褴褛,仿佛刹那间便会飞扬直下,浓重的血腥味和铁甲下的汗气相互掺杂着,哀沉的嚎叫,被风扬起的烟尘……结局不言而喻。项羽本该振兴家国,击败刘邦,可他没有,他站在乌江旁恍如听到江东弟子唤他回家,看到虞美人潋滟遍野,嗅到酒肉独特的香气。他的骄傲留在了乌江,他的血染红了乌江……

 

 

8)问世间谁是英雄(林丹丹)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是抑项扬刘,但在我的眼里,项羽却是一个英雄。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不仅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也是一个柔情似水、义薄云天的伟丈夫。人们都以为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项羽有勇无谋,被刘邦的花言巧语骗了,我觉得这种解释太片面了。因为其一,项羽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会在自己的帐中杀掉前来谢罪之人,让自己背上不义的骂名。其二,刘邦是他的战友,从项梁起兵开始,刘就跟项氏集团南征北战,抗击秦军,可谓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生死弟兄。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有恩于项氏家族的。其三,按项羽的性格,要杀刘邦就在战场上光明磊落地把他杀掉,不会玩这种不仁不义的阴谋来战胜对手。反之,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就不是那个既刚烈如火以重情重义的项羽了。所以,我认为项羽之释刘邦是重义的表现,与关云长释曹操一样,都是义释。

英雄,应该是顶天立地,豪情满怀的,英雄不应该以成败论,应以品质论,以人格论。项羽——一个重情义的悲剧英雄。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扛鼎拔山还是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辉煌与悲壮。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