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们组的年轻人| 哦!那支细细的音乐魔棒
写在前面 :
获悉中学部初一今年招收一个管乐班,多少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小学管乐团为管乐班的成立打下良好基础,中学部一定会更加给力加油。相信!力挺!!(如果能再招些有声乐、舞蹈特长的学生就更好了)
曾答应阮主编,写写艺术组的老师们,我就把它作为一个系列,起名《说说咱们组的年轻人》, 写写老师们的工作、生活、家庭,写写在工作中,和他们结下的深情厚谊。正值中学部招收管乐班喜讯传来,就把前段写的一篇微文《哦!那支细细的音乐魔棒》,作为系列开篇吧。
得知“外校少年管乐团获广州市中小学器乐合奏比赛”一等奖的消息,高兴,欣慰。高兴获得来之不易的荣誉,欣慰乐团的掌门人丹丹老师的契而不舍,终于有了回报,正如叶子校长的一句评价:“功夫不负有心人!”
公元2003年,我正急着找一位管乐团的指导老师,丹丹“自投罗网”找上门来,我亲自去她任教的学校考察,当年只有22岁的她,动作麻利,组织有序,令我怦然心动:这姑娘,我要了(怎么有点“黒老大”的感觉) ! 丹丹真的来了,从此,一支细细的指挥棒(我称之“音乐魔棒”),把她和管乐团的孩子们连在一起。
就是这支细细的魔棒,“治”服了乐团第一批清一色顽皮极致的“马溜仔”。校庆十周年庆典,“马溜仔”们豪情满怀随着那支魔棒(还有丹丹老师那跳动的马尾辫),作队列行进演奏,为八方来客展示了小男子汉的风采;还是这支细细的魔棒,点醒了只知“管乐团就是吹喇叭”的第二批团员,他们跟着这支魔棒,领略了音乐的快感,更学习了做人的道理。
魔棒也有不灵的时候,当第三批团员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叫人兴奋得窒息,可好景不长,没多久,一股退团潮悄然而至且不可阻挡,说是训练影响学习,说是排练太苦太累,一向开朗的丹丹蔫了,哭了。还是那支细细的魔棒给了她勇气,给了她力量,给了她信心。当留下来的孩子在“广州市管乐新年音乐会”上奏起《时钟摇摆》的时候,当《康康舞曲》在澳门“大三巴”上空回荡的时候,丹丹笑了,孩子们笑了,支持着孩子的家长们也笑了。
时光流逝,魔棒的威力越发显灵,丹丹和孩子们一起长大了。如今的管乐团有梯队,有后备,管理更严格,训练更有素,那支细细的魔棒,不但使孩子们在校庆20周年庆典上,在全国英语年会上有上乘表现 ,还带来了一份厚礼,一份奖励,一份“一等奖”的殊荣。
天道酬勤,祝贺丹丹,祝贺孩子们!相信孩子们不只有《韦伯音乐会》,不久的将来,那雄壮的《红色娘子军组曲》,那举世闻名的《蓝色多瑙河》,也一定会在美丽的校园响起。
哦 ! 那支细细的音乐魔棒,愿它永远陪伴热爱音乐的老师们,孩子们!
又记:丹丹有个外号叫:“大脸妹”,一直没流传开,是艺术组曾经的小伙伴莎莎起的(其实她的脸也小不了多少),前些天,为莎莎寄来的相本我也写了一篇短文,我感慨,边写边哭,据说她感动,也留下了眼泪。两个有梦的女孩,加油!看好你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