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人生需要“断舍离”
01
有个名叫山下英子的日本女人,在修行瑜伽时参透了放下执念的人生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后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轰动,掀起一轮又一轮断舍离的热潮。再后来将她对杂物管理的体会整理成《断舍离》一书。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换言之,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的破烂儿,从而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这让我想起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句中国古话。
02
山下英子对“断舍离”的基本释义如下: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因此要采取的行动是——
断:要断绝想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有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重点,而是要拷问自己“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
03
我喜欢简洁的生活方式,支持扔掉备胎(网络流行语)断舍离的观念。然而,在广东生活的10多年时间里,30平米的蜗居里乱糟糟一片,以致杂物(放着无用,弃之可惜的东东)越来越多。有些东西有了或许很方便,如若没有,用到时又会很伤脑筋,在这种纠结中致使一些杂物难以割舍。这就是断舍离之难。已仙逝岳母大人曾谆谆教导我们说:“买东西要忍,丢东西要狠。”这句话很好地表明了断舍离的关键所在“忍和狠”。首先,要有忍的意志,摒弃“多就是好”的执念,断掉物品进口。其次、要狠下心肠,割舍既有的物品。
04
“多就是好”的潜在逻辑是自以为沾便宜。
缺乏逻辑的贪便宜的负面思考模式,常常诱惑着我们的钱袋。
比如,两元一件,三元两件日常用品;50元一件,100元三件的衣物;还有很多的折扣店铺竖起“两折起”的醒目标志等。这些个商家促销手段,大大诱惑着贪便宜的人们花费更多的钱,买些无用的东西。
儿子读高三的时候,要买太阳花,以缓解眼疲劳。于是,妻子急忙上网淘宝,一个8元,快递费8元;三个20元,快递费仍然8元;五个30元,免快递费。妻毫不犹豫地选第三种方式,结果呢,买回五个太阳花,两个是死花(动不了)。要换,需要重新付快递费。当然,这是很鲜见的个案。
微信上有一则商业营销案例。2014初夏,某商家打出送女性真丝睡衣1000万件的广告(有图,有真相),需要者只须付23元/件快递费(每人限送一件)。众多买家评论,真丝睡衣质感很好,很划算,如果从大商场买的话,起码要100元以上。有好事者,调查了这个当代活雷锋免费送睡衣的真相,发现:23=7+5+8+3.(快递费5元、材料费8元,制衣厂加工费3元,均以件为单位),而聪明(或许叫狡猾)的策划者,仅仅需要花费少许广告费,从每件睡衣上就可赚取7元。
“我敢打赌,我不可能只吃一片。”——乐士薯片在美国的广告语
生活中,类似这样挡不住的诱惑多了去了。
渴望得到更多东西的这种欲望并不神秘。当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时,你会做第二次,第三次。当你拥有你喜欢的东西时,你会想得到更多。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休·麦凯在《欲望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类对感觉良好的东西的欲望似乎是无法满足的:性、钱、食物、权利、书籍、笑声、音乐、服装、汽车、旅行、教育以及合法的和非合法的药品——包括各种类的兴奋剂和安慰剂。”购买物品的意义只图一时快乐。
于是,“断舍离”的核心不在物品本身,而在于断舍离掉自身的欲念(或贪念)。
05
“断舍离”的另一核心是:狠。
何谓狠心肠呢?李叔同(弘一法师)皈依佛门的时候,妻女在寺庙外伤心哭叫,三日三夜不肯离去,李叔同狠心不见,谓之心肠狠。女人削发做了尼姑,亦叫断舍离——断发,舍家,离红尘。可一般人哪有这么狠的心肠,最多不过是扔几个鸡肋般的物品罢了。
一首《送别》,可说是李叔同出家的前出师表。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06
山下英子在书的结尾说:“物品其实是物与情感的综合体”。
家里的每一件物品或许记载着一个故事,承载着一分情感。人们割舍不掉的也许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驻进心田的故事。故事被蚀刻在心里了,哪能那么容易断掉呢。纵然物品丢弃,心里的故事还在。终归是无可了了。倘诺心上的刻痕能被岁月风化磨平,物品的存在与否,倒也无关紧要了。
“断舍离”掉的不止是物品本身,而是人们赋予物品的那份感情承载。
07
《红楼梦》里,贾宝玉吵着嚷着林黛玉死了他就做和尚,惜春打小想着将来长大了剃掉头发做姑子,妙玉也一直住在栊翠庵,可他们却都不是天生禀赋里就有一段“断舍离”意思的人。有这个意思的人,倒是薛宝钗。为什么?因为宝钗的房间深符less is more的精髓,连贾母看了都叹“太素净了些”。其实,一个真正简洁明净的人,天生也不存在要断要舍的困扰。因为他的生活中本没有太多的繁冗之事耗费心力。
正如慧能的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08
彻底的“断舍离”需要从克服内心的恐惧开始。
“人在生活中总是被恐惧心束缚,我把恐惧看作是我身体里一个活的生命。”(德国海德玛丽自传小说《福从天降实验》)
有个德国女人,海德玛丽·施维尔默,1996年辞职,退掉租房,所有财产送人,开始不用金钱的生活,靠帮人做园艺、清洁换取食物和栖息之所。已经过了18年没房没车,甚至没有钱包的生活!今年,她72岁。
原本这只是一个实验,看看在现代社会没有钱能否活下来,一年后再恢复以前的正常生活。海德玛丽没想到自己会越来越适应这种没有钱的生活。一家出版社发现了她,为她出了一本自传《福从天降的试验》。
海德玛丽认为这些年没有钱的生活让她变得格外富有,她不仅不用为怎么存钱、花钱而耗费精力,从而赢得了时间,也结识了无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机会时刻面对自己的内心,真正认识到自我的需要。
海德玛丽的实验告诉我们:人可以不必为金钱奴役,而依靠自身的价值与能量从恐惧、空虚中获得解脱。
09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还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呢?海德玛丽和山下英子告诉我们,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暑期,我对蜗居了10多年的房间进行了一次断舍离。尽管还很不彻底,但我坚信,良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从整理房间开始,整理自己。
木木
201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