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到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文化长廊征文
如何拿到诺贝尔奖
六(1)班 苏芃
很多人都认为诺贝尔奖对于平常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想要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并不难,让我们一起来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找一找他们的共同点。
我最喜欢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香港公开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他的童年非常艰苦,极左路线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瘠,莫言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童年生活流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拘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了他后续的小说创作。正是因为那个时代才正好造就了今天的莫言,假如说如果没有当初那些苦和难的话,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莫言了。从莫言的故事中我懂得了,我们自己要给自己创造一些“困难”来给予自己历练,让自己在这历练中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思想。
马尔克斯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作家。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外祖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退役军官,曾经当过军队中的上校,性格倔强,为人善良,思想激进。而外祖母则博古通今,肚子里装满了神鬼故事。马尔克斯就是从小就开始听外祖母的故事长大的,从外祖母那里受到文化的熏陶,他7岁就开始读《一千零一夜》。在马尔克斯的童年的心灵世界中,他的故乡是人鬼交混,充满幽灵的奇异世界,以后,这些故事便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了解了马尔克斯的成长,我明白了多阅读多积累有多么重要,只有多积累才能堆石成山,才有可能厚积薄发。
还有一个我最佩服的文学奖得主,那就是勒·克莱齐奥。他4岁的时候,他和他的祖父母一起躲在法国南方的村子里,每天都在担心德军会打过来的恐惧中度过。一部希腊的神话让他忘记了焦虑,他和哥哥用希腊女神的名字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国家。60岁的他又写了一本半自传小说《乌拉尼亚》,这时他已誉满法国文学界。他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对抗现实资本主义文明的古老的、美好的乌托邦社会。就在这个作品完成的这一个月,勒·克莱齐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这里我们明白了,想要成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光要会吃苦,回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还要拥有非凡的想象力,这样才会有超凡脱俗的作品出现。
那么,就让我们借鉴这些诺奖得主的人生经验,在通往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道上,坚实地一步步向前迈进!
作家与做人
六(10)班 邢依成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梦想自己成为一名作家。我一直以为,当作家只要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就够了,但是当我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事后,我就改变了这种认识。
在我看来当作家的最高荣誉,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以诺贝尔的遗嘱创立的一种奖项,主要颁发给在文学的殿堂上有着重要成就的作家们。一直以来这种至高无上的奖项都没有被中国籍作家获得。直到2012年的一天,我无意间在广播上听到一则新闻: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人。我兴奋极了,回到家立刻搜集有关他的资料,因为我想急切地知道,莫言是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后来我仔细阅读了他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说词,从中我找到了答案。
莫言说他是个爱讲故事的人,在他的的演讲中,他讲述了几个有关他母亲和他的小故事。其中有两则让我感触颇深,第一则是关于宽容的。一天他母亲捡麦穗时被人欺负,莫言就下决定心为母亲报仇,后来他遇见了曾经欺负他母亲的人,想去报仇,但却被母亲阻止,母亲告诉他:“他不是以前那个人了。”另一则关于有爱心的。中秋节时以为一位乞丐去他家要饭,莫言给了他一个红薯片,乞丐很不满意,并要求吃饺子。于是母亲把碗里的饺子全部倒入乞丐的碗里。从这两件让莫言终身难忘的故事中,我感觉到了作为作家的莫言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下不断成长,形成了许多优良品质:对他人宽容、博爱并要有爱心。
莫言在获奖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他很幸运得了这个奖,他说他要“头脑要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作家能够站稳脚跟,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对于这个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忠诚的一种写作状态。”他还说,他会按照他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描写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由此,我看到一位热爱生活、谦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作家。
在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的泰戈尔身上,当作家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花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通过对莫言以及泰戈尔的认识,我懂得了当一名作家,不仅仅要有高超的写作能力,还要学会做人,要有一颗宽容、博爱的心,更要有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是我的梦想,我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不断成长!
文化长廊,走近文学大师莫言
六(9)班 翟芷莹
午后的休憩时光,我漫步在文化长廊里,尽情地嗅着午后的清新与温暖……一束耀眼的阳光射向了我,我惬意地扬起手,从自己指缝间欣赏着这一抹令人沉迷陶醉的灿烂!忽然发现,那透过指尖投射而来的光影,竟像是一顶闪闪发光的“彩色皇冠”,轻轻地扣在我长长的影子上,那赤橙黄绿青蓝紫不停跃动的七色光环是那样地绚丽夺目!我被眼前这美丽的光景震撼到了,忍不住伸手想去追逐那顶“皇冠”!谁知,“皇冠”竟然随风“飞”了起来,和那缕耀眼的阳光一起往前移动,直到落在了文化长廊宣传栏那一张慈祥的笑脸上。
我定了一下神,目光随即锁定了这张戴着光环的脸:圆圆的脸庞显得特别亲切、和蔼,那双笑起来眯成了缝的眼睛里,透出深邃而又坚定的智慧光芒……我终于看清了属于这张脸的那个闪光的名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噢!原来是他!看到“莫言”的名字,我顿觉眼前一亮!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他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他的作品,于我而言并不陌生,因为我从小是个书迷,只要是好书,我绝不会错过!我曾拜读过莫言的许多作品,如:《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丰乳肥臀》、《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酒国》……等等。可惜,以我这个小学生的水平和现在的文学修养,有好些作品,由于出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我还无法深切地去体会;也有一些作品,是在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才怀着崇拜的心情去阅读,但也不见得都能看懂。
我最喜欢的莫言作品是《透明的红萝卜》,因为它像童话一样优美和充满了幻想力。莫言在书中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黑孩”形象。这个小主人公是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他经常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这孩子象个神秘的小精灵,从来不说话,也不怕冷,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有一天夜晚,他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他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这部作品,不像我所看到的大部分描写农村的题材那样写实。它的写作手法真的很象童话,然而,我后来慢慢也读懂了,这些非现实的童话因素,只是其艺术形象构成的一种成分。就如同西游记里塑造的“孙悟空”一样,是人们在专制压迫和长期压抑下形成的那种造反情绪和愿望的“象征”,既抽象,也有现实的一面。“黑孩”就是中国农民在任何严酷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象征”!难怪莫言在2012年12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对他的作品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我向往和羡慕莫言大师的作品,他创作的这一部部作品,都堪称是文学界里的一颗颗宝石。也正是这些作品,让莫言在世界文坛里,竖起了中国人的丰碑!他的名字,也像眼前的这缕阳光,照亮了像我这样热爱文学、立志长大也想当作家的无数孩子的梦想!
看着文化长廊里那些关于莫言的介绍,我的思绪也随着这一个个鲜活的字眼飞舞了起来……
我崇拜莫言,不仅仅是因为他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佩服他在获得荣誉后,那一颗淡漠名利的平常心!那些个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的荣耀和奖章,是每个作家都梦寐以求的肯定与赞赏!但这些荣誉,在莫言眼里,统统只是过眼云烟。因为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文学的灵魂与他的血液一并流淌;他写作不是为了获奖,他享受的,也只是写作的过程!这是一种境界,也正是我要向他学习的那股精神力量!
透过文化长廊里的文字介绍,我仿佛走近了莫言…….从他成长的历程和他成名后对荣誉的态度,我看到的是我们中国作家身后的真正光环——那是“生活”和“人民”,给了他们创作的力量与灵感的源泉!
有人惊叹莫言的想象力,莫言只是笑笑,说小时候生活在农场,闲暇时,喜欢观察身边的小事物,所以练就了自己的想象力;也有人问,是什么让莫言写出的作品,那么富有哲理?莫言的回答是——平时的读书积累。他从五年级就喜欢看《水浒传》等文学经典,他赋予文章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生命……
正是这些平常的点点滴滴滴,让莫言有了一番成就。莫言是农场主的儿子,虽然他接受的教育并不那么广泛,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写出了一部又一部,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作品!这让我佩服,也让我深感惭愧!21世纪这一代的我们,无一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求知欲和喜爱程度,却远远不如上一代的长辈!莫言生活的年代是艰苦的,可莫言却能在贫苦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吸取精神上的营养。反观我们这些小学生呢,生活在一个和平、科技发达的年代,物质丰富、要啥有啥!可我们却偏偏远离书籍,只会忙着玩弄电子产品,淡薄了这些中华的文学经典和一篇篇瑰丽的文章!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莫言能写出我们口中那些“伟大”的作品,而我们现在却只能原地踏步,勉强挤出那些平淡无奇的文章了!
阳光再次在我眼前移动,那个彩色的“皇冠”一直在我面前飘来飘去!我忽然觉得,光环虽然美丽,但却虚幻飘渺;只有心中装载“美丽”,“皇冠”才不会是个影子…….
“呤——呤——呤……”上课铃声响起了,“下一节是语文课!”我猛然想起,我骤然结束了我的随想,带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冲劲,一路狂奔向教室!
这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
何谓“莫言”?“莫言”就是“不说话”,就是默默耕耘。可是,这一位“莫言”,却用自己的努力创作的作品,发出了震耳聩聋的大声音,让全中国人民,让全世界人民为之一惊,为之一振,为之欢欣鼓舞,为之反复沉吟……
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全中国人的骄傲。那么,他成功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一条特别的路呢?
莫言年轻的时光是十分不幸的。他小学时的作文底子很好,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可在他五年级时,人生一场巨大的变故发生了——他因反对文革而辍学回家,当起了放牛娃。从此,他便萌生出了当作家的念头。20岁那年,他入伍当了兵。那时起,发表文章。可是,他面临着是一张张破旧的退稿信。但是,他仍不气馁,锲而不舍地继续他的创作。直到1981年,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春夜雨霏霏》。这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在1985年,他的代表作《丰乳肥臀》出版了。但是,这部作品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认为书里的内容过于尖锐,批判性太强;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这是一本好书,给莫言赏了重金。莫言对这些议论则不以为然。他在书后写了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看我的作品。但是,《丰乳肥臀》这本书绝对是我写作风格的代表。”正是这句话,使他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一个十分成功的人,一位华人的骄傲。他的背后竟有着一条如此崎岖不平的道路!设想一下,你在路边看见一个放牛娃,你能联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孩子,今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世界文豪吗?莫言,他就是在世人的贬低下,在被人们的遗弃中,自己默默的,不断地努力,他与我们许多人一样有着很好的写作天赋,甚至还不及我们。另外,他还缺少一个好的老师为他指引道路。而为什么他比我们少了这些,还比我们优秀呢?正是因为他把这些抛在了脑后,自己不断地努力,才搏回了这些荣誉,世人们应有的尊敬!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个青年战士,再到一个世界文豪,这一段路是多么不可思议呀!按常理来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应该是世人一致认可的,而《丰乳肥臀》这本书却是在保受人们争议的情况下,才艰难评选出来的佳作。这是多么难得,多么来之不易呀!
莫言成功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不像爱丽丝·门罗天天待在家里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他是用自己的愿望,甚至是用自己年轻时的屈辱去创作的,最终脱颖而出。不过,这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全中国人来说,这只是艰难的第一步,还有更多崎岖不平的道路需要我们走过,去攻克。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哪怕你现在只是一个一个小人物,甚至是被众人所看不起的坏孩子,请你不要灰心。去想想莫言吧,他那条崎岖不平的人生道路,不正也和你们一样吗?说不定,你不断努力,今后还能成为“莫言第二”呢!
沿着莫言的道路走下去
曾子恬 六(8)班
“这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中国作家——莫言!”这一句话,瞬间让中国沸腾起来,它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许多中国人一直郁积在胸口的一口气舒了出来,让久久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放了下来,当然,它也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
莫言,是谁?在这之前,我不知道。
莫言,是谁?在这之后,有谁不知道。
在2012年,从瑞士传来了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激动的消息,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本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是当时轰动全国的一条“爆炸性”新闻。全国人民都为这一消息高兴着,莫言,作为在中国历史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不仅是他的写作生涯里的一个巅峰,更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莫言,在他得到诺贝尔奖以前,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他的名字也被淹没在中国众多作家中,它的代表作《丰乳肥臀》、《红高粱》等,也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可到底是因为什么,使这样一位“没有多大名气”的作家,成为了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呢?我觉得,这应该和“努力”这个词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莫言小时候家境并不好,他曾作过童工,还被人歧视,大年三十向人家讨饺子吃,还被父亲毒打,可这一切并没有阻挡莫言对学习的热爱。1976年,莫言参军,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他童年听到的各种奇幻故事、看的种种书,在部队转变成了他写作的源泉,随后他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开始了新的人生。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预言过莫言很可能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作品很有自己的想法,独特新颖。这也说明了莫言的作品的确被别人赏识。
我觉得,莫言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努力,也在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次,莫言因文学常识差错,被一本杂志指出,从而引发网友热议。对此,莫言并没有,不承认,而是接受的回答了一句:“挑得很对,非常感谢!”他并没有因为他人挑出了它的错误而生气,而是接受了他人的批评,这点,让我对他十分敬佩。
在文化长廊上徘徊,我久久伫立在关于莫言的介绍之前,我希望从这简单的介绍中寻找到什么……慢慢地,我觉得图片中看起来朴实的莫言动了起来,他仿佛在告诉我什么。我也仿佛明白了什么。
转过身,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沿着莫言的道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