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永不止步的科学跋涉者

——诺贝尔奖文化长廊征文

文字:杨学佳 等供稿:小学高语组图片:时间:2014-10-14点击数:663

 

 

永不止步的科学跋涉者

四(2)班  杨学佳

 

法国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1867117日-1934710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些殊荣的取得,与她隐藏在柔弱躯干下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分不开的,她是一位在科学领域永不止步的科学跋涉者!

“活到老学到老。”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从小就十分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长大后她又读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更使她充满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

居里夫人从小到大对学习的渴望是无可取代的,用一句话居里夫人和她丈夫为了提炼出镭,他们花掉了全部的存款,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才买到十几麻袋沥青铀矿渣。为了拥有一间自己实验室,居里夫妇同巴黎大学交涉,回答他们的是一番无情的嘲笑。最后是理化学校同意供给他们一个长期不用的木棚。木棚的地面是用沥青铺的,玻璃房顶破旧得不蔽风雨居里,室内只有两张破旧的桌子,一只炉子和一块皮埃尔用来进行计算的小黑板。居里夫妇就在这样的破屋里开始了伟大的科学试验。经过了45个月,他们提炼出了10克纯镭,而且发现镭有抗癌的功效。但日月如流水,居里夫妇在这45个月中犹如在梦境里一般,忘却了时间,不论严冬或盛夏,不分黑夜和白天,整天紧张地工作着。由于睡眠太少,体力消耗太大,他们的健康受到损害,皮埃尔腰酸背痛,玛丽骨瘦如柴。虽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伤,但这也并不能成为居里夫人迈向科学之巅的绊脚石。

居里夫人曾把自己获得的奖牌给自己六岁的女儿当玩具玩,并说: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有不少人一旦获得了荣誉,往往就沉浸在鲜花与掌声的海洋,从而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而居里夫人从不为成功的荣耀所动。爱因斯坦赞扬过居里夫人一句话:“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您对荣誉的看法真令我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您对科学不停的跋涉的这种精神更体现出您的品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四(4)班 李睿

 

诺贝尔奖是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名的一个奖项。你们知道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吗?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阿尔佛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一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为化学、物理、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者——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出生于1866年,法国克拉姆西人。他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在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早期写过七个剧本,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要数《名人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两个作品了,特别就是《名人传》了。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这位近代文学大师的《名人传》对当代传记文学产生了很多很大的影响。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我认为他能在这种情况下写出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体现出他当时的坚定意志,去支持被压迫者。罗曼·罗兰的努力让社会变得光明起来,他与民主进行了一场不屈的争斗。我觉得他是一个遭到别人唾弃但不会灰心的人,因为在这时候,他是一个被法国抛弃的人,不去怨恨法国人,反而还会想着为法兰西人民争得荣誉,也说明他爱国。

在罗曼·罗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是用一种坚定的口吻道:“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所有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法国人民真应该感叹,他们法国有这么一个爱国志士。

罗曼·罗兰作为当时法国最受欢迎的作家。即使罗曼·罗兰的写作中有瑕疵,人们也都会羡慕他理想主义的高贵性。从他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他热爱和平,我发自心底地敬佩他。

 

 

“走进”诺贝尔文学奖

四(9)班 刘洛菲

 

这个星期,为了完成这次征文活动,我上网查找了许多有关诺贝尔的资料,知道了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化学奖……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了。

妈妈告诉我,诺贝尔是一位很有名的人,他在189511月写下遗嘱时,为人类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设立诺贝尔奖。所以,“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字就这样得来了。

据我了解,在21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有13位人。其中,中国人有1位,英国人有3位,法国人有2位,匈牙利人有1位,加拿大人有1位,土耳其人有1位,奥地利人有1位。在这些作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我们中国的作家——莫言,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天堂蒜薹之歌》。

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料后,我又高兴又激动。我也好想像他们一样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啊!

我问妈妈:“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命运呢?”

妈妈笑着回答我说:“不一定啊!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真的吗?”我高兴的问。

“当然。”妈妈笑着回答我说:“只要你认真学习就行了。”

“哦,那真是太好了,我可以不用担心了!”

“谁说的,或许那也不一定呢!”妈妈说。

“啊……”我失望的眨了眨水汪汪的眼睛。

自从这一次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深有感触,我也明白了:想要做成功一件事或者是做好一件事,那就应该认真、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投入。

同时,我还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让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话,那就好好的珍惜它吧!如果你觉得自己活在这个美丽、和谐、友善的世界里毫无意义的话,那就是白白的糟蹋了生命。不过在做这个决定之前,我先提醒你一句:不要认为你的生命没有价值,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不是说只有国王、王后、皇帝等等这些有地位的人生命才有价值,而是看你怎样去使用它。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之伦琴

四(3)班 林小洋

 

“我喜欢离开人们的小路,而走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这是我最崇拜的科学家,X射线发明者伦琴说的话。

威廉.康拉德.伦琴,X射线的发明者,1845327日生于德国下莱茵省。1895年圣诞前锋,他给妻子的手拍了一张X光片。随后发表了关于他拍摄妻子手骨的论文并演示了拍摄过程。那个时候,诺贝尔奖刚刚成立。评委会在1901年将第一个物理学奖颁发给伦琴时,特别指出,这位德国的学者的发现,具有“实际应用结果”。当时的伦琴,已经非常出名了,获得了不少的奖,有着不少的荣誉。所以,把刚刚问世的诺贝尔奖发给他,不仅给他本人带来荣誉,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这一新奖的知名度。然而,诺贝尔奖章程中唯一要求的获奖发言,伦琴却从来没有做过。这位著名的科学家,不爱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一生中经常躲避这样的发言。

为了纪念伦琴的成就,X射线在许多国家被称为伦琴射线。另外,第111号化学元素錀也以伦琴命名。在伦琴的祖国,德国有许多以伦琴命名的学校,街道和广场。由于伦琴在物理学的杰出成就,在德国的吉森市,柏林市和伦琴出生地伦内普都建有伦琴纪念碑。

是的,正如伦琴所说的,“我喜欢离开人们的小路,而走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我崇拜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正是因为他这种淡泊名利,而对科学却孜孜以求的精神。

 

 

童年的恋歌  家族的情结

——威廉·福克纳

五(1)班   张菁恬

 

某个周末,接我回家的妈妈站在世界文化巡礼长廊前看了好久,我问她关注的是谁,她充满尊敬和崇拜地指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在那天回家的路上,妈妈对我讲了很多她所了解的福克纳。因为这个作家是她20多年前英语毕业论文的主角,这大大吊起了我的胃口。我当晚上网查询,知道了更多妈妈所没讲到的福克纳事迹,特别是他家族里重要人物对他的影响和他童年时期的故事,触动了我的敏感神经。

威廉·福克纳出身名门望族,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南方小镇人。家族荣耀的象征可追溯到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老上校。他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企业家。牛津小镇留下老上校鲜明的痕迹,甚至在他死后,坟头矗立起一座8英尺高的意大利大理石雕像,州内一个镇也是以他的名字福克纳来命名。他还著有几本小说和其他一些作品,这种文学传统一直在家中被传承了下来。

但是,威廉·福克纳的父亲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这成了福克纳童年对屡屡失败的阴影。相反,他骄傲地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拒绝用父亲的名字,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

幸运的是,福克纳拥有一位重视教育和艺术的母亲,她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在他10岁的时候,就开始指引他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巴尔扎克、康拉德等人的作品。母亲不仅使福克纳产生了对文学历史经久不衰的热爱,而且使他意识到文学作品具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并给人以忘乎所以的喜悦。这对他日后创作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

通过阅读探知这位伟大作家的童年故事,令我深有感慨。童年在每人生命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活的背景、家庭文化的形成、祖父母辈的传承,都会对人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在人们丰富而敏感的幼小心灵里形成独特的文学世界的雏形。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