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草春晖
——观《感动中国》有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初一7班 周伊可
黄旭华、沈克泉、沈昌健、格桑德吉、段爱平……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一个个平凡的人,可他们的事迹却令我们敬佩,使我们感动。
看完感动中国,泪水早已浸湿眼眶。仿佛世间的一切早已不存在,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两个人:格桑德吉和姚厚芝。
当你看到老师二字的时候,也许你想到的是老师对你的严厉,那烦人的作业或是你认为无聊的课堂。但你不知道,有一群人,他们渴望学习,可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求学的梦想就一直埋在心底。而格桑德吉,她为了圆满孩子的梦想,走上了教学之路,遥远的山区,当一个教室既没有丰厚的工资,也没有政府的回报,更可怕的是,同学们上学的必经之路竟是一个陡峭的悬崖!她冒着生命危险送同学们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现在,当你听到老师一词你是否倍感亲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想必这句诗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我们是否能真正体会到这句诗的含义呢?
姚厚芝,一位孩子的母亲,她用行动让我们能真正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她患有绝症,可她为了孩子的梦想,以她微弱的力量与惊人的毅力完成了:清明上河图。这一针一线是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对孩子的爱啊!
母亲的的伟大是无法言语的。母亲能为我们付出一切。而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让她感到欣慰。这是我们看来不等的交换,可母亲却认为这是相等的。
感动中国让我们知道,这世上不只有坏人,更多的是好人。当我们还在金钱与利益面前纠结“扶与不扶”的时候,有人已经站了出来,告诉了我们答案。
寸草春晖
——《感动中国》观后感
初一13班 李书蕴
看完了《感动中国》,我的心就如一片平静的湖水突然投进了一块石头,,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世上从不缺乏好人。十个,不过是凤毛麟角,但他们所做的事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让我热泪盈眶,让我们为之动容,感受人间的真情。
最触动我心的就是姚厚芝女士姚妈妈了。
姚妈妈本科和其他母亲一样,和孩子一同享受生活,陪伴他们成长的,但一场忽如其来的噩耗彻底粉碎了她的梦想——她得了癌症。如今,梦想成了泡沫,一切都化为乌有。面对疾病,她想到的不是治疗,也不是退却,而是孩子以后怎么办。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一个母亲呕心沥血,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这是一项多么庞大的工程啊!即便一个熟练的绣娘也要花五年时间才能完成这幅十字绣!这深厚的爱,为孩子造就了精神的未来,让孩子即使失去了母亲也不会失去爱。我真心希望上天再多给她一些时间,让她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并不是所有母爱都如此深沉,也不是所有人的命运都如此坎坷。但每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是不减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母爱,往往就在身边,在一些你不在意的细节中。她照顾我们不求回报,我们临行前她的絮絮叨叨,我们让她烦恼她却毫无怨言;我们做错事时她的谆谆教导……这些不都是母爱吗?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有时候你玩电脑久了,妈妈让你关电脑,这也是爱,她不过是想让你休息一会而已。可是我们并不懂得,反而还把这些细微的爱当作耳边风。
对一个母亲来说,她要的不过是子女的幸福安康罢了。不管是姚厚芝,还是世上每一个母亲,她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母爱,是如此的平凡却又如此的伟大。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初一11班 高蕴怡
《感动中国》正式开始,伴随着附和声,两条红绢缓缓飞过,包裹着“感动中国”这四个大字,这四字仿佛如一条金龙翱翔天边,这四个大字也仿佛在誓说着中国人民的骄傲。这宏伟的排场不得不让我惊讶。接着一个又一个的人影出来了。
当放到第二个人的时候,我被那身穿破布补丁的老人震惊了!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他,那么只能用瘦骨嶙峋这四字最为适切。残年风烛的他,生命闪烁着微弱的火光,这火光支撑着他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命中,他用枯老的双手为世界写下了爱。一叠叠的汇款代表着他那无比高尚的心灵,为了资助学子们,他用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他的做法:一个鸡蛋,一万稀饭或许是他奢华的晚餐;一千块的老人金是他唯一的收入,但一次又一次的汇款却从不停止;学子们对他的误解,他却一笑而过;正是这份爱心,正是这份执着感动了所有人。他的名字叫做刘盛兰,而这个名字,也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让我们永生难忘。
当颁奖会放到了第八位,我忽然想起了一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绝症母亲为了孩子的留学费,绣出了《清明上河图》。而专业刺绣家至少也要五年才能完成。她却只用了三年多就完工了,这难道不是母爱的奇迹吗?病痛压垮了身体,却压不垮母亲对孩子的爱,请上天多给您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请现在还在工作,一年回一次家的人们回家看一看。那个呕心沥血把你拉扯长大的母亲已不再年轻了,她老了,孤独了,却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回家看一看自己。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她或许就满足了。她的两鬓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也变多了,请你们珍惜和她的时间。
《感动中国》到了尾声,一群人出来谢幕的时候,我以无心思再看了。但我却在回想,回想那些让我们中国人民感到骄傲的人,内心层层波澜,一直不能平静。
继承感动
初一10班 杜尚炫、姚珏琳
看完《感动中国》后,我缓缓地闭上了双眼。心却无法为之平静,那些人在我的脑海中的映像是那样清晰,无法抹去。那些感动人心的故事一幕幕地在我们眼前回放着……
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的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他就是刘盛兰。
刘盛兰——拾荒助学子。难以忘怀的是刘盛兰过生日的照片,那是他一生中过得最好的一次生日,而这最好的一次生日,仅仅是一件新衣服和一个蛋糕。我想,这个时候,许多青年都该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与自己奢侈的生日聚会相比,刘盛兰的生日是多么的简朴啊!在那每一笔汇款中,都充满了老人的心意。是什么让他撑起脆弱的身体,上山去捡一些废品拿去卖钱, 又是什么让他把每一分钱都毫无保存地捐给了那些失学儿童?让那些儿童拥有上学的机会,而自己,却只能捡别人丢在地上的菜叶来吃,想到这,我的心里只剩下震惊。
在节目中,还有一个人让我无法忘却。她就是98岁高龄的老医生——胡佩兰。她,从一间大医院退休后并没有在家里休息,而是又去了一间医院里为人治病。胡佩兰不像现在的医生,她最看重的是医德,用最便宜的药来治好病人的病。有时候,她还帮病人垫付医药费,
甚至把钱给病人。这种医生在当今社会实在难得啊!
胡佩兰还患有腰间盘突出,但她依旧忍住疼痛,常年绑着一块铁板,为病人看病。她风雨无阻,任劳任怨地工作着,真不愧是“中国好医生”啊!胡医生曾经说过:“我不想停下来,也不敢停下来,因为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除非有一天,我躺在床上,起不来的时候……”
终于,胡佩兰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在2014年1月22日清晨,胡医生被人发现,她早已在睡梦中安然去世,但她那种“病人在上”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赞扬与传颂!
感动,这个词语看似简单,却只有极少人能够领悟到,也正是它,中国才会拥有如今的这般美丽。《感动中国》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但我们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身边的人!
来自心底的感动
初一12班 董一航
开学第一周,依旧是衣服欣欣向荣却又带着一些无病呻吟的样子。周一,电视亮起,开始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的传统——《感动中国》的放映。依旧是那似曾相识的舞台,朴实,却又承载着或深或浅的感动。每年如此,送走那一批批带着与众不同故事的人。
颁奖在掌声中开始,在掌声中结束。红色的缎带后隐着泛着金光的赞扬。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二隐姓埋名的英雄;也有几十年拾破烂,从未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了亲人,有的为他人。平凡的付出,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银幕前的众人。这些人各自在平凡却又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着,奋斗着,爱祖国,爱他人。默默付出,坚守这份爱,这并非三分钟热度,一时一事,而是多年如一日。他们善良,将全部心血投向社会,承载着满满的正能量与爱意。
他们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们却都是带着笑容来到这个舞台;他们为国家社会带来许许多多的正能量。他们所含的爱与一腔正义,令我心里暖烘烘的。观后,反观自己与身边的人,有时会因为利益而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和这个舞台上的人们相比,忽然感到一阵极度的肮脏感,夹杂着不屑。
最令我感动的是哪位患有绝症的母亲——姚厚芝。她用她的信念,扛起她那孱弱的身子,忍着剧痛,花了3年零5个月,终于绣出巨幅《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多少个日夜的劳作,双手灵活的穿梭于针线与布之间,或许辛苦,却并不流露。
她用她的母爱与慧手,以勤劳为基,为她的孩子,缝补了梦想。
不知不觉,眼眶带上些许湿意,眼泪顺着脸颊滑下。多希望上天能多给予她一点时间,把她美好的愿望,一同织进这美好的梦想画卷……
颁奖典礼不知不觉已然结束,我却依旧沉浸在典礼所带给我的感动之中;在这个简单却富有内涵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那么多感人的事迹和令人敬佩的人。引人深思,却又被深深感动着。这种感动并非因为悲伤或是脆弱,而是内心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名为感性的东西。他们讲内心的爱流露出,将真情洒向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