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原则
——第六届中学生本教研论坛发言稿
摘要:生本课堂营造了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生本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探究,但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关注学生的情知差异、教师是否进行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整合、教师课后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反思求是”等四个方面的“生成”上有所欠缺。因此,要使“生本课堂”更具实效,需要五个原则为之保驾护航:知情共振原则、与时俱进用则、系统整合原则、差异适应原则、反思求是原则。
关键词:生本课堂 知情共振 系统整合 反思求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00-00
生本教育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笔者认为:对学生的“全体”(而不是部分活跃的学生)的尊重,应该成为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所以,生本课堂需要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协作的人文课堂环境,而教师不应沦为旁观或欣赏者,而应该成为积极参与者,应具有适时“干预性”特征。
教师能否真正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高效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教师最终能否使学生真正生成“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活用“五个原则”,为生本课堂保驾护航:知情共振原则;与时俱进用则;系统整合原则;差异适应原则;反思求是原则。
1、知情共振原则
什么是知情共振?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与情意的产生和发展自始至终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情感也会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作为有生命力、有能动性的学生,在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观念的理解、价值的认同、情感的激发。
“知情共振”原则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来。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创设、情趣诱发为动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关注生命体验、全面提升学生地理素养为目的教学实践活动。该原则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习得,更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是“情动、感知、感悟、表达”的有机统一的过程。而“情动、感知、感悟、表达”任何一个子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鲜活的教师的“影子”。
“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是三维之“髓”。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所以“知情共振”原则是实现“生本教学”的必由之路。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现在的学生有不少对日本比较了解,坦白地说他们对课本上所讲述的东西大多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激情。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导、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眼神,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
2、与时俱进原则
地理学是一门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科学,日新月异的国内经济建设、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格局,在课堂知识内容上都应得到及时反映。随着各种大众传媒迅速发展,使得学生能通过各种书刊、杂志、电视、电脑等媒体及自身的生活实践,不断地接受地理知识的刺激,学生的地理感性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地理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通过教师创造性的编排、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应将课堂全部教给学生)。如在讲授冬季风时,可以联系到最近发生的日本海啸引发的核辐射污染漂移的方向讲解;讲到《农业地域类型》时可以将今日发生的“北方蔬菜几分钱一斤无人问津”和“中国物流之痛”等报道引述;讲到世界石油价格飙升,引起国内油价飞涨时,可联系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动乱等引入;在讲述荒漠化时,我引用“音画时尚”式教学,通过引用刀朗等西部歌星的最新主打曲MV感染课堂,将全新的教学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新鲜的音像感觉。
3、系统整合原则
生本课堂并非是让教师沦为“配角”,他们应该是“导演”和“影评”。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在课堂上呈现的最好是比较“粗放”的前期产品,是“粗加工”,而“集约化”的“深加工”,应该是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通过思维的碰撞生成!对于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如不能对知识体系进行科学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思维体系的“导航盲区”,有限时间内的课堂效果的“生成”就会大打折扣。教师首先要善于把地理知识系统组成一个体系,构成有机的共体,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贯通起来,促进自身发展。其次,要善于将现阶段学习的知识和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组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发展。再次,从学生现阶段学习课文内容的考虑,需要高瞻远瞩,给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促进其知识系统成型发展。过去在讲述中亚时,由于本课内容所牵扯的知识点很繁杂,千头万绪,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累,教师教的苦,总觉得有些乱。经过教研组老师们的“集体反思”,再上此课时,我们为中亚的知识点设计了一根专门用以穿起“知识珍珠”的链子,上课时“纲举目张”,一气呵成,井然有续,一节课下来真的体会到了有些“痛快淋漓”的感觉。下为再次讲述中亚时所用的知识整合流程图:
4、差异适应原则
前不久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灾难,全世界为之动容。中国人对日本地震的感受是复杂的,差异性很大。原因当然是日本是侵略过中国,并给中国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本是正常现象。如今天的中学生,对日本的了解多来自电子、汽车、动漫剧,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拥有旅游的见闻,因而对日本的好恶有所不同,甚而有宣称“崇拜得五体投地”者。对此,教师是当头棒喝还是在尊重认识差异的基础上相机诱导,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区别,更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艺术的分水岭。“一言堂”式的教学看似整齐划一,容易驾驭,却容易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导致师生创造力的丧失;而尊重差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却促使教师另辟蹊径,因地制宜,实是对自己的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每个学生应该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而不是“生吞活剥”。没有个性化,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
在教授“日本”一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差异,分组讨论,实话实说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从中点拨解疑,深度防谈,从而使学生对日本的认识通过实践反思、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日本的地理知识中的人文知识隐性显性化,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基本理念。下为“日本”一课的一个片段:
课桌上插着学生自制的日本国旗(有的插着中国的五星红旗)。
投影屏幕上打出一面大幅日本国旗。
电视机里播放着日本名曲风情画面。同学事先将准备好的日本国旗、国花、国鸟、工业产品的招贴画等悬挂在教室的四周墙壁上,将有日本之旅的同学“聘”为专家。
教室里,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打死我也不做法西斯国旗”、“日本鬼子……”、“不要膏药旗、“我把日本国旗少做了一块,是因为日本人缺德”、“日本人勤奋,团结”、“日本汽车质量好”、“日本的音乐好听”……。动员一切“差异元素”来组织好这课学习,引人入胜,激情活力四射,这样的课堂很“给力”。
5、反思求是原则
帕思卡说:“人是大自然里最弱的一根芦苇,但是它是根会思考的芦苇”。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吾每日三省吾身”。每位教师要学会在言谈和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撰写与生本课堂有关的教育叙事、案例和课例分析中反思生本课堂,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反思应该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反思要落到实处,需要积淀一些真正的“成果”:
5.1 思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5.2 思不足之处
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他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
5.3 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之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5.4 思学生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5.5 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所得,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作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魏宁.一项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9期.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