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汲生本之泉 品历史之趣

——第六届中学生本教研论坛发言稿

文字:李露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11-06-24点击数:1321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散发着厚重而独特的美感。品味历史之趣,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积淀。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中学阶段是他们一生中系统学习历史的唯一机会,如果在中学阶段,学生没有较好的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和框架,无论他怎么努力,他的思维有多活跃,他的历史素养只会是空中楼阁,他将很难感受到历史通达之美。因此,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把落实知识点放在了构建有效生本课堂的首位。
    这次公开课的课题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围绕明朝对外交往情况展开。由于认知的局限,单靠自学和前置作业,学生很难理清本课的线索。所以课堂伊始,我就明确点出本课的两条线索,一是明朝前期的友好交往,而是明朝中后期的对外冲突,并在幻灯片上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脑海里对本课内容形成一个基本认识。
    《中外交往与冲突》这一课中涵盖了许多基本史实,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对于这些知识点,需要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和强调来落实。比如“西洋”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重要地理概念,而学生依据先前所学的知识,很容易将其与现在的“大西洋”混淆。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我做了如下设计:第一,欲擒故纵。幻灯片上展示“西洋是指现在的哪些地方?”,并且提出问题:“西洋是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西洋?”;第二,顺水推舟。在学生众说纷纭之时,我展示地图,并用红色椭圆标出西洋的位置,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明朝时的西洋指的是文莱以西印度洋沿岸地区。通过设问,既避免了教师讲解概念的枯燥无味,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在地图等材料的帮助下,学生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也是本课的重点,这一内容线索明晰,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所以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环节,请学生做导游,带领大家重走郑和下西洋。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忽略知识点,我在前置作业中提示学生主要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内容。通过把作业细化,学生在自学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
    历史这门学科,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事,恐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所幸的是,历史同时也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只要你能够拿出证据,自圆其说,你的观点就能够被认可。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正是历史学生生不息的源头。所以我的教学设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之上,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先学,爱学,会学。
    在讲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一内容之时,有的学生依据课外知识,能够说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有的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对外友好往来。那么,到底哪一个才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呢?面对学生们的不同意见,我让几个学生拿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最终,学生们得出结论:宣扬国威,加强对外友好往来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也是目的之一。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条件”这一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医学等生活常识。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梦回明朝”的活动:假设你是郑和的随行人员,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的兴致很高,答案五花八门,败血症,鲨鱼,海盗等等,不一而足。我继续把问题抛给学生:你该怎么克服这些困难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最后师生合作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也就水到渠成。
    高效的历史生本课堂主张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展示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走进历史“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在幻灯片上展示一组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然后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负责观察一幅邮票,并提示学生在观察邮票过程中,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邮票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从他们的行动中,反映出他们对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态度?最后,请每组派两位代表作为中心发言人展示各组讨论后的成果。由于邮票上的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非常积极,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们结合自己的地理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这一环节也是本堂课的高潮和亮点。
    这次公开课,从确定课题到正式上课,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收获很多,期间也磨了几次课,但在正式上课之时还是暴露出一些不足。比如在“我是小导游“和小组展示环节之后,我对教师总结环节重视不够,一带而过。另外,讲到”戚继光抗倭“这一内容之时,学生依据两则材料笼统地谈到了危害的严重性,由于时间所限,我并没有点明到底严重在哪里,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思维上的盲点。
    总体而言,依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这节课的效果不错。吕思勉先生称历史为“生命的节奏”。 有效的生本课堂犹如一股清泉,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将他们内心深处蕴藏的节奏感激发出来,让他们学会品味历史之趣。如何让这股清泉涓涓不息,将是我下阶段教学的重点。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