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谋高效课堂
——第六届中学生本教研论坛发言稿
【内容摘要】“三主教学、互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启导激异”、“展示目标、自学质疑”、“探讨求索、精讲点拨”、“迁移练习、巩固提高”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三主教学 互动发展
“三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主体教学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学习发展为特征,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师生互动发展为目标,由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有机组成,同步推进的教学实践活动结构。所谓互动发展是指教师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共鸣,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不是简单地“教师问,学生答”的机械样式,而是通过师生双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者创设情境,学生充分参与,对教学内容通过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良性互动方式的探讨,使每一名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目的。
“三主教学、互动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不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人价值,把学生只当做“容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哪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呢?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唯唯诺诺、墨守成规、不愿进取、平庸度日的心态,有的甚至还现出冷漠厌倦的情绪。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单一传授知识为知识、能力、觉悟共同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主教学、互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育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素质教育正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积极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教育教学过程在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下发展,使学习真正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全面的素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九必须实现人才的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主教学、互动发展”课堂教学由“启导”、“自学”、“探讨”、“运用”四个基本环节构成。
一、创设情境、启导激疑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的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入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自己的人格特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政治课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通过营造、模拟特定情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素材。教师可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营造创新契机,把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表演式等开放性的教法引入课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的目的。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出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要达到两个引发:一是引发内容,新旧联系自然导入;二是引发思维或引发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我在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是这样设计的:弹琵琶的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当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头所遇到的琵琶女,更有一手绝技。“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轻拢慢捻抹复挑,出位霓裳后六幺。大弦嘈槽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槽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美妙动人的旋律,就是由琵琶女的手拨弄出来的。设问:如果把这双手砍下来,她还能弹出这样优美的曲调吗?现在,我们又看战国时期的荆轲又是怎么做的: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荆轲为什么会干这样的蠢事,从哲学上看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通过这样创设情景,学生处于急于知道答案的迫切心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的方法,从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入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有综合运用讲解、评析、挂图、录像、调查、讨论、辩论、文艺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才能使教师所教的知识和课堂教学变得有情、有理、有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示目标、自学质疑
魏书生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而不在于把知识背一遍。”的确,学生只有成为主人,拥有尊严、感觉自信,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魏先生认为,自学能力分为两层,低层次是指自己摄取知识的能力;高层次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独立选择科学的方法尽快获取适合于自己知识的能力。依照循序渐进法则,他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四个过程:即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最后培养习惯。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稍作提示交代,或出示自学提纲、思考题,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一边自读,一边思考,一边练习,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辅导,注意教给自学方法。要强化自学的主动性和稳定持续性。
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强调“学”是“思”的基础,“思”使“学” 深化和扩大,而思源于疑,有疑才能进一步地思考。在自学阶段如何置疑?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在学生容易产生疑问的关键处设问置疑,并精心设计好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提纲;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自学中要动眼、动手、动口、动脑。所谓动眼就是看书;动手就是在书上作眉批;动口就是与同学切磋问题。动眼、动手、动口都离不开动脑,只有动脑,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提出疑点,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知识。获得的知识越多,学生愈深入学习,疑难问题就愈多,进步就愈快。经过发复地从有疑到无疑、再从无疑到有疑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智力,形成能力。
如:我在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中整体和部分的功能的三种情形时是这样设疑的:
第一种情形: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问:(1)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2)根据(1)问的回答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第二种情形:在拿破仑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2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
问:(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
(2)组织严密、相互配合作战的1000名法国兵,总能战胜1500个马木留克兵,这说明了什么?
第三种情形: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又如:对“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这样设疑:昔有医人,自媒能治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直地上,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直焉,驼者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请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问:这位医生犯了什么错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通过一连串的“组合拳”,把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化,同学们积极踊跃,非常投入,他们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唤醒了主体意识,而且加强了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三、探讨求索、精讲点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了要在规定四十分钟内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注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就应该经常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学以致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此使师生间的交往由教室扩大到课堂外的任何求知领域。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去进行教学,从整体上去把握学生,使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大优化。
在自学质疑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引发学生研讨,或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训练。教师酌情或精讲,或点拨,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探讨比自学更进一层:自学侧重整体知识一般内容,探讨侧重深入理解重点内容;自学侧重知其然,探讨侧重知其所以然;自学侧重基础性练习,探讨侧重探索性练习;自学显示主体参与的优势,探讨更能显示主动发展的优势。它是师生双边活动,互动发展的中心环节。
精讲点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层次分解法。就是抓住一些难点、难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解化简、层层剖析,然后加以概括。
例如,讲法律概念,先分析第一层次,即“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再分析这种行为规则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差别是什么?最后导入第二层次,揭示概念的种差。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得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差别在于:它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2)划句成分法。就是引导学生用语法知识来分析理解概念。
例如,讲“我国的国家制度”,先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个概念的主语“中华人民共和国”,谓语“是”,宾语“社会主义国家”,定语“个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再抓住三个定语引导学生逐个思考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必须由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为什么要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样,学生对“我国的国家制度”便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
(3)问题分析法。就是对教学重点设计一些有分量的问题,或者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如讲“物质”这一概念,可提出如下一些问题: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什么共同的本质与特征?什么是物质?为什么要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哲学上讲的物质与物理、化学上讲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是物质吗?电、生物学、政党、微积分、规律、法律中哪些属于物质范畴?
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回答问题,突出和强调了所学内容,开阔了学生思路,对讲清讲学重点起了很好的作用。
(4)举例说明法。讲解概念和原理,必须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这就需要采用举例说明法。如讲在讲授“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时,精心选用了历史上的一个事例:“在一次庆祝中国抗战胜利的宴会上,国共双方的记者都谈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双方还为此设下一个谜底,谜底是猜一个中国古代的人物。国民党记者的谜底是屈原,共产党记者的谜底是苏武”。就这一点我没有谈自己的看法,而是布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国民党记者猜屈原的实质是什么?②共产党记者猜苏武的实质是什么?③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红军在中国抗战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④如何评价中国人民的八年浴血抗战?⑤你认为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怎样表达才准确?⑥请同学们重猜谜语。允许个人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同学们都很熟悉这段历史,这样同学们就可以在思维的空间中自由驰骋,任意翱翔,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平等对话,共同探讨。“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双方在相互开放的环境中交流与探讨,共同成长。
有人认为,政治课的威力来自理论本身,只要依靠理性认识的优势,发挥逻辑推导的力量,就能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觉悟的目的。否则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上做文章,则会冲淡政治课的理性气质,降低认识水平。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学告诉我们,认识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认识产生和发展了情感,情感也能充实和丰富认识,并激发认识活动。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而“爱之切”反过来也可以推动“知更深”。所以,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多一份赞赏,多一份爱心,把尊重、理解、关心和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四、迁移练习、巩固提高
课堂练习是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心设计,正确指导课堂练习,不但可以促使积极迁移活动的发生,而且可以巩固迁移成果,扩大迁移量。要达此目的,教师应精选练习题,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和次数,精心设计练习层次。
教师总结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注重指导学生比较分析,举一反三,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练习应根据每节课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形式看,可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从题型看,有巩固基础知识的名词解释、填空、问答、理解说明题,有培养能力的不定项选择、辨析、论述题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究竟采取哪种形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并转化为能力。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加强对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的阅读理解和讨论,以便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查缺补漏;二是所出的练习题具有典型性,以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做到举一反三。
如:我在讲完“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时,设置了一个题目: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是某公司招聘人才时出的一道考题,在数千人的应聘者中只有四人留下答题。
第一位推销员空手而归,说和尚们嘲笑他傻:我们没有头发,哪用得着梳子?
第二位推销员向和尚宣传梳子有保健功能,即使没有头发,也能止痒活血。他卖了十来把梳子。
第三位推销员对庙里的住持说:瞧,女香客们拜佛磕头时,把头发都磕乱了……他建议:庙里何不备些梳子,让香客们磕完头可以整理发容,使她们感受到寺庙的关爱,以后就会常常来烧香。于是他推销了上百把梳子。
第四位推销员对住持说:庙里经常接受捐赠,得给施主一些纪念品,梳子很便宜,若刻上“积善梳”,再冠以庙名和住持的亲笔签名,就变成珍贵礼品了。住持听后连称“善哉”,于是决定将上千把梳子全部买下,还签了长期订单。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三主教学、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顾泠沅:《行动教育—教育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东北大学出版社
宋杉岐:“发展性的教与学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石家庄专科师范学校学报》
吴永清:关于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模式实效性的定量研究 《广州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