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尝试生本
——第六届中学生本教研论坛发言稿
【内容摘要】
生本的语文课堂建设,离不开对细节的关注,细节的关注从还没有见到自己的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我们从“组建前的准备”、“组建期的细节”、“发展期的困惑”、“成熟期的追求”这几个方面来简要谈班级语文课堂小组建立的问题。
【关键词】
小组建立 成长舞台 关注细节 尝试生本
引言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在语文课堂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才能逐渐体会到乐趣,从而走近再走进。
小组建立前的准备
新接手一个班级,语文老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期间需要掌握大量的学生信息,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1、记下每个孩子的姓名与一切可查阅的语文相关信息。学生对于一下子记住自己名字的老师倍有亲切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已成功大半,对和谐课堂的建设起到奠基作用。以高二(5)班为例,女生10人,男生20人,共30人。在接手之初,从班主任那里查看学生的学籍档案,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并逐一进行谈话,深入了解其性格差异。并有针对性的在每周一次的练笔之中,与每位同学进行文字交流。
2、向原高一语文老师了解学生的一个学年表现。说起学生情况,带过的老师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我们不能放掉这一有利的资源,了解新接手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我们新语文老师更好地展开工作。以高二(3)班为例,在充分调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诞生了语文课代表一人,阅读爱好者三人,曾经的读书之星一人,对《三国演义》做过深入研究者一人,对文学史颇感兴趣者一人。
3、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通过班主任的家校联系单,定时发送语文科学习的相关信息,并请家长对语文学习提出建设性意见,结合家长的反馈,制定相关措施。每个学生都有语文学习的特点,通过电话及面谈等各种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阅读习惯及对语文的课外延伸情况。
小组建立期的细节
语文小组建立期这一阶段是集体的雏形时期,小组的基本特征开始出现,小组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变成组内学生的自觉行动,需要语文老师从小处引导,形成良好的小组风貌。
1、制定正确的小组奋斗目标。
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而作为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的课堂小组讨论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它有着师生对话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它符合以学生为主现代教育理念。去年接手高二(3)班的时候,开学第一课我就和他们讨论出学好语文的标准:如爱写作、爱阅读、有独特的个人观点等。进而提出几点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腹有诗书气自华”,抄在自己的书上,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然后一起确立本学年的小组目标“实现组员系统阅读和练笔相结合的初步习惯”。目标有了,还需要有落实与监督的人,小组长的培养不容忽视。
2、培养能干的小组长。
班干部是桥梁,有利于老师了解情况,更好地展开工作;班干部是榜样,能带动后进生向前发展;小组长是助手,协助老师搞好本组工作。班干的产生采取民主选举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给他们时间、机会、权利与自由。对小组长的工作要经常给予指导,鼓励对的纠正错的,同时要树立班干部的威信。每个组长要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要求他们能够率先垂范,制定详细的本组计划。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征,给每个小组成员量身打造出一套提高的方法。以高二(5)班为例,课代表王家豪同学从上任之日起,迅速组建了以他为中心的小组长队伍,把全班30名同学按照成绩的基本特点大致划分为6个小组,并由其任命6位组长。他们的任务大致有:定时和不定时检查本组同学的课堂笔记,每个晚读时间进行强化背诵抽查或者课外阅读检查,负责收缴本组同学的每一次作业,间隔时段批阅本组摘抄本,负责本组一句话消息的整理与收集,帮助本组成员在每一语文考试后分析并制定对策等等。
3、建立小团队,管理要精细化。
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情况,初步把学生分为五人小组团队,优秀生一名,中间生三名,后进生一名,分称一二三四五号。一号语文组长负责全组事务,二号负责记录本组一天之内语文课堂成员表现情况,三号负责记录本组一天之内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晚读和课外交流,四号负责记录本组两天之内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自己组的组名,口号,进一步加强集体荣誉感。语文课代作为协调人员,总体负责各个小组的评比,每周一次小总结,每月一次大总结,并结合一定的奖惩机制。
4、习惯养成,要持之以恒。
小组的组建初期,各项习惯都在形成中,语文老师首先要做到勤,多参与,多跟踪,帮助孩子们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现有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优化组规。争取在每一次晚读或者语文课间都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让每一位组员都有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劲头。而且都积极想着为本组的语文学习全方面提升做贡献。不断引导学生从自身提升为出发点,养成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极探索更多的语文学习兴趣。以此推广给本组的其他成员,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语文的乐趣。长此以往,大家的话题也不会局限在游戏和体育或者娱乐八卦之中了,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5、展现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爱是教育的主旋律,无需赘述,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自己是否会幽默、是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班级是否真诚热情……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关注小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语文老师要率先垂范,多展示自己的语文素养,多在课内外有意识的拉近和学生的各种距离,多推荐学生看自己读过的书,并合理指导学生去有计划的阅读,这样可以从内心引发许多共鸣。多和学生谈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多用文字的形式和学生做进一步的交流。以此带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以高二(3)班为例,我多次讲自己写在博客当中的文字打印出来,与学生在课下做进一步的交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写作除了可以涤荡心灵,还可以帮助自己减轻压力,舒缓情绪,并收获许多意外。假以时日,这些也可以成为历久弥新的回忆。学生在我的带动之下,由被动的每周一次的周记发展成为主动的每天一次的日记,许多孩子也积极创建自己的博客,并吸引了同班同学的关注,并从中得到许多成就感。
6、形成教育合力,班级科任教师通力合作,且与家长多沟通达成共识。
要把家长、学校拧成一股绳,发挥合力的最大作用。语文老师要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发挥我们语文教育的情感功能,积极推动各方面形成合力,让大家达成共识,语文教育一定是对每个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强调语文的重要意义,并且主张家长也力图把家庭布满书香氛围,增添和孩子交流的文化内蕴。各位科任老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妨也在教学中增添一点儿文味儿。总而言之,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到,语文无处不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小组发展期及困惑
这一阶段是小组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也是最可能出现阻碍的时期。这个阶段很关键,它会直接导致前功尽弃,向前一步就能成功。本学年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书香班级,共享书香人生”,为此,我们的班级建设也围绕此项目标来。
1、发挥图书角的功能。每名同学都为全班同学准备了几本好看的读物,让孩子们课余时间增长知识、丰富内心,为打造书香班级奠定基础。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推荐多部适合他们的书籍,篇幅不长为宜,让他们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并净化心灵,祛除浮躁,修身养性。并让小组长做好阅读记录,小组内部交流读书心得,并形成文字,或表现在每日一句话,或体现在每日摘抄之中。
2、教室布置的文化传播。教室的黑板报以“书香”为系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墙报则分为几个板块“书海任我游”是展示读书推荐卡、读后感的地方,“展示天地”是展示收获,分享美文的地方。让阅读之风吹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布置的权利充分交给课代表,并让他督促每个小组长,每周更新一次。让每个小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大胆的放手去做。
3、经典诵读与大语文观相结合。鉴于孩子们的十六七岁的年龄特点,特选用《论语》作为诵读文本,一面背诵,一面习得应该掌握的做人道理。并要求小组之间进行比较,每天互相抽背结合翻译。既训练了记忆又兼顾了经典文言翻译,让大家在互相比较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
4、对待问题,多角度处理。小问题,宽容等待;大问题,民主裁决;热问题,降温处理;没问题,常抓不懈。小组成员以合作为主,在面对同一个问题出现分歧的时候,尽量采用民主的手段,可以让小组长权衡,课代表裁定。这种方法要推广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待学术问题,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待语文问题当中的学术分歧,可以借助图书馆或者网络的力量。学会独立思考,收获动手的乐趣。例如,我曾在高二(5)班布置过《红楼梦》中钗黛比较,秦可卿之死等红学问题,大家各抒己见,不断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还充分彰显了生本学习的优越性。从此,大家遇到此类问题时不再棘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5、关于课堂小组讨论的有效化。随着生本理念的不断深入,小组形式逐渐完善,继而也诞生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有效性。这种合作探究的模式虽十分先进,但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课堂上操作的时候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时间难以控制。自从我尝试了课堂小组讨论,课堂的四十分钟时间就显得极为短促,课堂的容量明显小了,有时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互动、交流,一堂课只能解决一两个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计划不能及时完成,觉得效率有些低下。以高二(5)班为例,以往的课堂,一节课可能教授一篇完整的文言文,而且轻松拿下。自从以小组讨论代替传统教法之后,一节课的时间只能处理两个段落。教学任务犹显繁重。一篇《苏武传》用一周的时间都不为过。
(2)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本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学生对讨论普遍比较积极。因为以往寂静无声的教室,让学生感到拘束、不自在,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教法,使课堂成了老师的“教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学生容易昏昏欲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抹杀。而开展课堂小组讨论,首先课堂成了学生的“讲堂”,学习的主动权得到回归,紧张的气氛随之得到舒缓,学生可以可以你一言,我一句,安静的教室也变得像炸开了锅那样热闹,这种情况,哪怕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活络起来,来个浑水摸鱼,趁机讲几句话。一般情况下,老师的监控力度就显得不够了,这个时候教师关注的更多的可能是平时表现好的那些小组,因为他们可能是可能诞生有价值信息的部分,而对于平时表现欠缺的小组只能以维持纪律作为目标了,一堂课下来,差异诞生了。以高二(3)班为例,课堂上的气氛比以往活跃了许多,有同学的确是在尽情享受课堂讨论的妙趣,但也有文不对题,信马由缰者。长此以往,善于发言的同学口头表达继续提升,浑水摸鱼者依旧吞吞吐吐。
(3)全员参与难以落实。在学生的习惯认识中,讨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讨论中只要找一个“高手”,就可以顺利地得到结果。所以看似热闹讨论场面,其实就是那些成绩好的、乐于交流、爱动脑筋的学生,交流问题时发言的也是这几位学生,小组讨论几乎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其余的,绝大多数人只能充当听着,或者充当看客,大多数人不爱动脑筋,不思考,等着别人的答案。而且,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由的形成了某几个学生的专利了,每次就是这几个同学特别的积极。我想,他们的确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但是,这种感觉还不具备普遍性,如何推广是我们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交流起不滔滔不绝;不自觉的学生要么哑口无言,要么说废话加小动作,游离于正常的教学交往活动之外。再说我们现在的班级人数较多,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的话,老师就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而日益明显的两极分化实在令人担忧。
成熟期的追求
经过近一年的打磨,我们正朝着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靠近,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气氛,学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当然,以上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面对以上碰到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方面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上的缺陷,在具体的课堂上不断的寻找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我也不断地从其他课堂中寻找答案,不断借鉴先进的生本课堂。经过学习并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我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引领之下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第一,采取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对此,我们老师要对讨论的内容加以筛选,而非现在课堂之上的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讨论一下,讲来讲去都是那些套话和废话。
第二,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做好合作或讨论的准备。这就一定要提前布置任务,有个前置性的预习,这样才会有大量信息的汇总。而非凭着学生仅存的那点常识去空头议论。
第三,小组讨论应该避免各自的独白,进行真正的对话。一定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别人进行交换,既要倾听别人,又要合理接收,还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第四,小组讨论要避免成为少数“精英”的对话,要防止讨论时间控制不当。老师还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而非“钦点”。尤其是公开课的时候,老师更加要忌讳这点。
第五,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确,要在努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小组长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解作用,分工只能依靠组长的权威。而且要明确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
在讨论时间的控制上,教师一方面要预先设计好讨论的时间,同时也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有时,讨论已经到了规定的时间,但是学生仍然处在一种积极的状态,讨论的问题还没有充分地深入和展开,这时可让学生继续讨论,以达到最佳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已经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即使没到规定时间,教师也应该及时结束讨论。在高二(3)(5)班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在此基础上,慢慢改变以上不足,并且找到了合适的操作模式,能够真正做到以上几点,还需要一段时间。假以时日,小组讨论中的弊端是可以慢慢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坚持,执着。
倘能如此,这种语文课堂小组建立的模式,在除旧布新的基础上,就只有百利而无一害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建立生本的小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日的课堂管理中,用心点亮每位学生的心灯,追求亲情管理,关注细节,创造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