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导向与学生定向在数学课中的探索
【困惑的产生】
在我和众多同事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在教学某些陈述性知识(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等)时,经过了引起学生注意和告知教学目标阶段后,我们就开始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有组织的新知识、阐明新旧知识的关系、对复习与记忆的方法提供指导……这么一轮之后,就钻进了“老师灌、学生装”的怪圈中。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只有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支配者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才能帮助学生学好数学。“自育”模式引入我校后,我们豁然开朗:教师只有转换成“导定向”的角色,才能培养出“自定向”的学生来。
但在具体的课堂中如何操作?于是“课前小研究”应运而生。
【案例的剖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四边形”P42、4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巩固周长的一般含义。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
二、小组交流
1、提出交流要求:轻声说、轮流说、及时改。
2、学生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时间5分钟左右)
三、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小组汇报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小组汇报生活中的例子。
4、单独汇报各自的发现。
5、拓展提升。(机动)
四、总结收获
师: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
为了实现教师导定向,学生自定向这一目标,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课前小研究”,让小组展开讨论,进而在全班交流。
量一量
|
( )厘米
![]() ( )
厘米
|
![]() ( )厘米
|
描一描
|
我用彩笔描出长方形的周长。
|
我用彩笔描出正方形的周长。
|
算一算
|
我是这样计算周长的:
|
我是这样计算周长的:
|
用一用
|
一个长方形的篮球场,长是28米,宽是15米,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
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的长是多少分米?
|
说一说
|
我的发现:
|
我的发现:
|
学生探索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关键是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此,我设计了“量一量”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量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边长相等这两特点,为概括周长的计算方法做准备;而“描一描”的活动则再次巩固了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学生在“课前小研究”的引领下,自己把握了学习的方向。为后面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打下了基础。
【思考的试水】
有了成功的经验后,我思考得更远了。除了“课前小研究”这一载体,教师是否还有其他导定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数学探索中能自我定向呢?
1、导趣: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习。
如在讲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爱的“游乐园”情境,出示师生分水果的场景,由不够整个分的月饼带来的思考,引出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导法:有效指导,提供材料。
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素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由于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当有限,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课前小研究”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如下小研究:
三角形总数
|
我会填
|
我会写除法横式
|
我还会写除法竖式
|
![]() ![]() ![]() ![]() ![]() ![]()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9÷4=( )……( )
|
|
![]() ![]() ![]() ![]() ![]() ![]() ![]()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10÷4=( )……( )
|
|
![]() ![]() ![]() ![]() ![]() ![]() ![]() ![]()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11÷4=( )……( )
|
|
![]() ![]() ![]() ![]() ![]() ![]() ![]() ![]() ![]()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12÷4=( )……( )
|
|
![]() ![]() ![]() ![]() ![]() ![]() ![]() ![]() ![]() ![]()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13÷4=( )……( )
|
|
4个4个圈,
一共圈了( )份
还多( )个
|
( )÷4=( )……( )
|
说明:最后一格请你画上任意个三角形
通过观察上面这组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
我发现: 。
3、导学:合作交流,信息共享。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的重要作用已经凸显。为了培养学生的“四自”能力,自育小组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根据“自育”实验班工作指南中对自育小组的培养要求,我们按要求分别设置了主持人、提问人、答问人、评价人这四种自育角色。
主持人扮演的是自激励的角色,提问人扮演的是自定向的角色,答问人扮演的是自运作的角色,评价人则扮演自调节的角色。
如在教学《时、分、秒》一课时,我们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怎样算经过时间”。在小组合作时,主持人负责带领组员根据“课前小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问人负责根据学习内容提出“学什么、怎么学”的相关问题,为学习导向;答问人则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梳理学习内容;评价人则根据三个角色的表现提出修改建议,激励组员。
4、导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的成功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里反应,并出示学生投入到下一次更有挑战性的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哪怕只获得一点微笑的成功,教师都要加以肯定,并允许适当夸大。
《可能性》是概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并请学生自己安排奖券的数量。这样一来,学生变成了活动的主人,更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新的课改实施以来,对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数学课堂更是如此。数学教师只有将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才能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