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生本方法论

文字:徐纯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10-05-11点击数:2235

    一位优秀老师在谈及自己推行“合作学习”方式的切身体会时讲到: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曾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视为课堂教学的非建设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是破坏力量而加以抑制。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观念,把学生视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腾出大量课堂时间,尝试让学生通过“课内研讨”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收到了明显良好的效果,并深刻体会到: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从把“合作学习”视为“课堂教学的非建设性消极因素甚至是破坏性力量加以抑制”到认为其是“教学系统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加以推崇,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改变与重建?改变的契机是什么?他是怎样成功组织合作学习的?是教育价值观发生根本变化带来的自然变化还是有效组织合作学习之后,印证、强化了以“生”为本、“学生才是学习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的价值取向?……这些思考似乎陷入了价值观先行还是方法论先行的悖论当中。其实在教育现实中,从普遍意义上讲,无庸置疑的是价值观决定方法论:首先得认同某种价值观才能形成相应的行动方案。但是在价值观彻底改变之前,在经历探索改变的过程中,有时候高度匹配的方法能更直接明确地印证新观念的价值甚至强化新理念的形成。所以,我认为在推行改革的时候,宣传价值观的同时要学会推行“与价值观相适应”的方法论。
    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中有专门方法论的论及,但在实际工作中生本思想下的方法论更加丰富,试分类以求交流。

    一、 有关先学后教的方法
    我认为,生本教育思想最大成功在于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做法。其实长期以来,教育者都认同一点: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非教师,只有当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候,学习才是主动的、高效的。可是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或者说怎样才能自然地、有效地将学习的主动权和平台天经地义地交付给学生呢?我认为所谓传统教学中单靠教师讲得精彩而“动人”是有较大局限性的。而“先学后教”,尤其是具化为“前置性学习”教学策略并通过“操作流程”的方式来实施后,就非常明确、自然地做到并保证了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和时空。
    当然,“前置性学习作业”从操作形式上就有确立学生“主人地位”的作用。其基本作用有二:一是让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在相关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情:哪些是学生学了就会的,不必教;哪些是学了仍不明白的,引入学习机制引导他们怎样学;哪些是学生多方学习后还是不会的,老师出面传授。从这个意义上讲,“前置性学习作业”必须有“易浅入、便深化”的作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学问,目前的经验之谈是把握“简单、低入、根本、开放”等原则。
    先学后教的第二种常用方法是“模仿”。在语言类学习中尤为适用。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英语学习中的单词积累等。最简单的做法是听录音,可以“先学”(即听录音)前做个前测,把不必通过学习就已掌握的字词句分离出来,给不会或不太会的字词做上记号;然后通过反复的听、模仿与检测,逐渐把“记号”撤消,留下无法摘掉的记号带到课堂。
    先学后教的第三种常用方法是“学科游戏”,或者叫做“学科活动”。原理来自“做中学”比如学习统筹思想时的烙饼的案例、学习加减法时的掷骰游戏等。
    总之,能达到先学后教效果的方法至少需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能起到全面接触学习内容的作用,二是方便学生因容易介入学习而更加自主,使学情的层次更加分明。

    二、 有关深入学习的方法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课前先学、课中边学边教、课后延伸拓展学。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每个环节的“学”本质是不同的,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由表及里、层次不断深入的。作为老师如何抓住课堂40分钟、让学生的学习“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呢?我认为,首先要对当堂学习内容的“底”在哪里、“顶”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就是需要通过恰当的策略方法将每个层次的“学”做实,尤其是实现“底”的突破并向“顶”升华的那个层次,更需要智慧与经验,而现实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课中学习只是对前置性作业的汇报和检查,学习只停留在浅层认知层面。这就涉及到如何将学习引向深入的问题了。
    我总结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比较有效地边学边教并将学习引向深入。
    最常用的是:汇报交流、了解学情,发现生成点。前置性作业是学生初步接触学习内容,并调动已有旧知建构新知的过程,这个学习环节,因学生的能力差异,效果一定会有差异,会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后还能产生想法,也会有无从下手的学生。此时汇报交流就能提供一种很好的互补互促的学习生态,让汇报交流易于形成的技巧之一是建立易于激发表达、交流的话语系统,比如:以“我认为……”、“我是这样想的……”、“我发现……”等开头的课堂用语常规。这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现学情。让学生初学的过程显性化,让老师了解,也让无法独立完成学习的学生了解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二是可以与其他学生发生碰撞,产生争论、交流,因此将学习从表层引入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汇报要根据节奏划分层次,首先进行小组内汇报交流。4人或6人小组依次汇报,既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使同学们的学习收获得到初步整合,在求同存异、表达与分享中,习得越来越明晰;然后再进行全班汇报,这个环节的必要性在于给同学们提供又一次地习得整合的平台,让学习进入强化共识、阐述分歧、激发争论、体验生成的阶段。
    将学习引向深入的第二种方法:质疑讨论。生本课堂老师要引导质疑、鼓励质疑,以批判的思维和习惯引发争论和探讨,将学习引向深入。真理越辩越明,学习进入知识修复内化、能力形成的阶段,这个层次的学习品质就明显提高。
    第三种有效方法是:评价。汇报之后引导评价、鼓励评价,以肯定、正面的思维深入学习,可以强化正确知识、正确做法,也可以激发学习与认知层次从“是怎样”到“为什么是这样”的本质推进。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注意的问题仍是训练一套有利强化自我表达、吸引听众的话语系统,营造以生为本、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求同存异的学习氛围。比如:“我认为……”、“我发现……”、“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评价”、“请问大家同意吗?”、“我来评一评”、“我不同意**的观点,因为……”、“我同意**同学的说法,但是我有补充……”、“对这个问题,我可以说得更清楚”等等。
    有利于深入学习的方法除了上面讲到的流程操作式方法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使用“带例子”、“角色表演”、“言语交际”等实操性方法,将学习引向深入。核心是:这些方法要具备“学以致用”功能,前提是:先有充分地“学”。即对基础性知识(包括概念性或工具性知识)有比较初步的了解。
    比如,二年级数学学了万以内的加减法之后,老师让学生以带例子的方法说明万以内数的加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一位学生带的例子是:我校有1800名男生,985名女生,学校准备了3000份礼物,请问够吗?
    比如,二年级朗文英语把“Ss  knows   how  to  ask   sth  from  someone   politely”、“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May   I  have   some……?”的知识点放在为Beeno做生日蛋糕的背景下学习。作为语言课程,本节课学生学习任务的“底”是:如何把请求表达准确,“顶”是如何把请求说漂亮。衡量标准就是角色表演的水平。老师可以提供部分食材,要求两人就所提供食材对话,看能否成功做成蛋糕。在这样的以行为做目的、以“交际”做手段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势必要接触发音、接触句型;势必要反复模仿正音、反复确认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要求,学习就在“表演”与“交际”中逐步深化,最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是学生自主推进的,其间遇到的问题与阻碍是真实的、个性的,没有了老师的“一刀切”指导,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综上所述,我们在把生本教育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论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三个原则方法会更具生产力。
    第一、 小立课程大做功夫。这是生本理论体系中倡导的课程观,它启示的课堂教学策
    略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精简,或者说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起点一定要低且根本,即一定要小立课程;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活动,即想办法大做功夫。实践中老师们对此有一些经验之谈:比如深挖池浅蓄水,比如“千万不要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一点上”、比如“想办法让学生好学,我们的课就好上了”等等,其实核心就是“教少学多”。拿一年级的学生为例,看看6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前置性研究:学习加法前就布置一道题:1+1=?你可以用几种方法得出答案?结果孩子们的方法五花八门:掰手指算、画糖、画花、画小棒、拔珠、横着摆竖着堆……极尽数形结合之能事,那些本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数理概念,孩子们在活动中经历着、体验着、内化着,为他们将来学习十以内、千以内、万以内的加法奠定了基础。
    又比如朗文4A教材中的一个语段:50年前的孩子们都玩些什么?教学目的就定位在“如何把玩弹珠的规则说清楚?”由此大做文章:模仿、研究、表演、评价、再表演,这样就可以带动相关生词学习、语法学习(这些正是“说准”的基础),也可以带动语音语调的学习(这是“说好”的基础)。而对于学生来说,“说说怎样玩弹珠”的要求比“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快速阅读并从中学会获取所需的关键的信息的能力”、“在阅读中复习一般过去式”、“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等要求更易接受,更方便进入学习状态,而学习过程却盛载了必要的教学目标。
    第二、 整体领悟。这是生本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课程观,启发我们在整体、系统的大
    背景下体会局部学习的意义,免得出现教学中的买珠还椟现象,这点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好心的老师们总是会把条分绺析、字斟句酌化为“阅读”的捷径与技巧,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阅读的“终端”,结果《地震中的父子情》在关键字词、修辞方法的讲解中化为瓦砾,《春》中的清新、向上也会被支解得零零碎碎、毫无生趣……
    第三、活动育人。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
    参予中求体验,在体验中得感悟,这种习得尤其适应青少年,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把那些要落实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成功转化为生动、可操作的活动项目。比如已属经典个案的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学习,比如英语小剧、语文辩论赛、故事拍卖会,比如字卡游戏、21点扑克牌等等。
    记得于丹谈到阅读的境界时说到了武侠小说中的习武练剑,她说投师学艺往往是先劈柴挑水苦练基本功,然后是记口决学套路,从依葫芦画瓢到将剑使得出神入化、人剑合一,这必定是个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至此再行修炼,还可以到以树枝为剑、以指亦可为剑的地步,此时虽无剑的锋芒却仍有剑之凌厉,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我想教育创新也是如此,至少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一是任何习得、建构过程都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二是要真正有所提升,终归是“修行”大于“招式”。我认同这样一句话:寓价值理念于方法之中,以方法论促价值观之落实,这才是推进工作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