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历史学科生本课堂的构建

文字:中学历史组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10-01-08点击数:2179
    开学以来,外校历史组的老师积极投入到生本实践中,利用备课组公开课的平台展示自己对生本教育的思考,形式多样。课后,大家及时就课例进行交流、研讨、反思。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生本课堂的构建达成了一些共识。
一、构建历史学科生本课堂的几个环节
1、前置性作业    
生本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要贯彻这个理念,前置性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
精心设计,有趣有效
教师要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内容要具体,防止大而空。要有可操作性。
要考虑适当的多样性、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既可以是对课文的预习,通过自学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有相应的自测练习,鼓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收集相关资料,并指导学生取舍资料、利用资料,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前置性作业要面向全体。最好把作业细化,做到人人都有任务,防止以小组为单位,分工不明确,变成小组长或某个学生的任务。要帮助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合作,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热情。
前置性作业的完成要在课前及时反馈。教师在课前要对学生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学生收集的资料心中有数,,如有可能,可及时跟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给学生指明方向。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和思维能力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量要适中。不要过多加重学生的负担。特别是高中,学习科目多,作业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布置前置性作业。可以以单元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教师要把作业细化,每个学生承担的任务不要太重。
2、课堂展示环节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展示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不断体验成功。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就前置性作业进行整合、讨论和交流,确定合适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成员不宜太多,4—6人为宜,这个环节,教师不能放任不理,要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学生活动如何将形式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教学设计要利于学生的展示,要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防止出现少数几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成为看客的情况,要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不要只看表面上的热闹,为了活动而活动。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就如艺术表演的总编导那样,既要把握课堂的整体感,又要把握具体的情节和细节。当然,学生们的学习又和演员们的机械演戏不一样,他们不会按规则表演,而是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的表达。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很具体的做法就是不断地把握时机,不断地提出促进学生活动的问题,学生在围绕着老师的问题指向积极地思考、参与、表达、表现,使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活动在过程中实现,自然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重视小结环节。教师要精讲,帮助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升华。防止课堂热闹,课外补课的现象,以免过度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
3、讨论
生本的理念认为: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只要是学习的需要,就可以进行讨论。可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在课堂,可以在课外。有效的课堂讨论,以合适的话题切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生本课堂的有效形式之一。课堂讨论要注意:
突出重难点。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它不仅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时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注意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备课时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时机,选取有价值的议题。把握好议题的难易度,从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讨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和太低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兴味索然或对答如流,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教师的指定目标。
精心设计讨论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可能要提出的问题或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以便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使课堂讨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达到让学生在讨论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真知的目的
    二 、生本课堂的检测与保障  
“生本”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它更是实在的教学活动,它必须而且一定要接受过硬的检测。任何哗众取宠的教学表演都无法逃遁实实在在的科学检测。教学是否体现“生本”,是否“有效”,是否实现“高质量”的目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检查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已经达成。这是一个变知识思维力为实践能力的飞跃过程。这一过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作业训练。无论是“前置性作业”还是“检测性作业”都必须科学和有效。这一手段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可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方法。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精心设计、认真辅导、科学讲评,便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保证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深刻性。我们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和“地毯式轰炸”盲目无效的重复劳动。要求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的题目不仅要典型,而且要有深度,要有明确的考查思维力的目标。
三、生本教学的体会与反思
1、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为学生学习的总导演,教师要有全局把握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了,对教材的把握要更广更深了,提出的问题要更有效,要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思维,升华学生的认识,指点学生的迷津,让学生确有收获,让教和学都更有效。表面上看,课堂时间大部分给了学生,教师退居二线了,实际上教师付出的努力更多,占用的时间更长,没有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没有教学的智慧,就难有有效的生本教育。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
2、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仅是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提高了。通过前置性作业,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从中培养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分工、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通过课堂展示、讨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煅炼。刚开始时,学生也许不会讲,讲不好,但假以时日,学生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自信。
3、困惑 
(1)时间难以保证。高中学生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作业,甚至不少学生当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独立完成,又如何有时间去完成前置性作业?学生两周才回一次家,查找资料的工作如何完成?
(2)如果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成绩,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如何有效地保证生本课堂的开展?
(3)会不会使学生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初次开始生本实践的高中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希望经过理论学习——模仿——展示——反思——实践等阶段,然后再反思,再实践,最后把生本的理念变成一种教学的习惯。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