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破”与“立”、“扬”与“弃”
——走向“生本”深处(三)
文字:叶和丽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8-11-17点击数:2316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相信学生”,生本教育之所以在短短的十年间以燎原之势从珠江三角洲向着全国乃至港澳地区熊熊蔓延,其主要原因是它的可操作性。它和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众多潮头一样,力求追寻这样一种教学理想: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用相对的“轻负荷”换来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在同一面理想的旗帜下,当别的改革思潮尚处在理念和现实无法对接的时候,“生本”却把理论者和实践者仅仅团结在一起,让“生本”的理念之花在现实的土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开学至现在,我经历了外校的“生本”实验从纷纷嚷嚷到沉寂无声的过程。刚开学的时候,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数学老师存在的困惑和质疑最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们外出听了越来越多的生本课之后,如今,他们沉默了。但我知道,这一定是“爆发”前的沉默,而决不是灭亡前的沉默。因为,通过听课,我发现他们在吵嚷中走向沉默,在沉默中走向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探索,在探索中“生本”的课堂已经渐具雏形。
对于我们高段,学校并没有让我们推行生本,但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习劲头和探求精神,从开学到现在,我们的很多老师也都在自觉地进行着“生本”课堂的尝试。我觉得我们高段的这种主动探求和超越自己的精神更值得赞扬。反观高段的语文课堂(仅从公开课情况来看),相比低段却没有那么得心应手。原因何在?我想主要是“破”与“立”的问题。低段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的习惯方面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低段老师所要做的是只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然后建立生本课堂的新规范就行了。而我们高段相对低段来说,却多了一道“破”的工序,除了要“破”我们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习惯和思维定式,更要“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定式。
一、不破不立
俗话说“不破不立”,那么我们究竟要破什么,又要立什么呢?
1、“破”教师掌控课堂的习惯,“立”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了做课堂的主宰,希望课堂的流程都照着自己的教学预设一路顺风地走来。所以,我们的课堂才会出现有“生本”的“形”而无“生本”的“魂”。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围绕课文重点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们确实认真研读了课文,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果真提出了比较有价值的一串问题,但我们的老师开始急了,接下来怎么开课呢?我那课件上的内容怎么打出来呢?或者学生提的问题我那电脑课件上根本没有哇,怎么办?舍弃!就是舍弃学生所提的问题,然后把学生牵引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上来,接下来,就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甚至你问“我”不答,就是有老师在课堂上所说的“你们决定选择沉默,沉默是金。”
针对此种情况,我觉得我们老师还是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教学设计框框。所以说,生本的课堂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们的预设轨道之后,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记住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忘掉教案,让课堂流程跟着学情来走。”我这次的公开课中途就走了这样的路子,当发现两个小组都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来汇报并展开交流时,我就变成了原来的那种“师引”的教学路子,使课堂的最后十分钟也出现了些许的亮点。只可惜我在这里恰恰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反方向的例子:不是从“师本”走向“生本”,而是从“生本”走向“师本”。
2、“破”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立”生生、师生对话的规范:我们的学生也早已习惯了“听”而不习惯“说”。比如在我这次的公开课上,其实在自学和四人小组交流的时候大家都学会了(后来被点起的几个同学比较精彩的发言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他们上到台上不知道怎么说。这里除了老师当时的及时点拨不到位,还与学生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这里我们一定要训练学生说的胆量,说的能力和说的习惯,此外还要训练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听别人发言),补充的习惯(补充别人的发言)和反驳的习惯(听到有不同的意见哪怕是老师的也要敢于反驳)。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把“如何说得好”等规范交给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起来,前提是把生本理念的“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切相信学生”真正落在课堂的实处。
二、有扬有弃:
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教育教学更是要遵循它的规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最近的各种语文杂志和相关报刊上,大家又在呼吁:呼吁语文教学要寻“根”。在寻根的队伍中有来自上层的教育教学专家,也有来自一线的语文教师。其中沉寂了十余年的“语言文字训练”又被重新高调唱起来,有的刊物甚至把斯霞、霍懋征、袁瑢、李吉林、左友权等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当年的词语教学、句子教学片断进行长篇刊载。语文教学经过反复的矫枉过正和过正矫枉,大家还是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语言表达,则是语文训练的中心之本。
下面在语文教学立身之本的理念观照下,结合“生本”理念,以高语组的公开课为例来谈谈语文教学的“扬”与“弃”:
1、扬“理解”之旗,弃肢解分析:理解是阅读教学的前提,这个理解包括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也包括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还有更为重要的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知道课文“说什么”,更要知道“怎么说”。
但理解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出现肢解课文,进行琐碎的分析,一定要从文章的总体进行观照,课文讲完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也就是上次说的给学生的还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非一堆零落细碎的枝叶。
2、扬“积累”之旗,弃机械训练: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十分注重积累,特别强调多读多背。反观现在的语文教育,学生语文能力不过关,或者说不过硬,与学生读书少,语言存量不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积累,除了要积课外的(比如我们语文课堂的日积月累已经越来越被老师们重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语言表现形式的积累。比如:四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这组“名作家笔下的小动物”就是对学生写作方法的很好积累典范。四年级的老师几乎用了三个星期才勉强学完这一单元,虽然在进度上慢了,但后来从学生写的作文看,学生对这一组课文的行文构段方式,对文本的表现手法,包括对作家那种诙谐幽默语言的模仿都掌握得比较到位。这可是他们终身受用的。记得窦桂梅曾经呼吁过:“老师们,一定要让学生积累,积累就是积德呀!”学生这样的积累,相对于那些以付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机械重复性的训练来说,这种交给方法又能保持学生兴趣的积累就是我们的积德。
3、扬“表达”之旗,弃浮泛之风:新课程改革以来,伴随着对传统机械训练的批判,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又刮过“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以及“去知识化”、“多媒体化”等等诸多“泛语文”之风,好像语文课越人文越好,越煽情越好,发散得越漫无边际越好,结果语文课上得像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就是没有语文味。其实,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还在于“运用”,而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立身之本。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和语言表达形式,更要立学生的发言规范、讨论交流规范,要细化学生合作交流的细则,以达到课堂上生生、师生交流互动,构建良好的话语交流系统和动态生成的学习生态环境。
虽然,任何一项实验都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借鉴其中一点优势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部分问题,这需要我们做到不一叶障目地拒绝,也不要不加思考地盲从,借几十年前鲁迅的观点:“拿来”为我所用,然后在批判中继承。
生本的路还很远,因为我们还处在从“师本”到“生本”的转型期;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因为我们要实现从“照搬”到“创造”的过程,期望大家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外校的教育教学之路,不管是“生本”还是“师本”,不管是“有效”还是“高效”,最终是要践行我们外校“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理念。
只要我们以虚心的姿态走在路上,收获就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