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特色栏目
 

07—08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文字:鲁亚利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8-10-17点击数:7721
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开学伊始,几位语文老师就在曾老师的带领下认真领悟了高段教学培养目标以及能力训练要点。对语文课的达成方向大家有了一个共识。这一年的教学我们力争快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适合高年级学习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潜能,培养他们大胆的想象能力,质疑问难的水平。同时就实验版人教教材而言,课程的整合力度更大,教学训练的线索更为清晰。学生在一个个单元模块的学习中,积累和训练也更为系统化。知识的疏理渐趋自动化个性化。
就上一学期的期末试题而言,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查。
试题立足课本,在第二、三、四大题中,有代表性地检测了易混淆的读音以及容易写错的汉字,要求学生能对形近字进行辨析组词,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掌握程度进行了摸底。从这一点来讲,不管小学哪个阶段的教学,不管进行怎样的延伸和拓展,一切训练的前提条件还是立足于根本,小学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这是面对课改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就这部分试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十个班的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书写工整准确率高,这部分很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丢分。
二、体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能力方面的要求。
语言首先是它的工具性,在使用过程中,在多次被诱发的最原始的记忆碰撞中,学生会稳定下一些词的搭配或句的表达,逐渐扩大自己的表达单位,这样的单位元素积累得多了,使用起来就显得游刃有余。
在第五、六、七、八、十大题中,就明显有这样的检测意图。词语的准确搭配、反义词的填空、四字词语的补充,以及在句式中的恰当运用,包括模仿句式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话,同时还有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题目之间呈现梯度,难度一点点放大,很有效地测试了学生平日的积累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当然小学阶段四年级语文教学还未涉及到语法结构,因此学生在判断病句成因,进行修改时也大多依靠个人平时对语言的感觉。
这一部分学生的失分就显现出了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既有日常积累量上的差别,更有长期以来个人阅读交流甚至于感司体察文字篇章中形成的语感差异。
三、重视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
现在试题中的背诵检测,问法更灵活,虽不再要求学生背诵诗意,但诗句的意境,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句法和修辞都要求学生能够有所领悟,当出现一种情况,设置一种意境的时候,能够马上联想到所学诗文名句,以此来提高文字的表现力。这样的题目在这些年的考试中一直都有,也体现了命题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当然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八十首古诗,背五十篇古文(目前对古文没有什么要求),如果学生真能在个人身上落实到位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具有中国文化人的气息。
四、阅读难度有所加大。
语文就是在阅读理解中增强能力的,所以阅读时对信息的捕捉,对语言的整合,包括对一些特殊标点符号的认识,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在第十一大题中,考到了词语搭配,关联词语的使用,各种句式的变换,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还挖掘学生内心的想法,让他们基于文本谈出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
五、题目关注时事,倡导阅读。
第十二大题中共出有两道作文题。一道针对四川抗震救灾,一道则是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自四川地震发生后,激发起中国人乃至外校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同学们从五月份全身心耳濡目染,在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各种活动中心灵受到了强烈地冲击,所以对第一个话题把握准确,事实清晰,写得情感饱满,很能打动人心。关于读书,因为营造书香校园向来是我们的目标,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学生汲取知识,也学会了分辨和识别书目的良莠,所以行文也能立足阅读经历,写得真实。
六、课外附加题体现了年级拓展的总体规划和要求。
每学期刚一开学,教研组都会对各年级必背古诗和必读书目进行确定,极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课外积累。附加题则是对这一安排相关落实的检测。当然,题目类型会有创新,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读过,而且要熟读、精读,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就上一学期四年级语文试卷附加题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还要更进一步地重视平时的跟踪和检查,力争将高段三年的阅读计划扎实有效地落实到位。
存在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上的差异,导致附加题部分得分落差较大,这一点也暴露了我们平日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无法将课外阅读进行系统有序的落实。针对这一点,本学期年级将增开必读书目的专题讲座,力争推动所有学生乐学善思,学会在书海中冲浪。更进一步地规范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习作还是良莠不齐,特别是有个别学生言之无物,表达不清,这些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学生自觉性也极差,几年下来,由态度所导致的学习障碍已使他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更谈不上学习的动力,怎样重新点燃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乐学?首先得立足课堂,在生本有效的课堂上,先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一点一点地使他们开始期待课堂并对自己有了一定的期望,从态度入手,从基础出发,走进语文学习的快乐,成为一个会学,想学的人。习作是语文能力综合呈现的方式,只有一个懂语文、爱语文的人,在文字中才能体味到其中真味。
今后路还很长,怎样不断尝试课改,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让语文的人性化光晕成为学生的迷恋,真正让他们成为“书香少年”,这还有待教学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地摸索。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8-10-17 11:05:03 发表评论  
    :idea: 分析昨天,着手现在,改变未来。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