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部校级优质课评课、说课文稿选登二
文字:蒋国冰 曾秋连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8-06-04点击数:3264
走进心灵牧场,奏响生命牧歌
——简析曾秋莲老师的《麦哨》课堂
蒋国冰
一节课下来,曾老师引领学生走进了心灵牧场,感受了田园风光,奏响了生命的牧歌。课堂轻松愉快、自然和谐,时时处处洋溢着画意诗情。在哨声中走进文本,在余音袅袅中结束课堂。整节课,麦哨的欢快和柔美始终伴随着课文的节奏,使得学生在欣赏和体验中轻松渡过,老师在课堂中巧妙牵移、点拨导引,并带着学生徜徉在乡村自然快乐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幅画面中。
第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麦哨”,对城里孩子来说是有距离的。怎样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吹响这首田园牧歌,让孩子们能走进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中呢?
开课之前,曾老师与孩子们就有关的乡村游戏进行了交流,从心灵上带着孩子们走进了广阔的田野,开启了孩子们的记忆,为学习乡村主题的《麦哨》奠定了心理认识的基础,轻松了课堂气氛,促使他们对自己后面课堂的表现有一份美好的期待。
之后,曾老师巧妙地抓住了文中对麦哨声音的描写,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学生在模仿时就会自我观照课本中对麦哨声音描写的有关词句,找到特点,寻求信息,以此来指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甚至是激动的。
当课堂里响起那一长一短,一高一低,一呼一应的麦哨声时,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便撩起了最诗意的乡土气息,课堂也便洋溢着一种灵动的生命活力。这时,老师适时伴以笛子悠扬的旋律,学生的朗读被笛声送得很远,同时我们能听得出由于音乐的渲染,在场的每一位师生的心里都激荡着一种情感,那就是对自然的向往,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渴求,也为后面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奠定了基调。
第二、精巧设置,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生
1、以生为本,导引结合
由于曾老师之前的巧妙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有了自我探究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赏田园画意”这一环节,曾老师就大胆放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设计了“乡村的孩子生活怎么样,找出喜欢的部分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极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在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又不断地注意去引导和渗透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读文批注,抓关键词、特别句,联想开去,作对比……”,曾老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适时地点拨和提醒,极好地指导了学生的自学效果。老师隐于台后,成了睿智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2、充分预设,自然生成
由于曾老师课前的充分预设,能对文中最有表现力的重点部分,浓墨重彩,着重用力。因此,她的过渡自然,点拨巧妙,指导得法,促使课堂精彩不断,生成自然,亮点涌现。例如,激起孩子们无邪童趣的看图说话,让孩子们兴致盎然的“竖蜻蜓”认识,让人耳目一新的吃“茅茅针”、挂 “酸酸草”,以及体现单元教学整体性的相关内容呈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学法迁移……
3、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曾老师用自己对文字的感悟,一遍遍地在学生体会最入情的时候,激起学生对麦哨的回味。这样的读已经不仅仅是读了,在反复的吟读中,孩子们已经是在用自己的心灵为如此的生活歌唱。在师生对接式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学生不仅是对本篇课文,更准确说是对本组课文的熟悉。学生读在其中,想在其中,说在其中,乐在其中。他们真的是走进了乡村,走进了乡下人家,走进了田园,走进了牧场。
4、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曾老师机智的教学艺术,机巧的课堂点拨,机趣的教学语言,以及即时的课堂评价和做人道理的渗透等,都让我们深深领会到:老师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多么重要,它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生活教学,让真实可感的课堂成为心灵的牧场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吹麦哨的孩子说,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或者它让你想起了哪一次难忘的乡村生活经历?”这无疑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学习收获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我们听懂了,他们对田园生活的认识又增进了一步,那种热切的向往之情也油然而生。
结课时的板书也让人眼前一亮。曾老师简单几笔之后,黑板上竟然出现了一张可爱的笑脸。这样的设计不但新颖,而且紧扣课文重点,凸显文章主旨。
今天,曾老师给了我们语文老师一个课堂启示,那就是——生活大课堂,心灵大牧场!
在这样的课堂上生成才是真实的、可感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人才会感动,这样的语文学习也才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一种心灵的内在需求。
总之,曾老师的课堂是扎实的,高效的。教师颇费了一番心思预设学案,无论从教学主线的清晰还是教学细节的饱满都体现了教师的匠心。教师以一条情线“欢快,柔美”串起整个教学流程,每一环节教学完毕,必响鼓重锤这四个字,给人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之感。教学中通过品读感悟,音乐渲染,画面演示,实物展示,展开联想与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孩子们逐渐沉浸其中,与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融为一体。看得出,这篇课文也勾起了曾老师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因为感动了自己,所以能感动学生,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课的老师。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的语速稍快,总结性的语言较多。如果老师能把自己的总结性的语言启发给学生说,就更能体现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及体会、品读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学效果也可能会更好一些。
窦桂梅老师说过:“语文教师要做牧羊人,语文教学要把学生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不是圈养。”今天,曾老师的课堂便引领学生走进了心灵的牧场,奏响了一曲自然和谐的生命牧歌!
谢谢高语组老师,感谢曾秋莲老师!
附曾秋连老师说课稿
《麦哨》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麦哨》是人教实验版教材第八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中,继《乡下人家》《牧场之国》后的又一篇反映乡村生活的美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出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教学时间】 课文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课文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实际,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2、过程方法目标:品读感悟多元对话中感悟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生动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多元对话,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文中描写的一景一物都离城市孩子距离较远,这是理解课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经典的文本语言是一条绝美的长径,连着读者的心,作者的情,文中的境。让学生以文本语言为通道,一路“读、听、赏、抒”,便拥有一路的风景,最终到达文本所描绘的唯美境界,产生情与美的共鸣,用个性的语言与情感构筑起属于自身的一片新的意境,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课文描绘的情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在理解感悟课文时,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对比、实物演示、教师语言描述等手段让学生有所体会。
本文文质兼美,尤其是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本次课只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所以在赏读中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从而做到重点突出,学有所成。
三、说学法
本班学生与我一起学习语文将近一年,对语文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已初步具备品词悟句能力;本文所反映的生活与我们班学生生活距离遥远,所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想象开去或对比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四、教学流程预设
◆忆田园趣事(课前活动) 说说我玩过的有趣游戏
(一)听田园牧歌
1、自由读文,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 是怎样描写的?
2、模仿“麦哨”声,感受麦哨的欢快柔美。
(二)赏田园画意
1、品读感悟,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
默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为什么?从中可看出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
2、多元对话,感受乡村孩子的生活。
随机交流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到的乡村孩子的生活,边交流边朗读体会。
(三)抒田园诗情
1、学完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吹麦哨的孩子说,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或者它让你想起了哪一次难忘的乡村生活经历?
2、小结课文。
◆读田园篇章 课外作业
1、读一读 阅读同步教材《百合花开》中反映田园生活的篇章。
2、写一写 走进田园用心灵阅读,写写自己认识的田园景物或体验过的田园生活。
◆板书设计
麦哨
⌒ ⌒
欢快 柔美
自然纯朴 无忧无虑 快乐幸福
乡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