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带给我们什么
——写在校级优质课比赛活动之后
文字:叶和丽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8-06-02点击数:2668
新课改之初,为了推动改革的步伐,由政府的教研部门率先组织一批优秀的老师在全国巡回上公开课,于是,公开课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一下子呼啦拉地冒了出来。仅在小学语文界就先后有以靳家彦、贾志敏、于永正、支玉恒等为代表的“老壮派”,和以窦桂梅、王菘舟、孙双金、薛发根等为代表的“少壮派”。近几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的“新秀”更是层出不穷。当任何事物走向极致的时候,都会逐渐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尤其是被一些清醒者看到不利的一面之后,各种质疑之声便会接踵而至。所以,最近的各种杂志、报纸对公开课的批评之声简直是不绝于耳,“回归常态课,回归家常课的呼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潮式凶猛的激流中,有的人很容易被浪头打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这时,我们一定要有立在高巅看潮头的境界,方能看清教育教学的大趋势。只有看清潮起潮落的大趋势,我们才能站稳脚跟,坚守住教育教学的根基,沿着规律前进。
让我们摈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我们才会发现,其实,公开课和常态课绝不应该站在对立面,他们应该相辅相成,是家常菜和盛宴佳肴的关系。尽管家常菜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食料,但吃惯了家常菜,再到宾馆吃吃美味佳肴,对我们的胃口绝对是一次质的提升。况且,吃过了美味佳肴,有心学习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些美味佳肴对我们今后的家常菜品质的提升是一次多么好的示范和启示。
一、公开课和常规课的关系
关于公开课和常规课之间至少存在一下关系:
1、公开课为常态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近几年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人气最旺的窦桂梅老师在一次报告中讲述了她每次公开课的打磨过程:她利用自己业务副校长的身份和便利,要求全校的语文老师和她一起进行每年一次的主题研讨,让全体老师都参与到公开课的生成和优化过程之中,比如,她上《三打白骨精》这一课,那么这一学期全校的语文老师要和她一起阅读《西游记》,一起研究《三打白骨精》,一起参与评课,一起设计教案,一起优化教学过程,最后,大家觉得成熟了,于是,就由窦桂梅老师作为总的厨师,把这道凝聚着全校语文教师智慧结晶的盛宴呈现出来,这就是窦桂梅老师在全国巡回讲课中能一年一个新主题,一个地方一堂新课题的秘密所在,凭着自己的多首主打歌,几年来一直雄踞在公开课排行榜的首位。
小学部一年一度的优质课比赛也基本呈现出这样的运作模式,“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级优质课的比赛对本学期各教研组的教研情况进行一个展示和总结,达到示范和交流的目的,以此更好地推进‘有效教学’,实现我校‘轻负荷,高质量’的办学理念。”就是这次的优质课竞赛活动的主要目的。各组在备战和参赛的过程中,几乎调动了本教研组所有的教学资源,在课的打磨过程中,老师们群策群力,集中了优秀的教学智慧。在整个运作过程中也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借鉴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2、公开课为常态课提供了优化的教学设计:人们常说“预设得越充分,生成得越精彩”,一堂有效生成的课堂绝对少不了优化的设计,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恰恰来自于整个团队的群策群力。从这次的优质课比赛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精彩,更看到了凝聚在这种精彩背后的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比如:低数组《认识面积》这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看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后来组长吴宏老师在评课中介绍说,就为了夯实学生对“封闭图形”这个概念的理解,他们教研组在一起研讨时曾经三易其稿,最后确定先让学生涂一个锐角的面积,涂完后老师再将两条边无限延伸,直到最后学生自己说出来“在封闭的图形中才能涂出面积”这样具有数学思想的话来。再比如另一个环节: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面积的认识,设计了“想一想,猜一猜”:什么物体的表面和两本数学书的封面差不多大?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许多生活中的物体都一下子汇集到他们的脑海中来,此环节不仅对孩子的听力、观察力是一个很好的锤炼,对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调集信息以及收集学习资源的能力更是一个很好的培养。
3、公开课为常态课提供稔熟的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其具体表现在不仅能轻松化解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更能未卜先知地挖掘学生想说而未说的观点。具有这种教学技巧的老师的课堂是和谐、真实、融洽的课堂。但这需要教师在平日教学中的磨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比如这次大家从高语组曾秋莲老师的课堂上就看到了这样境界,教师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提示语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甚至做人道理的一个指引,教师一句恰当的即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课堂环节的过渡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公开课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好的公开课应该成为常规课的典范和航标。
二、公开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可以这样说,没有经历过公开课打磨的老师,即便他(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她)的课上可能会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但课堂往往是粗糙的,其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而,“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的细节恰恰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多年来,我们外校不仅坚持每人每学期一堂公开研讨课的教研方式,每学期的校级优质课比赛更是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舞台,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就这样在无数的公开课的磨砺中成长起来。
2、公开课是科组教研的风向标:我们知道,任何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实在日常,而日常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有时恰恰是日常教学的繁琐挤占了老师们思考和创意的空间,要脱离这种繁琐,我们必须开辟公开课这块试验田。比如,由于我校英语教材的特殊性(现用的是香港版朗文教材),老师们平日能找到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比较少,但通过公开课的研究,目前我校小学部的英语教学基本探讨出了具有外效特色的教学思路,特别是在这次校级公开课上,他们对低年级英语如何在游戏活动中给学生恰当的智力负荷,以及如何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尝试。
3、公开课是科组文化的发源地:教师的科研意识要来自于日常的教学,要具有“问题即课题”的科研敏感性。那么科组的科研文化又来自于每位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全组的科研氛围。为了备战这次的校级优质课,各组在整个学期中都在积极地酝酿,如:开学初科组教研主题的选定,学期中对各位教师公开课的正确评价,期末对所推出的校级优质课的集体打磨等等,都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教研风景。
为了体现科组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这次的公开课比赛是按照“说课——上课——评课”的程序进行:
说课:此环节在备课组、教研组进行,目的是促进全组老师共同参与,集体备课。到比赛当日只向大赛组委会提供说课稿即可。
上课:由教研组推选的老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比赛当日在一个班进行现场教学。
评课:此次评课指定为各组的教研组长进行现场评课,目的是发挥各教研组长在日常评课中的引领作用。当然,各组也可以组织自己的评课智囊团,但发言一定由教研组长承担。
对于本次公开课的评价和奖励也由个人转向集体:
1)、此次比赛的总成绩记入教研组的期末考核。
2)、对参赛老师和教研组按照原来学校的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3)、奖金按照学校原有的标准颁发给教研组,由教研组自行决定发放的办法。
这样,通过这次公开课的牵动,一下子牵出了各组蓬蓬勃勃的教研文化。
当然,公开课还有另外一重意义,那就是:它能在交流和展示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激起我们的反思,帮助我们更好地改进教学。本次公开课也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反思:
1、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如何与实际教学统一起来?从本次的比赛中,我们看到“生本”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少数老师仍然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完成教学设计的陪衬和工具。还有的教师虽然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本”,每个环节都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生成”的空间,但是,我们看到教师在各个环节起承转合的时候显得生硬,这说明,“生本”的理念并没有被老师完全内化,或者说教师的理念智慧还有待向实践智慧做进一步的转化。
2、学生的精彩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本次公开课,我们也看到了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但总的感觉,我们学生的精彩比不过我们的老师,而课堂恰恰是应该让学生出彩的地方。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出彩,这决不是像教学设计那样,靠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集体打磨就能出来的,而需要教师在平日的课堂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精心培养才行。请我们每位老师不妨借助这次公开课反躬自省一下:我们在平日的课堂上都用了哪些方法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3、如何打造科组的评课文化?文化,首先是融化,要融化到自己的血液里,成为个性化的东西,才能化人。讲课是一种文化,评课也是一种文化,教研更是一种文化。如何打造教研组的教研文化,让我们的教研文化真正达到“化人”的效果,我认为首先从评课开始,而教研组长恰恰要做这种文化的引领者。评课不仅仅要评这节课上得如何,重要的是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性的建议,更要站在学科本质和新课程理念的高度来关照这节课。这次各教研组长的即时评课基本给我们呈现了这种水平,但是,我们看到有些教研组长仍要加强自己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修养。有的教研组长虽然在评课中体现出这样的高度和修养,但也出现空扬学科理念的大旗,使理念和课例呈现两张皮的走势。
附: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小学部校级优质课竞赛结果
一等奖:(低数)周光群 (高语)曾秋莲
二等奖:(高数)余绍书 (低语)李求莲 (综合)袁宁海
三等奖:(高英)龙志捷 (艺术)章艳静 (低英)揭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