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年级组主题活动随想
文字:傅丽丽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8-04-06点击数:2152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儿童教育的真谛。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莫过于在德育工作中的渗透,而年级组工作是学生德育教育中最直接、最前沿的阵地。在四到六年级小循环工作实践中,我们结合学校创设品牌的目标和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求,制订了三年教育规划,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作为养成教育为目标,用丰富多彩的年级组主题活动作平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立足德育 重在参与
德育工作,如仅见于空洞的说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而失去效果。但是,只要我们把德育工作融入年级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无疑就增加了它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接受兴趣。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年级组活动,使学生们在参与和体验中逐步走向成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
四年级的上个学期,我们在全年级开展了“文明标兵在行动”活动。整个活动历经四个月,贯穿全学期。由于活动对象是全年级的师生,学生具体参与感受多,由有意识的引导到内化为自觉行为,收到了实效。
跟学生说讲文明礼仪,空口说教没有什么效果,要落实到实际中去,就要求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才容易激发学生热情。首先,在周日我们让每个班总结上周学生申报标兵的情况,自评和组评后,各班评选出两个表现最突出的同学来做年级文明监督岗。任务是身披年级组的文明绶带,每天上课前在教学楼外面迎接老师和同学。这项工作吸引了每个学生,无论是本年级的,还是其他年级的学生,无不走到监督岗面前,投来羡慕的眼光。本年级的每个同学都认为能做上文明监督岗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都积极认真地申报本周标兵,争取做到最好,能够成为下个星期的小监督员。
活动设计突出班级学生个性化成长,打破了以往活动中少部分人承包的做法。在学习竞赛中,我们知道拿奖的同学往往是那些成绩突出的,但毕竟是少数。班级中大部分还是成绩中等的同学,以及那些相对落后的同学。我们的“文明标兵在行动”活动重在全员参与,不是单一以学习成绩好为评优标准,而是设计了“十项标兵”让同学们去争取。所以,在年级颁奖中,既有学习成绩很突出的同学,也有很多是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这对没有得奖的同学,也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二、关注现实 重在体验
年级组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喜欢的活动出发,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主体参与得以体现,让德育的生命力得以张扬。在四年级第一学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把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主题活动设计为“小习惯与大收获”。这是学生文明习惯养成后的提升,也体现了活动内涵的深入和外延的拓展。
英国普德曼说过:“播种行动,你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你会收获个性;播种个性,你会收获命运”。长期坚持关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细节和习惯,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必定为收获成功奠定夯实的基础。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对同学们摆放物品整洁、随手把躺倒了的扫把扶起来等,我们都通过各种形式予以褒扬,还将结果拍成照片,张贴在专栏上,鼓励同学们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同时,这种激励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那些小细节、小习惯孩子们太熟悉了,大多数同学平时根本才会不去在意它。可当我们把它作为一项内容引进活动中,并增强了它的竞争力和趣味性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形成上进的动力。
小队是班级小集体的体现,孩子们在小队中健康成长。年级组活动展示中,四(1)班“爱心小队”事迹感动了所有老师和同学。四(1)班的巫恺音同学因为调皮而不小心扭伤了脚,导致骨裂不能上学。当她在家休息的一个多月里,爱心帮助小队天天电话给她补课,等到她上课的时候,课一点没落下。所以,当这个感人的故事被同学们情境再现时,巫恺音激动地说:“我深深地感动,为生活在这么一个团结友爱、真诚帮助的集体里而感动。在这里,我谢谢你们——四(1)班的全体同学”她哽咽地说不下去了。是啊,正像爱心小队的杨帆唱的那样:“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
“小习惯与大收获”活动的设计,每个部分都能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从自己亲身做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学生不断感悟,不断提高,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精心操作 重在共进
为了避免和手册使用的重复,我们将学生每周计划及取得的收获,用手册上的个人目标和光明周记的形式展现,既有资料的积累又可以前后有比较——与和自己比较,与同学的好行为比较,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因为每个周日晚上各班都要根据表现,对学生进行三星级到五星级表彰,所以无论是班级争星加分活动,还是年级层面的评比,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潮,为每个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整个年级都“动”起来了,一股向上的风气正悄然在四年级中形成。通过同学们个人努力,加上小队的智慧,为班级的风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持续一个学期的活动结束时,年级中有一大批同学获得了“习惯之星”的光荣称号。孩子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倾听,热情回应,有序进退等良好习惯也让老师们赞赏不已。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不容易的,但只要我们有心,也会变难为易。当孩子们认识到,因为一个小习惯他能评上“五星级学生”,成为同学瞩目的焦点,带给父母欢悦;因为一个小习惯,而这个好习惯可能是平时自己也没有留意的,他能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老师还可能会将他的这个小习惯用相机拍下来,展览出来的时候,在他们的内心就会充盈巨大的喜悦,并激发更大的动力,去培养自己更多的好习惯。
“积细流以成江河,积跬步以至千里”。同学们在习惯的培养和养成中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这个变化来自于自己在这个集体影响。
四、循序渐进 重在发展
有了四年级主题活动的基础,进入五年级上学期后,我们在继续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同时,力求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个台阶,体现活动的层次性。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有一颗博爱的心,有一颗感恩的心,五年级上学期我们开展了“爱满童心”学校—家庭篇的主题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动、感激、感恩,并把这“三感”课堂到延续到校园,从校园延续到家庭、社会,让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充满爱。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托尔斯泰说:“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去爱护别人。”主题活动开展一个学期,虽没有进行过多的、大造声势的宣传,但是老师们精心设计的一些具体、细小的活动内容,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每周填涂“爱心卡”,学校、家庭之花齐开放;每月评选“爱心大使”,同学个个都争先。这些小活动、小措施的实施,已经将爱的涓涓细流悄然融入孩子们的心田。
每周年级层面都有具体要求,学生则将学校的要求填在《放飞手册》上,对照自己的行为,于周日晚上各小组进行三星到五星级学生的评选,然后填涂“爱心卡”(学校部分);家庭环节是每周末年级将要求写在家校信上,由家长和孩子共同为孩子做星级评选,然后填涂“爱心卡”(家庭部分)。每个月底,年级组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为孩子们提供爱心成长的土壤。
年级组活动周目标举例:“在学校,我们学会了用真诚去对待别人,我们也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在家庭,我们学会了尊重长辈,不与长辈吵嘴,不一意孤行,学会和家长沟通、交流;在学校,我们学会了尊重他人,主动谦让,有宽容之心,不斤斤计较;在家庭,我们懂得了父母生病或心情不好时候主动去照顾、安慰;在学校,我们学会了语言交流要友好,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开玩笑要有分寸。在家庭,我们学会了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忙碌的父母得到片刻的轻松。”
每周的小目标立足于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真正体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必需,所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活动收到的效果是学生自然表现的,逐步内化的结果。
五、调动家庭 重在合力
这个学期开展的“爱满童心”活动,主要环节由学校和家中两部分组成,所以调动家长的参与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前期活动的铺垫中,我们专门派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信中阐明了本次活动的意义,并说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学校的有效配合,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每个星期家长都会认真引导孩子完成活动要求的家庭部分,然后和孩子一起填涂“爱心卡”。从老师、家长的有意识的引导,到孩子逐渐自觉自愿地参与,让活动完全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整个学期,在平实、自然的状态中实现着育人功效。
由于家长全过程参与活动,因此他们和孩子一样,也有着深切的同步感受。活动结束时的展示会上,很多家长畅谈了自己孩子在活动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和由此印发的感慨。而一些不能亲自到场的家长,也用录音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爸爸、妈妈们的肺腑之语言,虽然不是面对面,但却在他们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人间自有真情在,爱满童心伴我行”,一次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其意义却是深远的。家长们的一片真诚,如股股暖流注入到每个人的心田,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充分发掘家长资源,就能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六、着眼指导 重在引领
年级组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它所肩负的责任就是以德育工作为首,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级风、班风,推动校风的形成。而年级组活动的周密设计和有效实施,将为德育工作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我校也一贯倡导“活动育人”理念。而对学生来说,在活动的广泛参与中所得到的心灵感悟及形成的技能方法,则是他们直接的重要收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一个年级起始阶段起,就要制订长远的、全面的工作规划,使活动的设置和操作既有广泛性,又有连续性,真正做到将德育工作和活动结合起来,在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渗透德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环境背景,制订了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活动主题,使其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施,着力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学生进入四年级后就是进入中年级阶段,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通过外因影响和调动内因,是教育学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把德育工作和年级活动贯穿到一起后,整个活动过程由年级组来设计,但是活动具体的实施则由各班完成。包括每周评选出的班级小明星,都是学生说了算。活动的过程虽然长,但是有了指导方法后,老师就不用再“事必躬亲”了,而是由小队说了算、中队委说了算,这样就提高了活动的说服力。
不同于其他学习竞赛或专项赛事,年级组主题活动设计都与学生切身相关,人人参与,大家都是主人,真正把活动当成自己的事,确保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对我们的工作真正发挥协助作用,使活动顺利开展,并能产生实质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显示出来的良好风貌,又逐步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老师的管理轻松有效,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设计更多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活动来,使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给植物一些阳光,就会使它们生机无限,给学生一个良好教育活动的氛围,学生就会自由健康地成长。每一阶段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会深有感触地说:“好习惯铸就好未来。今天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必将为同学们铺就鲜花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