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有效教学
文字:叶和丽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8-03-21点击数:2145
一、从思想到思路
思想代表方向,思路决定走向,任何一所成功的学校,都有支撑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而且,这些思想需要行动来演绎,这些理念需要实践去落实,在演绎和落实的过程中使它的内涵不断丰富,使它的文化得以传承。
“轻负荷,高质量”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的目标。
也许是教了20年语文的缘故,所以,思维的习惯总喜欢局限在很“语文”的思考方式上。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 “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探寻文章的灵魂。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动。”如果把“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理念看作学校办学的魂,那么,教育教学就是这篇文章的线,循着这条线我们走进课堂主阵地,那么,什么才是“撬动课堂教学质量的那个支点”呢?那就是学生。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所以,我们讨论课堂的质量要“以学论教”,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就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焦点和支点。
找到了这个支点,便形成了如下的思路:“轻负荷高质量”应该有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而高效高质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基本的表现是师生人人皆有收获,因此有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的课堂、师生互动的课堂、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相长的课堂。
有了以上的思路,本学期便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是否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从生本到生成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以前我们就强调在备课时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但一旦走到课堂上,尤其是各种比赛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老师心中装着的往往只有自己完美的教学设计和程序,希望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不出差错地一路走来,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特别是关注到全体学生很难,学生的主体往往在教师完美的预设中消失了。
叶澜教授曾向老师们提出了课堂上“五还”:一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二还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三还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这里的“工具”部只是指学具,主要指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四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权”;五还学生主动“评议权”(参照《“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额探究与认识》一书,叶澜著)。有的课老师虽然也将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但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其实是在老师给定的空间和时间里作被动的应付。叶澜教授认为:课堂上“生本”的体现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她认为,主动“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还指向了关系事物,且道出了追求期望”(教育研究,2002,5《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学生只有主动,课堂才有生成。所以,本学期,小学部把“生本”和“生成”作为教师观课和研讨以及评课的两个焦点。
从生本到生成是教师从理念走向行动的一个界碑,是教师教学思想到实践智慧的一次跨越。
三、从会说到会做
如何让老师们更好地践行“有效教学”这一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则是第一步。基于这种考虑,本学期教学处决定开展一次“有效课堂教学的说课”比赛,因为,认识的深浅靠“说”来体现,“说”到位了,才有可能“做”到位。
开学初,当教学处计划一公布,九个教研组便着手备战说课比赛。高英组和低英组从网上给每位老师购买了一本《新课程小学英语说课稿精选》,通过每次教研会的交流,让每位老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说课的套路、技巧了然于胸,并请以前省级说课比赛获一等奖的老师到自己教研组进行说课备战的现身说法。数学组吴宏老师不仅针对本组教师如何进行说课开办讲座,还就此写成《浅谈说课》一文挂在校园网上交流。在4月16——18日晚上,低数组还借着学校说课比赛的东风,让全组老师人人参与说课比赛,既是校级说可比赛的选拔,也是对教师的一次实实在在的业务考核,可谓一举两得。
记得那天说课比赛时,抽签抽到一号的詹智梅老师凭着自己平时的丰厚积淀和这种厚积而薄发的优势,通过自己的激情演绎和独特的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这次说课比赛拉到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后面的老师也不甘示弱,他们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或模拟课堂惟妙惟肖,把说课比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最后王卫东教授在点评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说课,按照我原来的思维就是写个稿子上台像平时说话一样就行了,想不到大家竟然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仅是稿子记得滚瓜烂熟,课件做得如此精美,老师们在说课中表现的激情也是如此高昂,如此饱满。我听着就感觉很累,我想,你们可能更累。”并肯定了这次说课以下的优点:
第一,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精神和广外外校“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小学部今年提出“有效教学”、“生本、生成”等理念体现得很好。第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全面、细致,特别是设计意图都讲得很好。第三,都把握了说课的基本规范,说明在此之前,老师们都有了理论作指导。第四,在这次说课中老师们不但关注学情,且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非常透彻。
四、从无效到有效
教师的智慧是实践的智慧,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支撑和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教的行为又引起和直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导致和影响学习效果和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俗话说:“说的总比做的好。”老师们首先从理念上接受了,那么内化在行动上效果又如何呢?
记得有一次听一节科学课,内容是《月相变化》,课堂上老师通过让学生剪和贴来探讨月相从初一到十五的变化过程,一节课下来,同学们花在“剪——讨论——贴——争论”上面的时间占去了课堂的四分之三,最后,直到下课,对月相的变化也没形成最后的定论和结论。老师只好匆匆留下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有月亮的夜晚观察和记录月亮的变化。课下,我问老师这项内容需要花几课时才能讲完,老师说为了更好地在课堂上体现“生本”和“生成”,这一内容至少要四课时才能完成,而原教材要求则是两课时。本学期小学部对综合课程实行整合就是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来达到“提高效率,拓展延伸”的目的,如果照这样的速度,不但达不到课程整合,提高效率的目的,还比原来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如果我们的“生本”和“生成”需要这样低效率地来体现,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走进一个极大的误区。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各教研组再次召开有关“有效教学”的研讨会,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有效教学”的几个特征:
(1)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有“全人”观念 。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观念: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因为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所以,我们曾经否认“快节奏,大容量”的说法。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评价教学的有效性,有人曾用最简便的一句话加以概括:“一堂教学效率高的课,应达到这样两个70%,即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70%以上的信息量。”
(4)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有一种反思意识:教师要学会追问与反思,学生要学会总结与反思,并都要形成习惯。
(5)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关注教学过程三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
“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通过“生本”和“生成”的过程去达到。“生本”并不是都由学生说了算,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及时的总结和提升不但必要,更要及时。“生成”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非脱离教学目标的无效“生成”。
五、从有效到高效
针对我校学生活动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向课堂的四十分钟要质量,出效果,所以,相对“有效教学”,我们又提出了外校的目标,那就是“高效教学”。根据有效教学可以量化的理论,根据外校的育人方向和教学特色,我们必须追求高效的课堂。我们所追求的“高效”是相对的,是横向比较而言的。相对“有效教学”的两个70%,我们提出外校课堂的两个80%,即“8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80%以上的信息量。”
高效的课堂,其要素有很多,我们先找到落脚点和出发点:学生,即主要看在课堂上学生有没有收获和发展(知识、技能、智力、情感等的发展)。要让学生有收获和发展,那么,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从这个出发点考虑,我们提炼出“外校有效课堂三要素”:目标分层、过程互动、反馈自主。
(1)目标分层: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分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让每位学生对目标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课前目标设计要分层,达标过程要分层,课堂检测要分层。
(2)过程互动:从互动对象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媒互动(生与文本、媒体、资源的互动)。从互动方式看:倾听、交流、质疑、评价。从互动内容看:认知、情感、方法互动等。通过互动,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效果,从而体现“生本”、“生成”的理念。
(3)反馈自主:根据自我发展的理论,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养成自主和自我反馈的习惯和能力。
所以,下学期,我们将在说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教师在实际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还将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有外校特色的“高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