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水桶带来的启示
文字:叶秋蓉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7-11-12点击数:2279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每天都要挑水上山,为全寺提供清洁用水,他们都干得很辛苦,觉得生活没有希望。一天,有一个和尚的水桶出现了裂缝,但他没有时间修补,结果一路上漏出的水浇灌了路旁的野花。从此,这个和尚觉得挑水的工作对他而言又赋予了新的意义,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而另一个和尚仍辛苦而无望的工作着。
这个故事也带给我一个启示:如果教学中我们能有意漏掉一些“水”,是不是会让孩子收获更多,自己的工作也会更有意义呢?
这几天正在上研讨课——《可能性》(人教版第五册),我对“摸棋子”这一环节曾有两次不同的预设和实录。
实录一:
(1)体验“一定”。
学生看着老师放3颗绿棋进盒子里。
师:说一说,从盒子里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生:绿色。
师:可能是绿色吗?生:一定是绿色。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盒子里只有绿色的棋子。
(2)体验“不可能”。
学生看着老师放3颗绿棋、3颗红棋进盒子里。
师:想一想,能从盒子里摸出黄棋来吗?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盒子里根本就没有黄棋。
(3)体验“可能”。
学生看着老师放3颗绿棋、3颗红棋、3颗黄棋进盒子里。
师:你认为能从盒子里摸出红棋吗?生:能。
师:是一定摸出红棋吗?生:是可能摸出红棋。
回顾设计一:整个过程没有神秘性,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前,“一定”“可能”“不可能”都已经清楚地摆在了学生面前。老师和学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提问也不过是为了问出“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词而已,学生不用经过深入的思考。
实录二:
(1)体验“一定”。
老师将已经放好绿棋的不透明盒子拿出来,请同学上来摸棋。
师:大家猜他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棋。(同学们猜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老师猜绿色)拿出来验证,是绿色。
请学生再摸一次,大家猜。(同学们猜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老师猜绿色。)拿出来验证是绿色。
学生第三次摸棋子,大家猜。(很多同学猜绿色,也有学生开始在下面嘀咕:“盒子里都是绿色棋子。”)拿出来验证是绿色。
师:我听见很多同学在下面悄悄说自己的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盒子里都是绿色棋子。
师:摸了3次,能肯定盒子里都是绿色吗?
生:我猜盒子里可能都是绿色。
生:我猜盒子里绝大多数是绿色。
师:那我们倒出来验证一下吧。(倒出来看,都是绿色)看过了,现在我们可以怎么说了?
生:盒子里一定是绿色。
(2)体验“不可能”。
摸奖游戏(盒子里放3颗红色、3颗黄色),摸到绿色棋子,中奖。
学生摸了10次,7红3黄,都没有摸到绿色。
师:都没中奖,是大家的运气太差了吗?
生:盒子里可能没有绿色。
生:盒子里可能红色多,黄色少,有1颗绿色。
生:盒子里可能红色多,黄色少,没有绿色棋子。
(倒出来看,验证。)
师:现在我们可以怎样说了?
生:盒子里没有绿色,不可能摸到绿色。
(3)体验“可能”。
师:这样的摸奖没有意思,现在我们放进3颗绿棋,大家再来看看自己的运气,好吗?
5生摸棋,有第一次就摸到绿棋的,有第二次摸到的,……
师:有没有可能永远摸不到绿棋的?
生:没有,因为里面有绿棋。如果第一、二次摸不到,第十次、二十次也会摸到的。
回顾设计二:在学生摸棋子之前对盒子了什么颜色的棋子一概不知,他们通过每一次摸出来的棋子去猜测盒子里有什么颜色,每一次的猜测又都和上次的猜测有所不同,有加深印证自己猜测正确的,有发现了新情况的。学生对猜测的表达也更具有生成性和科学性。“我猜盒子里可能……”等验证时再确定原来盒子里“只有绿色,摸到绿色棋子是一定的。”
整个活动中,老师“漏掉”了告诉学生盒子里有什么,也恰恰是这个“漏掉”成就了学生精彩的生成。
下节课,我还能“漏掉”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