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鲁迅那些事儿
——单元拓展阅读课型定位例谈
一、立足理论原点,往深处想
本学期,我校小学部语文教坛再掀“锐意变革”的大旗,创新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整合教材,压缩环节,拓展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外延,着力构建“单元整体课程设置体系”,探究“单元通读课——教材品读课——拓展阅读课——表达交流课——知识整体练习课——复习评研课——书法课”七种课型教学模式,做到集语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一体,熔学生的听说读写习惯养成为一炉,打造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单元整体课程,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中,我尝试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走进鲁迅”单元中“拓展阅读课型”的教学。教学中,我以发展性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的可能性,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面前呈现障碍并对学生构成一定挑战性,这样,深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质,让学生的精神力量得以展开。从而更好地认识了鲁迅、了解了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二、把握课文基点,往广处讲
“聊课堂,课堂聊。”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鲁迅那些事儿》。同学们! 下面我们就拿“鲁迅”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签筒,里面是今天你们小组要聊的鲁迅分话题。各小组派代表抽话题!先是小组聊,再在班上聊,然后请你们的导师聊(现场请的听课老师),从而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了解鲁迅,从而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话题如下:聊鲁迅的课文(平时积累的课件回顾);聊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四篇文章的时间跨度);聊鲁迅家人(家庭变故、爷爷、父亲、母亲、兄弟、两个妻子);聊鲁迅生平的6阶段(精神的成长六阶段);聊鲁迅趣闻轶事(诺奖、对对联、三味书屋);聊生前身后名,(自我的评价,名人对鲁迅的评价,你对鲁迅的评价);聊推荐书籍(《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这需要教师来深入挖掘拓展内容,其基本方式包括:对原有知识的引伸、对原有知识的一般化、对原有知识的归纳、原有知识的问题化、原有知识的背景挖掘等。依据拓展内容的容量和课时的使用,拓展课型可以有三种形式,常规拓展(对常规课型适当调适目标的拓展,如改进设计的第2课时),专题拓展(占若干课时,如改进设计的第3课时)和拓展课程(作为课程来安排)。这样,以课文为基点,往广处讲,让学生在相互的“信息战”较量中获益匪浅。目前我们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很多方面是框架性的、基础性的,这就为拓展教学提供很大空间。拓展内容就是对学科基础课程结构框架的丰富。拓展内容作为一种学习材料,在挖掘上应该做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实质性的或逻辑上的关联,是学生感兴趣的。
三、关注学情焦点,往高处谈
每位学生的心智不一样、兴趣不一样、基础不一样、课堂状态不一样,切实关注学生的“学情”才能让人人有所获、有大获。“学情”,一般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在知识、能力、情感、需要、兴趣、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的可变性、动态性、时空性和不可预见性特点,为拓展课程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上“单元拓展阅读课”时,执教者由于主要精力在拓展内容的挖掘上,往往会忽略了教学设计,致使教学难度和容量超出学生在一个课时里的学习水平,或教学目标的调适、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缺乏考虑,或知识呈现的顺序方式不合理,或教学方法、方式缺乏有效性等情形出现,不仅要关注内容挖掘,还要关注教学设计。开课伊始,我借鉴“百家讲坛”和“中国好声音”的新颖形式,进行了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
“聊课堂,课堂聊。”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生齐读)——《鲁迅那些事儿》。同学们!看过“百家讲坛”了吗?想不想秀一回!想!看过“中国好声音了吗?想不想演一回!想!,下面,就是见证“百家讲坛·秀”之“导师·好声音”的奇妙时刻!
听清规则——台下的6个方阵是由六(10)班学生组织的“百家讲坛·秀”方阵,后排的是语文组老师组成的“导师·好声音”团队。全班抽到聊题后及,小组内分工、交流5分钟,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时间限制在5分钟之内,形式不限,没超时30秒将提醒一次,三次终止展示。聊下一话题。
好,下面我们就拿“鲁迅”来说事儿!这里有两个签筒,一个里面是今天你们小组要聊的鲁迅分话题,一个是今天你们小组要请的好导师(所有在座听课的导师的名字都在!我们在座的各位导师都是从小读“鲁迅的作品”大的,都有深不可测的功底!一定会带领你们组获得“鲁迅文学奖!”评奖规则是,投票制!每人一票,投出你组内的“鲁迅文学个人奖!”每组一票,自己不投自己的票,由导师和组员商量,慎重投出一票并简单说明推荐的理由。我也有一票的权利(根据大家倾听和交流的表现),投出全班的“鲁迅文学团队奖!”抽签!邀请导师!(请导师入座!)现在开始!这样,教师善于感触、捕捉课堂有价值的“学情”,进行精巧的教学设计,往往往会生成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新内容、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