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臧青老师的课及其他
——中学部首届生本评课比赛上的发言稿
臧青老师这是第二次带高一,作为一名毕业才两年不到的青年教师,从她身上,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外校生本教学理念的影响力。
这堂课上的是当代诗人食指的《热爱生命》,整堂课完整地呈现了学生生本的角色身份,同学们的表达交流活动贯穿始终,大体上分成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齐声朗读和一男一女示范朗诵;第二个环节是分组上台宣讲诗歌的主题与作者,先后有六组12位同学上台;第三个环节是比较阅读赏析汪国真的同题诗《热爱生命》,有两名同学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意见;第四个环节是课堂诗歌创作和表达活动,公布了两名同学的作品。
在这个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有两个相当不错的地方,一是一男一女的示范朗诵,显示了较高的朗诵水平(视频01—06:59~07:38)。另一个是,老师在整堂课里起的是牵桥搭线的作用,学生的表达交流活动得以较为完整地展示。
整体看来,这堂课是按部就班、有序推进的生本课,这对于一个才一年半教龄的年轻教师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但感觉上又是一堂略感平淡的生本课,什么原因呢?这里谈点个人看法:
《热爱生命》这首诗比较通俗、直白,跟后来的汪国真体很接近。选择这类作品教学,实际上存在一个浅文如何深教的问题,这跟深文如何简教一样值得探讨。大体有三个方面可以商榷。
首先,本堂课安排了四个表达交流活动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目标不够明确。第二个环节(宣讲主题与作者)登台人数过多,花时间21分钟左右,绝大部分是近似结论,应该压缩。后两个环节(比较阅读和诗歌创作)只有10分钟时间,显得仓促,如果有20分钟至25分钟的时间,来通过学生的表达,生成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诗歌创作的某一种技巧。阅读教学的生本课堂,如果不紧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两个基本点,所有表达交流活动的实际效果就会打折扣。
其次,老师串场的话语总体上是适度的,但要注意防止无效或低效的提问点拨。比如开头部分,“食指为什么叫食指吗?原来不叫食指的……为什么不叫拇指、中指?”,有个学生说到“有缺陷”,与老师预设的结果完全不同。这种提问与课堂的主要任务关系不大,不如舍弃。
再次,要抓住深度激活学生思考的机会。比较阅读环节中,发言的男生提到自己更喜欢汪国真的诗,不写磨难,写乐观的事情,而食指的诗“就像一个要死的人,给自己安慰”(视频02—33:40~34:06),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生活背景,这种想法应该是真实的,是隐藏在标准答案之下的真实声音,它实际上包含这样的命题:人生一定要过得痛苦吗?热爱生命非得经历磨难吗?这比前面分组上台的10来个同学趋同的标准答案更有思辨价值。与其获得那些重复的、规矩的的结论,不如将这个想法交给学生自由讨论,或许将是这堂课自然生成的最大亮点。
以上三点纯属吹毛求疵,不当之处欢迎臧青老师与在座各位批评指正。接下来关于常态化生本教学,再谈点个人看法和高一备课组的某些做法。
这里不再针对具体的某节课,而是就目前一些普遍的现象,提出两个小问题来就教各位:
1、常态化生本教学是不是一定要有前置性作业?众所周知,我们这类寄宿学校,除了少数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外,高中三节晚自习,绝大部分学生全部用来对付当天的各科作业已经显得非常紧张,每科再来个前置性作业,没有富余的时间,更没有上网搜索查找相关资料的可能。我认为,前置性作业不一定有,适当的预习可以有。既不耽误学生的当天作业,也防止把生本课上成现成答案的汇报展示课。常态化的生本课,尤其应该注重课堂的自然生成和逻辑生成,尤其需要课堂随时出现真实的、深层的、触动师生心弦的火花碰撞。曾有一位做过中学教师的家长提出疑问,搞生本教学,还要老师干什么?我的回答是,教师的启发点拨永远是学生主体活动的重要支撑。
2、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交流活动形式是不是可以丰富一点?分组讨论、登台宣讲甚至表演都是不错的形式,但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率,假如一个老师凭借精当的点拨、巧妙的设问、睿智的语言,轻松自如地激活全班的思维、引发全班的共鸣,那么学生的主动表达欲望就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那种最为老师喜闻乐见的活跃场面就会出现,哪里用得着刻意安排学生去宣讲预设的答案。
概言之,我们目前的生本课,绝对不能离开新课标的精神指引,不能在三维目标之外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本教学,因为那是一种无效的生本。
我们还要注意课堂之外的生本,让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自主表达成为一种生存理念。高一语文备课组目前实施的“以写促读”、“活动写作”小课题正是将生本理念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精心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必要的体验、观察、调查、访谈,获取生活材料,或者通过双周周末阅读、上网、观看影视,获取文字(音像)资料,再将这些资料素材分类整理、分析挖掘,形成一篇篇内容充实的文字,让写作走出课堂,走出应试写作的牢笼。本学期是试行阶段,已经成型的文档成果有:姚小平老师的课后随笔写作活动,驱动学生自主深度阅读课文及关联作品,以《热爱生命》为例,学生们创作的高质量的思想性随笔近万字;徐华宁老师的“十佳作文”系列,以单元目标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大量阅读,撰写随笔性文字,以“《诗经》阅读随笔”为例,辑录了数十篇精彩之作,学生自主进行的《诗经》课外阅读篇目达数十种;我本人也是以教材分册和单元目标为依托,设定主题写作任务,驱动学生课外阅读和做社会调查访谈,遴选整理了优秀作品近60篇,计有“古诗里的爱情(婚姻)”主题小论文28篇,通过采访最后形成的优秀人物传记30篇。另外,本组其他几位老师,张兴平、章琳、臧青老师,他们的“以写促读”、“活动写作”小课题文档成果也正在整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