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是怎样展开的
——评杨世华老师公开课“人们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杨世华老师的公开课“人们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是一节真实的课、一节常态的课,一节实现知识目标,兼顾情意的课,一节学生广泛参与的课。下面试分述之。
一、真实最可贵,常态最有效。我校的生本之路走过了三个年头,我们教研组对生本教学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反思” 的探索历程。
什么是生本教学?生本课堂的形态是怎样的?这是老师们刚刚接触生本教育时思考的问题。
《教育走向生本》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带着对世界的认识走进课堂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在讨论中进行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兼顾知情意的。
很快就有生本公开课推了出来,课堂上学习小组轮番上台,异彩纷呈,老师的赞扬啧啧连声,课堂的掌声此起彼伏,听课老师也心潮澎湃。于是生本课在各个教研组铺展开来。大致的程序是:首先选一节不重要的教学内容,把这些内容分成若干块,分给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平时本不存在)。接着学生准备材料,制作幻灯片,老师把关。然后就只剩下课堂展示了,老师默默地站在教室一角,静待下课的铃声响起。谁都知道这不是真的生本课,然而大家就这么热热闹闹搞了一两年。
总有一些闹中取静的人。他们在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中讨论和思考:前置性学习就是课前预习吗?前置性学习就是准备展示材料吗?讨论是生本课堂的主要形式,讨论就是上台展示吗?展示出来的都是正确而精彩的吗?展示和生成哪一个更重要?生成应该发生在课前还是贯穿于整个认识过程中?课堂上一定要有小组吗?学生的认知一定要经历“个人学习——小组学习——课堂学习”三个环节吗?
从上个学期开始,生物组开始探索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开始探索课堂讨论的形式和知识生成的机制。我们认为前置性学习是置于一个知识单元前部的学习环节;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本单元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前置性学习可以置于课堂之上;前置性学习可以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和课堂讨论交替进行,使学生的认知步步推进。我们认为生本教学中的小组是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的一个亚单位,小组不可能在公开课前临时组建,它应该是成员稳定、分工协作、熟练运作的学习组织。我们认为生本课堂上的讨论不仅仅限于小组展示,循循善诱依然是教师组织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基本体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生本课堂开始走向真实,而不再拘泥于某些模式。
杨世华的这节课是一节真实的课,是一节在课堂上生成的课,不是提前生成的课。这节课是一节接近教学常态的课,是一节别的老师再听了这节课之后也能用在自己课堂里的一节课。
二、打破认知平衡的课堂导入 学生是带着对世界的认知进入课堂的,这个对世界的认知就是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在细菌和真菌方面,学生预先有哪些认知呢?学生已经知道细菌、真菌营寄生或者复生的生活,它们会引起动植物遗体的腐败,会引起动植物发病。于是就有了“细菌和真菌只是有害吗?有利吗?”之问。这一问,打破了原有的认知平衡,促成了学习活动向新的认知领域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更加科学。
三、生活情景进入课堂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生活中有很多相关的例子,这些例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施教者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它们拉进课堂,这样教学内容就生动鲜活起来。当当前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场景发生联系的时候,当当前的学习和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发生联系的时候,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于是前科学的、感性的、零碎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和理性化。
四、广泛的学生参与 本节课先后有16名同学单独表达,一名同学和老师一起演示实验,自发发言的学生更多。一个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设计问题,总是善于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系列问题,总是善于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积极发言的问题。
细菌和真菌都是有害的吗?你见过哪些通过发酵做成的食品?这些食品是哪种细菌或者真菌发酵的结果?食品保存的原理是什么?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达到杀菌或者抑菌的目的?这些食品分别采用了怎样的保存方法?可以把人的胰岛素基因转到哪种生物的细胞中?这种生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等等。
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加深,也引导学生积极而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认识,老师则在发言者和倾听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得以在整个班级中整体推进。
由于本节课注意到知识的逻辑,同时也注意到学生认识活动的逻辑,因而在老师组织和引导下,学生的认识活动得以高效、生动的展开,同时你可以感觉到整个课堂的氛围,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仅谈前置性学习问题。
我们认为前置性学习是为了有利于生成而在讨论发起之前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对于本节课,可以设置怎样的前置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安排三个内容。一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生活中有哪些发酵食品,分别用哪种细菌真菌发酵的。二是让学生了解食品保存的方法,并搜集实例。三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抗生素?把你了解的抗生素的药盒带来。有了这样的前置性学习,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理论的、概括的认识,这样学生对食品制作、食品保存和抗生素的来源三个问题学的就会更加生动、透彻。我认为这样的前置性作业比布置一张卷子要好。基因工程法生产胰岛素、细菌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教师讲解,老师也是这么做的。这也说明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经过前置性学习,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经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