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作文教学的管建刚们
——读《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的点滴体会
在这样的一个秋虫呢喃的夜晚,一杯清茶,一卷杂志,饶有兴趣地走近了关键刚,走进了管建刚的作文世界,走进管建刚执着追求的人生天地……
管建刚何许人也?也许小学的语
请看管建刚近几年颇丰的著作: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从一个怕作文的人,到现在的著作等身,是什么实现了管建刚的“化蝶蜕变”?我们还是用管建刚自己的话来诠释其中的真谛吧:“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最后看的不是你的基础强不强、扎不扎实,而是你有没有全新的发现,与众不同的创造。”
那么,在按部就班的三点一线上,在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中,管建刚都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创造”呢?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那管建刚的几个作文主张:
主张一:比写作“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写作的“责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管建刚认为:比“兴趣”更重要的是“写作责任”和“写作意志”,写作这事儿,只要你不断地写呀写,改呀改,你不一定能成为天才作家,但一定能成为不错的写手。
主张二:比“文字技巧”更重要的是“文心”。什么是“文心”?“可以说它是一种写作技能,但又不仅仅是技能。‘文心’首先是学生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理想的追求。”(成尚荣《管建刚:教学主张引领下的作文教学革命》一文)。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我笔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强调的都是写作的终极目的,即课标中所说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和“文字技巧”相比,前者关注的是“文”,而“文心”则关注的是“人”。
主张三:比“读者意识”更重要的是“发表意识”。多年来,
主张四:比“真实”更重要的是“勇气”。我们强调作文要写真事抒真情,但可能“由‘假的’到‘真的’有一些师生在跨越,那么,有‘真的’到‘真切’,只有极少数师生能够做到,然而,由‘真切’到‘真诚’可能有人一辈子也难以跨越。”(管建刚语)
主张五:比“多读”更重要的是读与自己相契合的书。管建刚不止一次公开宣扬自己的观点:“写作”比“阅读”重要,并提出语文的发展趋势:以“写作”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期待指向“写作”的儿童阅读方式。对于这种观点,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争论,但他提倡的要寻找与自己气质、心灵相近的作家来阅读,我深有同感,只有在阅读时达到“情感共振”才能将阅读的营养吸收,从而让思想的大树根深叶茂,而“思想力”则是作文的第一能力。这也与林语堂“阅读,就是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的观点一致。
主张六:比“多写”更重要的是“修改”。这一点没有异议,鲁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没说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关键是怎么指导修改?管建刚将作文教学的重心从“作前指导”移到“作后讲评”,用“讲评”带动学生的写作修改,带动教师的作文教学,真正做到“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到《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们看出管建刚怎样从实践到理论怎样一步步走来,如果说前三本书作者仅仅是从自己的教学故事提炼出自己的思考,那么到《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则是从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升华。如果说前三本书属于教学叙事,那么到第四本则属于比较理性和科学的教学专著。
阅读管建刚的整套书下来发现有以下值得推荐的理由:
一是“原创性”:这套书不同于有些大家们的书,古今中外,子曰诗云,左论右证,几翻下来,最后得出一个“中庸”的结论。而管建刚这套书从理论到实例,80%都属于“管建刚说”,“管建刚认为”。
二是“实用性”:整套书管建刚用丰富的事例,独到的观点阐述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读后给人一种启发,而不是模仿。管建刚本人也说“如果老师还没有让你的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和期待,就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序列’训练,那么“训练的序列化,几乎将无可抵挡地带来训练的机械化。没有序列的日子里,混乱之中,还能冒出几颗无师自通的‘好苗’;有序的‘僵化’训练,则会把所有的苗子,都‘教’成一一棵棵没有任何前景的‘老苗’”。
所以,读这套书关键是“启发”继而“创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希望我们谨记为要。
小学作文教学需要管建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