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袁伟时教授讲座笔录

——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

文字: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11-08-31点击数:1578

   

    编者按:2011年8月29日下午15:0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做客我校百家讲坛,主题“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阅读。
    近20年,中国的知识界,虽不活跃但故事不少。袁伟时一直颇受关注,是个“争议”人物。
    2006年1月11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下属《 冰点》周刊,因发表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长文,对中国近代史若干重大事件的解读有异于官方版本,《冰点》被令暂时停刊整顿,主编和副主编辞职。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冰点事件。
    老先生来的时候,我们在车上问起他博客的事,半信半疑的:那么多字呢,真是自己敲上去的吗。老先生哈哈一笑:“我九几年就开始玩电脑,直到现在,每天上网发文。”八十高龄,玩博客玩得风生水起,这让我们多少有些被镇住。老先生演讲时声音很轻,夹杂些乡音,即使中途谈到敏感尖锐问题,仍是风淡云轻。我们也知道,老先生每每发表观点,不啻于扔出一个重磅炸弹。面对各界声音,老先生似乎已态度超然,按他的话说,面不改色,一笑置之。要知道这年头,这样的男人已经不多了,好在老先生还在。


    各位老师,非常高兴到这与大家交流。
    在车上与扈老师聊了以后我想,今天这个题目我出错了,其实在你们学校是已经解决的问题。你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很先进,没有必要讲了。在其他学校,传统文化与教育,我感觉还是问题。所以我想有更多时间与大家互动,任何问题我都愿意回答。

    回到原来的想法,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这个问题我感触很深。在我们中国,现在处在一个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各种各样的思潮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些是很极端的。这常常使我联想到日本靖国神社附近,有一些二战老兵,经常敲鼓,坚持侵略那套。中国思潮也是这样。对这个现象怎么看,我认为是历史进步,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场面。思想文化领域不可能统一,它必然是多元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多元里面肯定有些很极端的,这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我有一个感觉很奇怪的问题,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些问题和表现,充分体现我们以前的教育失败了。为什么失败?从今天,当下我都感觉到,假如我进到一个课堂,大家还在讲话,我认为是个人素养问题。你可以不听可以离开,但进入到一个课堂,你就没有权力随便说话。这个现象随处都可以见到。
    最近三个月,我在朋友的劝告下开了微博,却发现微博上有很多粗言秽语,还有人随便捏造谣言,这说明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有问题。另外,随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常常出错,而且错得一塌糊涂。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一个大学校校长逝世,他的家属在报上登讣告,说“尊父不幸去世”。这显然是缺乏起码的文化素养。
    更好笑的,余秋雨,一个最起码的词搞错了:“致仕。”假如读清代文献,人人都知道,意思是官僚退休,余秋雨却说“致仕”是升官,闹了大笑话。不但余秋雨,有一次金庸到中大做报告,说是“陈寅恪先生的私淑弟子”,中大网站上写成“私塾弟子”。广州各大媒体无一例外都这样写。陈先生没有教过私塾,金庸也不可能教过。这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非常差。
    这个现象在现在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看我们的微博和报刊,比较一下台湾的报刊。有很明显的现象,我们的语言文化正朝口语化发展,而且有些文字故意写错。当然有些是群众语言,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台湾学者写出来的文章,就有很明显的书卷气,他们的传统文化的基础比我们好得多。但我们,不但一般人闹笑话,大学教授也闹笑话。
    我的亲身经历,2005年甲申年,人大校长纪宝成发表一篇文章,说要振兴国学。新京报的朋友请我对此发表意见。我说,这个话题根本就错了。你提振兴国学,勿宁加强语文教育。

    假如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新的思想家,不能培养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我想这个国家称不上是第一流的国家。我们恰恰就是要站在这个角度去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这个角度上考虑,我想,要是我来当校长,中学语文历史应该加强,但是要改革。我不知道现在中学语文里文言文的比重是多少,台湾是40%,但是还要提高到50%。而且它还有必修课,所以这方面的比重很大。我感觉,让年轻人受到更充分的传统文化教育,对继续传统文化有好处。
    另一方面,我坚持,把中国文化放到整个世界的格局下去观察。我们要敢干承认,在春秋战国时代乃至于更早,我们就没有达到当时世界上的最先进水平。比如说,中国人有个弱点,思维上的。追根溯源,春秋战国时期就没有发展起形式逻辑,形式逻辑理论是明末才从国外传进来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就古代技术层面而言有很多成就,但理论方面是很弱的。又比如数学,没有发展成完整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没有产生几何原本,这些都是明末从国外引进来的。所以十九世纪时,当几何原本全本翻译过来的时候,曾国藩叫他的儿子写个序言,序言中说,中国数学的问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没有总结出完整的公理。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弱点。
    在这个弱点影响下,中国的科学文化、社会发展、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都受到很大限制。对这个弱点我们要不要承认、敢不敢承认,对当代中国人来讲,是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承认我们的弱点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有些人认为,承认弱点,你就是卖国贼,这跟中国人不讲辩论有很大关系。中国教育自儒家后就变成灌输信条的东西。要是跟苏格拉底比较,就没有辩论和讨论。我们要不要重视这样的传统?这些弱点要是不克服,就有问题了。
    根据我对传统弱点的认识,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应该好好地改革。这些改革,我听扈主任讲很多你们在做,很有远见,不要让孩子们固步自封,更应该让你们学校的做法,让更多的学校仿效。我特别希望你们不要跟其他学校搞读经。现在中小学有个非常错误的举措,就是读经。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了解,但让小孩在不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另外这也是偷懒的做法。现代教育,应该鼓励孩子有高度的好奇心,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知识。但读经没有怀疑和辩论,恰恰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弱点。
    再一个,其实这后面是个利益驱动。现在读经已经变成很大的利益圈。这是不足取的。跟这个相对的,是你们的做法,让大家喜欢知识,深圳央校就建设书香校园,对拓展孩子的眼界非常有好处。究竟应该如何,你们的知识应该比我更丰富。欢迎大家提问。

 

    问答部分

    问一:袁老师,能说说您为什么要玩微博吗?

    答一:最初玩微博,是应朋友的邀请。另外,微博是新鲜事物,凭着好奇,也想试一下。玩微博后,我也发现微博带来的好处,经常有新问题让人去思考。我也没想到,微博上对现实的批判都是那么强烈,当然无论怎样,这些批判的声音都是正常的。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假如官员们不能以正常的眼光去看待这些现象,很可能会造成大问题。


    问二:请问袁老师,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当用什么方法去区别它是优秀的还是腐朽的?第二,我们外校的办学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走向世界的现代人”。现代人的含义很广,你认为哪些品质是最重要的?

    答二:我有些基本观点。文化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制度层面,一个是非制度的。从制度层面来看,我想在中国的古代制度,尽管有它的长处,但也有个很大的弱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两方面的弱点,一是没有法治传统,二是没有民主。在古希腊,就有民主传统,关于法治方面,也有公民的陪审团,在罗马也有完整的法治传统。乃至十三世纪,英国出现了自由大宪章,其中六十三条,我们英格兰人应该享有传统的自由,包括贸易,规定得很具体。而且宪章规定,每个地方都有保留传统的权利,比如地方自治。中国人就不敢正视,中国没有地方自治的传统,没有法治的传统。刚才我所讲的英国大宪章产生时期,恰恰是我们的南宋末年。宋代有个很重要的创造叫乡规民愿,与大宪章对比,就相差太远。我们的政权设计,没有深入到基层,在清朝时只到县一极,所以那时官员很少,全国仅三万人,与自然经济相适应,再下面就由士绅来管理,不是保障公民的权利,而是要贯彻儒家的三纲,加强思想控制。他们有权处罚。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到清代,都是宗法制度。中国的传统规定得很清楚,父母祖父母在,不得别籍异财。人的自由就和财产权有关。诺斯的制度学派说,一个社会的转型的基础,在于对财产权的保护。我们只是家族财产所有,不是个人,所以个人自由很少。
    非制度层面,所有这个层面的文化,我认为都应该自由地继承,自由让它传承下去。比如文学艺术,比如中医,有些不好的风俗,大家认识提高就会慢慢废止,比如国民党三十年代禁止纳妾。非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除了侵犯人身自由的部分,应该让它自然更替,自然淘汰。但是在制度层面上,我们一定要接受人类最先进的东西。在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就应该接受公民的自由、法治和宪政。这些就不是东方或西方的东西,而是人类现代文明的结晶。十九世纪以来这些就已经介绍到中国,但一直没有很好地吸收。经过非常多的挫折,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接受市场经济制度。
    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在所有制度层面上,全世界上有个共同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大同小异的,每个国家的制度形式上会有所不同。在非制度层面,也要接受全人类一切优秀的东西,但不要用强制的方法干预。现在我们所碰到的,就有个很大的反对势力,我概括为“国教派”,就是拿传统文化说事。说到底,他们是想修改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比如秋风发表的很多高见,他说西周就是实行宪政制度。看起来很辉煌,而且年代久远,但里面都是编外谈,完全没有基本的知识。一个学者讲出这句话,在学术上就没有入门。因为假如对中国历史有最起码的知识,马上就会问,要重新阐释某个历史人物,必须严格遵循公认的学术规范,有什么考古证据吗?
    中国的封建制有什么特点?西方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商业贸易工商的基础上,国家按地域建立,血缘关系慢慢淡漠。中国的封建制度就没有突破血缘,还是按宗族来建立统治。所以说,这种样式的制度就是分权,是没有常识。
    凡是提倡到中国传统当中寻找制度特点的,都是骗人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传统有很多弱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制度层面要敢于跟世界接轨。这样是不是就是西化?标准在哪里?1948年联合国大学制订了世界人权宣言,它不是某个国家的观点,而是各国代表、学者代表联合起来制订的宣言。这个宣言所要求的标准,就是现代文明的标准。到1966年,联合国又制订了两个公约,一个是公民经济与社会权利公约,一个是公民与公民政治权利公约,将政府应该承担的规定得很清楚。
    我们讲这个观点,恰恰与中国政府在政治上是保持一致的。1997-1998年,中国在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公约上签了字,即承认了它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所以说,应该如何鉴别东西文化,应该将制度层面与非制度层面分开。制度层面的标准就是三个联合国的人权公约。
    进一步看,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要那么狭隘。西方文化,来源于非洲,亚洲。古希腊文明就是接受了中东、中国文明发展起来的。
    怎么样才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特点?我想陈寅恪的两句话是最准确的概括: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比如三纲五常,三纲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五常仁义礼智信,应该是对的,但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就有问题。比如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还是讲血缘关系,那样就荒唐了。没有一个国家不讲礼仪,但讲到弟子规那个程度也是荒唐的。义,义者疑也,跟我们现在所要求的公民自由平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想,对传统文化应该根据现代公民的基本特点和要求重新加以熟悉。


    问三:周围的孩子,从小就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孩子上学后却更喜欢动漫之类。请问,让孩子从小学习弟子规之类的传统文化,有用吗?

    答三:人最重要的是好奇心与怀疑心,教育孩子同样应如此。拼命灌输孩子不理解的东西,其实是摧残童心,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小听故事、玩游戏等等,使孩子的听力、视力、阅读方面的能力得到刺激开发,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兴趣,教会他寻找知识、观察社会的方法。如果是男孩子,尽管放他出去玩,哪怕是爬树、打架,孩子就是要学会敢作敢为。人是从野蛮动物发展来的,各式各样的东西都应该让孩子去接触。


    问四:近期来,对辛亥革命的解读有新的观点,他们说中国有两条路,其中一个是君主立宪,我想听听袁教授怎么评价这个问题,尤其是对袁世凯。

    答四:问题是,不是君主立宪好还是共和好。而是,假如通过改革实现社会转型,应该讲是成本最低的。原有的社会架构不推翻,加以改良,就能避免大的震动。焦点是,改革好还是革命好。我有篇文章,讲的是我们为什么会丧失改革的机会。从题目上可以知道大清帝国的两道催命符,为什么大清进行了改革,但最后还是不能完成社会转型?第一,大清帝国在关键时候,政治体制改革不敢迈出关键一步,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当群众要求改革的时候,你怎么做。当时有四次请开国会运动,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最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要求在1911年开国会,清政府将那些代表赶出了北京。然后清政府在压力下,答应提前到1913年宣统开国会。不是当机立断立即开,结果1911年就爆发了革命,根本没了宣统五年。


    问五:我是一位商人。我想请您说说,我们中国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还有,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适合世界发展趋势吗?

    答五:中国人跟世界任何国家的人相比,不比人家优秀,也不比人家差,是很平常的人类。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很痛心地看到,现在中国人的素养,是比发达国家差一大截。这不是人种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我刚才讲,网络上怎么那么多人随便攻击诽谤人?这在别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举个例子,我第一次到美国,早上散步见到两个现象,一是陌生人都互相微笑、打招呼,二是一个美国老太太遛狗时边遛边捡狗粪。这在中国都是很难看到的现象,我认为这都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到英国国会看过,英国绅士辩论的时候也是很随意的,因为辩论太长了。但最后,没有人会骂不同意见的人,一定会在辩论的最后说谢谢。我到英国各个大学看,也碰到一些人一定要跟我辩论。香港学生就提醒我,辩论可以,但不要输了风度。道理如何是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你的风度,你有没有礼貌。人家就会说你没有教养。无论辩论怎样,始终发言不能伤害人家的自尊和人格,我认为这条是重要的。要教会中国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一定要懂得与别人平等地相处,文明地相处。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很多错误。很多东西不太合格,有些明明错了他就是不改。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各个学校的老师校长,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要是我做教师,一方面,我教你怎么应付考试,记住要点发挥,另一方面,我会很注意培养真正的能力,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有很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问六:在现代社会当中,常常会面对很多不公,您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乐观的?

    答六我现在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天天走一万米。去年发了四十多篇文章,今年到现在为止二十来篇。人对社会各方面各种不公,可以一笑置之。一方面要平等相处,尊重人家,另一方面要力求站得高一点。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社会转型的现象。你自己站得高,认识到这个社会是转型社会,碰到什么问题都不会构成大的危险。


    问七:我们知道很多专家教授到处走穴做讲座,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学术界、科学界等现象。

    答七:我想有两种情况,一方面相当多的人是在勤恳工作的,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社会媒体研究机关,一大批人都在埋头苦干。所以我们应该提倡理性地反抗,据理力争,甚至通过法律,但不要走极端。除此以外,对那些歪风邪气还是应该批评和抵制。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