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教育的真义
——小学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之八
文字:涂志强供稿:小学部图片:肖晓敏时间:2011-06-07点击数:1709

一年一度,已是第八届了,很不容易。
专业化成长这一语词于我们已经不陌生,现代化在知识的分野上愈来愈显得精细化和可操作化,反映在专业上,就叫“专业化”。专业化意味着科学和规范,意味着有可资借鉴和推广的价值,而教育的专业化并非在形而上的理论化,它更要求建立在实践与分析的基础之上。班主任工作在教育的真切意义上,是基础教育的一块厚重的基石。我校小学部学生处八年来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可以看作是对“教育专业化”在班务工作上的阐释和求证,是班主任(教育者)成长的一个大有裨益的平台。
6月2日晚上,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工作案例分享会如期召开。
很多语词已经变得滥俗,比如“爱”。可是,对教育者来说,“爱”不是一种文学手段的表达,而是教育本身的核心意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永远不会过时。学生处对“爱的教育”案例分享活动解读得很到位:关注“爱”的内涵,如接纳、理解、尊重、民主、平等、引领、发现、激励等;营造爱的环境和氛围,凸显班级特色及班级文化;关注个体差异,如特殊孩子及特殊小群体;自身榜样的引领,以自己的言行来诠释“爱的教育”;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情感的亲和力;等等。
案例乃是实践,乃是总结与省思,更是我们教育智慧的结晶。
石珍 《让爱长成一把“草”》
从爱默生的故事说起,石老师的叙事技巧很有意思:爱与草的关联。牛儿不进圈,爱默生父子俩怎么赶都无济于事,女仆一把青草却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石老师说,班主任手中就应该有这样的一把“草”——鲜嫩且带着泥土的芳香,这样,“牛儿”就会在你的带领下走进知识之圈、智慧之圈。这样的一把“爱之草”在哪里?石老师举了三个例子:一个,让性格孤僻的孩子做“领头鱼”,在她的周围撒“饵料”,于是,快乐的笑容代替了原来的孤僻与忧戚;一个,利用“小小商店”的案例,让小主人公从中找回了自尊、自信与自律,成长在正常的教学秩序里;一个,用“拥抱亲情”的班会课,述说感人的故事,让孩子从中学会了感受爱和表达爱。班主任心中有爱,有一把这样的“草”,爱的故事就将不断地延续,教育的智性之光就能照耀每一个孩子。
刘永利 《尊重 理解 信任》
教育的秘诀在爱,但不是泛泛之爱,而是真爱。所谓真爱,即如孙云晓所说的“纯粹的爱、科学的爱、理智的爱”,这样的爱,就是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刘永利老师开宗明义地抛出了自己对教育之爱的阐释。接着,刘老师围绕尊重、理解和信任各举了一个自身工作中的实例。带小青蛙上课的孩子挺倔的,怎么也不肯放弃瓶子的青蛙,这可怎么办?刘老师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尊重孩子的情感,在这样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晓之以常识:瓶中的青蛙没有了家,没有了亲人和朋友,它会快乐吗?于是,青蛙被悄悄地放了。理解与信任,也在同样的教育实践中收到了效果。孩子不是盆景,不需要依着园艺者的“匠心”加以扭曲成型,给孩子以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爱,盆景里的树苗才能打破盆壁的局限长成参天大树。
叶秋蓉 《冰与火的碰撞》
在这里,冰与火都是意象。叶秋蓉老师从“色眼识人”的电视节目里得到了启示,“火”之爱,是温暖和希望,而“冰”,是执拗与顽痼。在很多时候,教育的过程就是冰与火的碰撞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叶老师在初次的冰火碰撞中,体会到了硬碰的后果:谁也没捡到好处。自此,慢慢走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去默察和读解,一直走近孩子的家庭,探寻一颗“冰心”凝固的成因,终于找到了融冰之道:给孩子建立安全感、教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如是,经过无数次的“碰撞”,火以它的孜孜不倦终于让坚冰化成了一汪清水。叶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影响教育因素有很多,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很值得去尝试;教育之爱需要面对两难的选择,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同时又必须给予爱的指导。
吴杰 《为“爱”健美》
每个孩子都一样,从教育的公平性去看,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从教育的行为去看。吴杰老师提出了关于后者的教育的“差异性”问题,并就她班的具体教育案例诠释了自己对爱的理解。吴老师发现,以“爱”的名义,孩子身上承受了太多的重压,于是“肥胖症”产生了,无疑身心,必须“健美”。吴老师的健美之法,有三:为“爱”减肥、为“爱”减恼、为“爱”减赘。孩子不是机器,大人总是把自以为无比正确的“爱”施加在孩子身上,无知无觉的机器会无声地耗损,而有血有肉的躯体却会反抗。因此,过多的“爱”必须减卸,让孩子按他本来的成长规律去发展,只有尊重孩子的意愿,征求孩子的意见,执行力才能更好地落实下去。减恼、减赘亦如此,仿佛奥卡姆的剃刀,把阻碍孩子成长的烦恼和苦赘削去,爱才能在每一颗心灵上滋生乃至茁壮丰茂起来。吴老师案例里的“雅号”事件、“道歉卡”行动很智慧地给了我们启发,同时感受到了健美之后的“爱”的轻盈和勃发的生机。
李先玉 《真爱有声 关爱有形》
李先玉老师是今晚发言者中的唯一“男生”,李老师一坐下来就很谦虚地表达了自己和众多美女们共同成长的愿望。李老师的发言核心是怎么教会孩子去学会关爱,他用最切实的班务工作表明了:孩子生活在集体之中,群体成员的关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顺其自然固然没错,但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感受,去知觉,这种“爱”的感觉就能得到良好的强化,成为“爱的成长”的源泉与用之不竭的力量。李老师的“教会关爱”策略分三个层面去表述:以爱启爱、以爱育爱、以情升华。案例中,孩子们身边发生的一人一事都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真切可感,教育的契机就隐含在这些看似无关大要的细节之中,比如让大家打电话问候再加料上的同学、利用“光明周记”里的事例进行扩大化影响、家长会上的情境教育、每天班务小结会上的评价、新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交流等等。教育无小事,确当如此。
张萍 《爱的路上,让我们同行》
不到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张萍老师就已经感触良多了。张老师在开题时就谈了自己班务工作中最感慨的地方:班主任历来是众多班级授课老师中的权威,但这种权威的建立绝非来自于知识的讲授,更来自于一位师者内心的大爱,唯有爱,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崇高的地位。一年来,初为班主任的张老师怎么和这些六年级“危机期”的孩子相处的?张老师案例中讲了四点,一是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二是善于利用故事去浸染孩子的心灵,三是用平常心去处理男女生的交往,四是辩证地看待孩子的缺点。张老师总结时说,班务工作存乎“三心”:耐心、宽容心、平常心,俨然老派班主任的陈词了。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如坐春风的育人功效,正是此时之润物无声。教育的智慧,眷顾有心的人,张老师本身岂非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么。
“爱的教育”案例分享会后,自始至终在倾听的徐纯副校长作了小结性的发言。徐校长说,一线的声音往往是最真实的声音,一线的故事往往是最感人的故事,在这样分享会上,她听到了朴素而真切、理性而智慧的声音。她说自己最喜欢听教育的故事,这个晚上,听了许多的教育故事,很满足,如享大餐。她提到,今天发言的班主任,都是来自数学、英语科组的老师,说起话来一点也不比语文老师做的班主任差,体现了良好的教育功底,这对我们开展教育班务工作很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再者,发言者也只是六个年级的代表,还有更多的教育故事同样在发生着,更多的班主任也这样践履着神圣的教育职责。她说,在老师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作为师者的优秀品质,那就是“善解生意”的善良的心地,无处不在的“大爱无疆”,孩子虽然还是孩子,但我们的老师能够把孩子们看成一个个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因而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最后,徐校长说,整个案例报告会,自己的感受归结为两个字就是:感动。她感谢大家用这样的敬业精神坚守了教育行为,用不求回报的付出诠释了教育者神圣的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