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心怀梦想,行在路上

文字:叶和丽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11-05-19点击数:1673

    一直记得作家雨果的这段话:“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实的一种理想。”当年在毕业典礼上那么庄严地宣誓:“我愿把毕生的精力毫不保留地献给小学教育事业。”如今,二十四年弹指已过,但当年的宣誓言犹在耳,它如命运中的一根竹篙,支撑着我人生的小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向着那接近教育真谛的深处一直漫溯……
   
    读书,点亮人生的航向
    读书的记忆始于那个鸟鸣草翠的春天,家乡的那所小学校依山傍水,山脚下一条淙淙的小河从校门前姗姗流过,再前面是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地,蜂蝶嬉戏,花香醉人。那天,坐在学校后面盛开着映山红的小山坡上,慎重地摊开那本绿色封皮的作文选——是到县城出差回来的班主任老师给我带回的礼物。就是这本在当时标价两角八分钱的不到四十页的课外书,让我惊喜地发现:世界上除了我们所学的语文数学课本,还存在着一个别样的书的世界。从此,我便执着地朝着这个让我梦牵魂绕的世界进发。
    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阅读,从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到同学家的小人书到报亭的彩色杂志到老师家壁橱的藏书,凡是有文字的地方就会有我近乎贪婪的阅读的眼睛。从最初的捡书读到借书读到能自己买书读到现在的推荐给别人读,凡是有书的地方总会有我驻足恋读的身影。从读文学到读大部头的教育教学理论再到历史哲学到社会学经济学,凡能开启智慧涵养人生的书籍都渐渐挤上了我的书架。
    胸藏万卷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特级教师窦桂梅说的话:“读书是女教师最好的美容。”我更相信,无论你给学生讲多少读书学习的知识道理,都不如让他接触一位书香氤氲的老师更为有效。
    如今,我依然把自己的周末、寒暑假一股脑儿交给读书,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生活方式。每个学期,我依然会将自己读的好书虔诚地推荐给老师推荐我的学生们家长们,我认为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责任,同时我更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写作,沉淀生命的厚度
    “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作为童年就埋在心灵土壤中的一颗理想的种子,虽然至今未能开花结果,但写作却成为我一个无法割舍的爱好。我喜欢用笔静静地记下自己和同事们留下的足迹。记得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室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从读书笔记到教学反思,从课堂实录到教学论文,从教师的听课随评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宏观总结,一路走来一路沉淀,反省自己,指点别人(上学期共写了十几篇评课文章,每次当天听完课以后,我先与这位上课的老师单独交流,而后即时走到办公室将评课写下来发给这位老师。评课中不仅包括对课堂优劣的评价,还有理念上的导引以及我重新写的教学设计)。十年来,笔耕不辍,收获颇多。学校的杂志《广外外校报》上几乎每次都登载我的文章。如今,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中国教育报》、《课程  教材  教法》、《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广东教育》、《教师月刊》等发表、获奖,多篇还被选入华东师大出版的“教师专业发展”、“赢在课堂”等中国名师系列丛书之中。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要带动全体老师们读书和写作,营造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我们由最初的“一言心得垫高教育人生”教学反思的提倡到后来的每月的“千字文”再到如今的课题研究,让写作在垫高教师们生命厚度的同时,也促使着教师的专业飞速发展,小学如今已经形成教、学、研一条龙的校本教研文化。
   
    讲台,践行理想的圣坛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虽然,中国教育目前还在遭受诸多非议,虽然,中国教育还要在改革中的阵痛中前行,虽然作为教师的我们一直要戴着镣铐跳舞,但我认为只要心怀梦想,揣着良心行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我们就会无限地接近着教育的本质,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教学处主任虽然已经做了八年,但我始终感觉站在讲台上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从最初的独霸讲坛受人称赞的“才子型”教师,到参加学校的“两课两反思”试着将课堂还给学生的转型最快的老师,从“师本”课堂的教师精彩演绎到“生本”课堂的成就学生的精彩设计,每一次,我都将自己置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上,率先垂范,在理念上引领,在实践中示范。(我每年的公开课都力求开发新的教研主题,敢于将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拿到我的课堂上进行研讨和示范。十年来,从识字课、作文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到课题课、反思课、“生本”实验课、示范课,一路走来,力求做个全能型的老师,让自己始终行进在改革的风口浪尖上。)
    因为热爱,所以深情;因为深情,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创新。从“市十佳教师”到省学科带头人,从白云区“杰出教师”到学校的教师“首席”,始终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外校的这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土上,在这最前沿的阵地上,我一路挥洒着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鲜花和掌声。
   
    语文,打下精神的底子
    “叶老师教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在为我们今后的人生打底。”这是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的肺腑之言。作为一个学校考评制度下的老师,教学不是为考试,而是为今后的人生打底,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加底气?这十年来,尤其是走上教学主任这个岗位之后,我不仅自己一步步地向着这个人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无限地接近着,还试图在学校营造这样的一种拒绝短视行为,超越功利的教育教学文化。
    当然,一个好的教师,他在学生心中的影响,首先得是看得见的专业智慧。深厚的专业知识加高超的课堂技巧是一位优秀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经受过大赛打磨成长的教师,知道一堂成功的课必定赢在细节上。至今记得,为了深度备课,打磨一节好的公开课,我的备课时间常常在一个月之上,有的甚至长达半年,这期间,除了读有关这篇课文的背景资料,更研读这篇课文的相关的文化,对于每篇课文基本都是熟读成诵,在不断地阅读中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化。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深度的备课,为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游刃有余的学习空间。(典型课例:从当年《草原》的一鸣惊人,到《牛郎织女》的文化视野,再到把经典《卖火柴的小女孩》放在时代背景中解读,不同教学理念下的精彩,背后是教学中敢为人先的教学勇气,深厚的专业底气。)
    作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格魅力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从繁重的机械作业、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进行阅读,进行写作,学习演讲,学习创作,需要教师有着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视野,因为她明白,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较强的学习能力,持久的学习耐力才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之本。尽管这些现在都无法用一纸测验成绩来验证,但相信这些持久的本领终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焕发流光,让人生熠熠生辉。这需要教师有着超越功利的勇气和信心,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显现。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是一个优秀的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优秀的人格气质。因为,语文学科承载着人生打底的责任,语文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