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我的美国大学申请之路

——2011年保送生专题

文字:高三 周游力供稿:中学部图片:时间:2011-03-07点击数:2203

    瓦萨学院是美国一所著名的男女合校的文科私立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州波基普希市。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提供的排名,瓦萨学院在文科学院中排在第十一位。

    像千千万万个赴美留学的人一样,我曾经被刘亦婷、曾子墨自传里所描述的美国大学生活深深吸引,曾经在游学美国后发下“一定要去这个最自由、最多元化的国度接受‘洗礼’”的誓言,曾经对越洋电话那头朋友们的丰富经历感到万分羡慕……但是,当我回忆起这半年的申请之路,浮现的不是那些带有“梦”、“追求”、“渴望”等美好字眼的回忆,而是无数次的挫折和汗与泪。
    高二下学期,高中的一半已经过去。周围的每一个同学都在为总共九门功课而忙碌着,没有过多的悠闲,心中充满的是每天早些完成作业或睡个好觉又或下次月考取得进步的想法。我也一样。从早到晚,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密密麻麻的学习任务中,我获得了真正的充实感。美国留学的愿望,对我而言是过去式的,是深藏的,更只是个梦。可是直到听说了好友的离校,我才真正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迈出去美国接受教育的一步。事实上,我所想的并不是将来去美国读书能够改变我什么,却是当下自己最需要的什么。我最需要什么?什么对我真的有帮助?答案绝对不是考试成绩,因为早已对几个数字感到麻木;也不是如何如何的学术荣誉,难道18岁前除了学习就只有学习吗?更不是放纵地玩乐,一个“我学累了”借口支撑着的堕落。我想,我要的,是一点勇气,一份不凡的经历,一个无悔的选择,一片自己创造的未来。要向老师们提起自己的打算,我也是反复思量鼓足勇气才敢去做的。毕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缺课问题,作为长辈和过来人的他们,更能意识到我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我感谢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和其他关心我的各科老师,在认真听取我的想法后,他们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意见和建议。最重要的是,那些对我的理解和对梦的支持都让我感觉到外校老师在为学生着想着。五月份,一切都准备完毕后,我和另一位好友正式踏出了校门,怀着迷惘与不安踏上美国大学申请之路。
    经过之前的了解,我知道自己最大的劣势在于开始准备的时间已经太迟。美国大学要在次年一月一日前提交几乎所有申请材料,也就是说我的整个准备时间只有短短七个月。在这七个月时间里,我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托福考试、SAT1和SAT2考试、十几篇申请论文、独特的课外活动等。同时还必须偶尔回校参加水平测、期末考试和英语竞赛。说实话,当时的我为此考虑了很多,害怕自己搞砸了其中任一方面,但每一次焦虑却又被那种不服输的情绪所冲淡。经常安慰自己说:“用心、尽力地去完成每一次任务,我总可以对得起自己的。”
    首先面临的就是六月初的SAT2考试,由于时间紧张,我选考了最普通的两科:数学2和物理。这两门的知识(尤其是数学)很大部分在学校已经学过,但物理考纲中要求的知识面之宽还是让我这个文科生一开始就产生了畏惧的想法。不仅仅有高中理科所学的热力学、波等内容,连核物理和相对论的题目也会常常出现。虽然说有广度必然难度不大,但我经常还是被不少公式弄得头晕脑胀。幸好,因为在外校老师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所以也强迫自己养成不轻易翻答案、彻底弄明白的学习习惯,而这在我准备SAT2考试过程中帮助很大。另一方面就是已学知识的整理与串通,邹老师给不断强调的这个方法让我受益匪浅。现在看来,所有的不解与迷惑都无比珍贵,它们激起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考试尽管感觉紧张,但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
    其次便是困扰任何一个赴美同胞的必考项目——托福。考托十几年来就是出国的热点问题,之前读过不少考生的经验之谈。现在要自己亲身面对,还是免不了忐忑不安。因为要把大量的时间挤出来冲刺SAT1,托福的考试日期就定在了六月底。托福考试如果听取他人意见可以免走不少弯路,而我的几位托福老师提供的技巧就无形中帮助提高了不少分数。例如听力要找到关键词并摸清教授讲话的逻辑顺序,写作中动词变名词,口语里面要点概括的方法等等。但是最核心的要素无非是长期的英语基础。CNN、英文电影还有时代周刊(文章用词非常精妙)都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经常收听和阅读这些材料,就会慢慢养成学英语的灵性。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什么考试都隐藏着一条恒定不变的规律——勤能补拙。托考准备的两周彻底研究TPO(模拟题),精心准备口语考试可能的答案,反复练习大小作文,这些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还记得当时将托福110+的目标写下来贴在书桌前,每次因错题过多沮丧时都去看一眼,不停给自己加油。考试那天心情完全放松,并非我不在意,只是能准备的已经准备,该如何考就如何考。两个星期后,收到了爸爸的短信,也知道了自己的托福成绩。从那时开始我的信心开始越来越足。
    七月份我主要忙于活动中,同时也开始背SAT单词和看英文小说。与自闭症儿童接触让我体会到自己视野的局限,更坚定了我出国的信心。人生的饱满与丰富是与各种背景的人交流产生的,而美国大学强调的多样性,就是在学生群体构成和学术上避免单一、追求多元。还有,中美的教育差别最明显的地方无非是挑选人才的标准。简而言之,当中国大学表示“我们要求优等生”时,美国人则告诉你“你可以不成绩优秀,但你绝不能全面平庸!”。对于两种体制,我认为各有利弊。我个人很庆幸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因为大量的知识让我迅速成长起来,挑战了我也让我爱上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另一方面,美国人的学习原动力——兴趣与好奇心却是我比较缺乏的。在十三亿人的大环境下,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约束下,政策制定者们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因此这种缺憾也不足为奇,只希望以后的情况会越来越好。
    忙了太多杂乱的事情,八月份我终于定下心来开始备考SAT1。为了节省时间,我去了上海参加SAT1的培训班。在那里,我第一次绝望。与我同班的大多数是上外附、复旦附中的优秀学生,他们其中有人已经参加过SAT1考试,也有人拿到了作文满分。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前途迷茫,我不断问自己:这条路还有没有可能?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在22分钟里写出400字的优秀作文,无法和老师侃侃而谈什么Frankenstein之类的小说,更无法把Barron’s 3500 SAT单词倒背如流。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只能努力写作、不停做阅读、一有空余时间就读英文杂志和小说、利用坐地铁的时间背单词。可是到每周模拟测试时还是发现自己的分数长进不多。SAT绝对是我一生中遇到最困难的考试。第一次考试(十月份)我必须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不然会对紧接的两次考试信心打击巨大。时间上异常紧迫,但是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在如此短时间内达到我想去学校的要求。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不止一次哭过,所以要真的谢谢父母和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没有他们的安慰,我无法走到今天。情绪低落之后还是要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为了梦想,努力过也就值得了,就是抱着这种心态我度过了二十多天时间。
    九月来临,我全身心准备SAT。与八月的情况相似,我觉得自己还是没有太大提高,尤其是SAT阅读。SAT阅读的难度与托福相差甚远,简单的说,托福问的是What,而SAT问Why And How。不仅仅需要读懂文章(需要一万多词汇量和熟悉许多表达),更要求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暗示了什么?与XXX有什么内在联系?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因失败而来的烦躁和厌倦成了最主要的心情。十月初我参加了第一次SAT考试。考试的成绩离我的目标还有20分,但我从这次考试吸取的教训却让我在下一次考试中爆发。我背熟了单词,也通过GRE单词书扩大单词量。作文方面也不仅仅局限于背例子,而是当场发挥,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第二次的分数终于对得起我几个月的辛勤努力了。
    关于选校,我刚开始一直都比较模糊。别人说这个那个学校排名前名气大,应该拿来ED/EA,我也没有太多意见。只是从开始我就比较钟情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芝加哥大学这两所学校,加之丝毫没有Ivy League情结,其他好学校报与不报都没太在意。可是十二月份却收到了芝加哥大学的拒信。我无法形容当时心情有多么低落,这所学校在学术水平是顶尖的,学生群体充满特色,芝加哥市的氛围又让人向往。为此我也考虑过需不需要Gap一年。但我逐渐还是学会了认识失败,学会了不钻牛角尖。芝加哥大学的本科生录取要求非常严格,或许招生官认为我不适合这所大学,那我就要认清自己需要怎样的大学。除了申请综合大学,我开始了解文理学院。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综合大学还提供了研究生和博士教育,而文理学院专注于本科生的培养,所以学生人数只是一两千左右。文理学院中的牛校和牛人都不少,中国人最熟悉的Williams College(这是一所比哈佛还难进的学校)就是王力宏的母校,冰心和宋氏三姐妹曾是Wellesley College的学生,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毕业于Macalester College……而我选择的Vassar College,则因为有著名校友Meryl Streep (奥斯卡影后) 、Anne Hathaway和洪晃,所以在很久之前就令我印象深刻。为了彻底了解这所学校,我不仅浏览了该校的网页,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活动和社团,还参考网上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评价,最终我被Vassar征服了。更准确的说,我真心喜欢这所学校。没有如Wellesley那样激烈竞争的气氛,Vassar给予学生许多发挥的空间,这里的学生个性十足,可以修政治同时热爱杂耍,可以读文学又热爱运动。总之,Vassar启发了我,让我对大学四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学术与能力、乐趣并行。对于Vassar,我申请时尽管满腔热情,可是一点也不抱希望,我丝毫不认为它在中国所招的五个左右学生里会有我的一席之地。这是一次冒险,比之前申请的杜克大学更加冒险。
    美国学生是通过Common Application这一个系统来提交申请的,CA系统里要求一篇长的主Essay和短的对课外活动的介绍。而事实上,几乎每申请一所学校,就必须完成一至两篇的附加Essay。这段写文书的经历则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向前走,同时必须回头望。写文书就是要不断地回顾自己曾经做的事,挖掘出亮点,体现个性,吸引学校。美国大学申请论文所要求的亮点谁也说不准是什么:有人写当舞台灯光师的经历被Georgetown大学录了,有人爆料自己同性恋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甚至有人描写的短短的求爱经历引起了哈佛的注意。美国人在意的是细节中体现的改变与感悟,是独特事例里发现的人生新大陆。从芝加哥大学那篇古怪的Find X文章开始,我决心摒弃自己以往的思路,尽量的寻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在外校的五年里,我参加了不少活动。这些活动如今成了我宝贵的文章素材。英语技能大赛、学校电视台、中秋灯会、《主流》杂志等等,外校给学生搭建的舞台培养了我不同的能力,中间遇到的磨难与不顺是一次次的自我挑战的机遇。没有这些活动,我的人生是暗淡无光的,是单调无聊的,是不完整的。外校最终留给我的,恰好是这种活动育人理念下我的精彩中学课外生活。被不同活动洗礼过的人,拥有更大的勇气,更广阔的视野,而我怀念每一次参与的活动,也希望学弟学妹们抓住机会,走出来,走到“台上”去,用任何一种可行的方式表达自我!
    写文书等于搞发明,求新求异。我也因此在许多夜晚难以入睡。但现在看来,逼着自己思考过去和检视内心,收获的将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核心的收获,是无数次反问自己后知道自身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喜欢什么。这些答案,父母不可能告诉你,老师不可能告诉,别人都不可能,只有自己才真正了解自己。同时,从技术层面说,写文书迅速提高了我的英语写作水平。我感谢自己选择了这条路,一条自己主宰自己未来的路。
    二月一日的晚上,刚从机场回家,打开邮箱就看到了Vassar的录取信。那时候我忍不住尖叫,是个梦,还是个梦。我没搞明白Vassar怎么会看上我,当然也没必要去摸清招生官风格迥异的录取标准,只是,我知道自己成功了。这种喜悦其实感觉不是那么剧烈,因为只要想想过去,就知道事情并不是那么轻浮,经历过的有太多太多,而这颗心终于安定下来。
    我看到了自己做过的一切,更感激身边的所有人。还记得王志宏老师关心的询问,她还不断跟我说师姐们的出国经历;还有每次回校李老师都会送我和同学到学校门口,害怕我们晚上离开不安全……我的初高中老师们给予我的理解与支持使我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顺畅,我衷心感谢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我的父母和同学们则让我无时无刻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当我因为害怕被拒想选择排名后一点的学校,爸爸妈妈却鼓励我大胆报前十的芝加哥大学和杜克大学,现在就算失败了也不后悔。每次打电话和回学校,都有同学们积极的话语让我安心,外校仿佛是我另一个家。
    最后,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帮助到他人,还有就是我最最深刻的体会:Listen to your heart, and follow the omens.       

    附:
    ED是Early Decision提前决定录取,此类申请要求申请人只能申请一所学校,如果获得学校录取就一定要去。截止日期一般在10月底11月初,或11月中。通常在12月25日左右出结果。它不影响RD申请。但ED录取后必须withdraw已经申请好的RD的学校,否则会影响申请其他学校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
    EA即 Early Action早行动,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只能申请一所,另一种是可以申请多所。和ED(提前决定)的区别是:录取了之后,你可以不去,即被录取后也可以不放弃申请常规录取的学校。
                       

网友评论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