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急 慢慢来
——小学部举行第七次“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案例交流会
文字:行止供稿:小学部图片:李蔚时间:2010-11-24点击数:1824

传统是因为有积淀,积到一定份儿上了,就成了传统,成了文化。小学部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经几年来的累积,就这样渐成气候,渐渐形成了学部教育工作中的一种活泛的德育文化。11月21日,第七次“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工作案例分享会在小学部阶梯室召开,全体班主任参会,六个年级组分别推举了一名班主任代表进行讲演。对本活动,德育处活动策划指出了它的明确意义——推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促进班主任工作规范、科学、健康发展;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共同提高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能力,总结教育智慧,共同探讨符合我校学生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在选题上,也给出了相当宽泛的思路:
班主任老师可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培养得力的小干部队伍;如何建设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班级风貌;如何解决班级管理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融入集体;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苗头性问题和突发事件;后进生转化,家校沟通等等各个层面选择案例;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各年级班主任代表依次登台,打开了话匣子,也铺展开了一条条铺满荆棘、砾石和闪着辉光的玛瑙的教育大道——
徐培敏 《不着急 慢慢来》
一年级历来是小学部德育工作的试金石,是孩子步入学校的第一道门槛,是孩子感知学校教育的漫漫征途的首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徐老师就像她的标题所说那样,“不着急,慢慢来”,徐疾有度地与我们分享了她在班级管理中的点滴。“从九月出发”,从开学“关键周”说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到个性化差异的管理,到层级性的管理,还有“以点带面”,“让一部分人先‘强’起来”等等。徐老师纲举目张,“不着急,慢慢来”。徐老师说,这样的管理过程,其实很啰嗦,也很纠结,但让人充满了期盼。正如她在结语中所说:慢慢来,不着急,步子放得慢一些,让爱变得厚重些,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魏雪梅 《一路有你更精彩》
一路有你。“你”是谁?孩子家长。宽泛意义上的教育早就摈弃了狭隘的学校教育统管一切的观念,深远地影响着孩子成长的家庭要素成为当今教育的关注点。魏老师的讲话论题,就从家庭教育资源这里说起。括言之,魏老师认为,首次的家长会很重要,跟家长的初次接触要“一见倾心”,这样才能为今后的“精诚合作”铺好基石;其次,利用发达的现代化资讯工具,魏老师班级建立了班级Q 群,使家校的合作“一网情深”,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拉近了家校的距离;最后,魏老师以“一个好汉三个帮”为小标题,举出了班级中的具体实例明证了家校互为一体的教育成效。
李 旭 《只说管理男生》
这是一次别致的教育个性化案例呈现。基础教育这一时段,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阴盛阳衰,男孩子的成长情势岌岌可危,李旭老师如是说。于是,引出了说说“男生”的教育问题。怎么教,李老师说,老师先得“示弱”,你弱了,孩子就强了,掐得太死,孩子就越不容易独立,越没个主心骨儿。因此,“无为”在很多情况下是很“有为”的。当然了,教育者“旁观”而不“袖手”,而是在时时关切,让孩子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因此,就又引出了第二步:在关注和放手之间把握分寸。接着,李老师以男孩子常见的掐架为例子进一步阐析自己的做法,很有些另类见解:男孩子玩耍中是有进攻性的、打架也是一种社交能力、男孩的发育离不开扭打碰撞的身体接触……因此,要让“暴风雨”软着陆,教给孩子学会“忽略”和“遗忘”,锱铢必较难成大器,教育者要把握的度就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遵循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在自由的时、空间和行动中“内在”地发展自己。
陈庆胜 《恰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与批评,教育之老生常谈,于是,渐渐不谈,觉得无谓浪费心力于这一方面的探讨。现在听陈老师一席话,觉得常谈的必要性了。因为,只要我们还为人师,我们就还一如既往地在表扬和批评中过日子,稍有疏忽,表扬过度和批评不当难免留下不可补缺的遗憾。因此,陈老师老大哥似的语重心长地讲着表扬与批评时,大家都听得很真切,很有所悟。陈老师认为,最佳的教育时机在接班之始,恰当的表扬与批评效果最显,两者都是孩子转变的方法和手段。当反复批评乃至麻木时,可以尝试鼓励式的批评。内向的孩子要打开心灵之窗,个性张扬而又自尊过强的孩子,更需要耐心和教育智慧。简单的批评难奏效,老师还是俯下身子扶一把的好。教育不能止于批评,还要在批评之后往前走一步,去抚慰,去找到方向,去看到希望。陈老师的常谈,亲切而温暖。为师者,当如是之。
张小会 《让学生在“岗位”中成长》
能做元帅就不做将军,张老师开题语。“岗位”就是从士兵到将军、元帅的平台。张老师的本意,当然不是要把我们的孩子都引向将军元帅之路,而是由此说明“岗位”在其班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班务要点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律、自能发展,而这是需要历练的,岗位责任制就是很好的规训过程。张老师在讲话中从三方面谈及:一是常规中遭遇管理瓶颈,二是如何革新观念寻求突破,三是从科学的论证中细致操作。乍一听,觉得未免枯燥,再听,就把你的眼睛和耳朵给吸引了。张老师有详尽的培训机制,创制的千头万绪,实施的反复改进,效果的绩能比照,一一罗列,有个例,有小结,有反思,有图示,严密清晰,了然在眼,无疑让诸多班主任们耳目为之一新。活儿做细了,效果自然彰显。
张牡玉 《让爱为心灵成长护航》
很煽情的论题,但案例很实在。接新班,有个孩子成绩名列前茅,而教师的评价却是“心理问题严重”,这样的事例固然不多,但不容忽视。张老师没有大段大段的理论说辞,更多的是某个孩子的心理情结如何开解的典型事件陈述。从家庭入手,这是源头。果不其然,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就在这里。之后,就是纠偏的繁琐碎屑的交流与沟通了,而贯穿其中的,是师者之爱,是教育者的爱。不刻意而密切关注,在最佳的当口适时予以交流和鞭策,这就是张老师的策略,如此,屡有所得。人的改变是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孩子的成长奥秘在哪?张老师结语云:班主任的角色,除了定位于班集体的教育者、管理者,还应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良好学习习惯的引领者,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心理障碍的疏导者,地位平等的对话者,文明生活的指导者。
会后,副校长徐纯作小结,她总结了“五句话”:其一,和老师们一起聆听六位老师的讲演,对班务德育工作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其二,在听讲中了解到了现在各年级组的团队整体状况;其三,在老师们的案例中发现了两个高频词“自制”和“孩子”,大家对教育的认知很通达,有良好的学生观;其四,肯定了此系列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与以往内容有所不同,但一样有诸多共鸣之处,是一次教育心灵的碰撞;其五,做老师尤是班主任,价值取向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意义非凡,我们教给孩子“我很重要”,对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也很重要”,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止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它显性或潜在地影响着孩子今后心灵的成长,希望我们一起为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