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经验 互动提升
——小学部召开“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经验交流会
文字:小学部供稿:小学部图片:肖晓敏时间:2010-06-08点击数:1528
在外校,“专业化成长”这个颇有些“专业”味儿的词已经不陌生了。专业是什么?就是规范、科学、无可替代,专业就是专门的学问。泛化的教育含义,即凡社会,人人皆司其责;在学校呢?教师就是教育的指代者,而班主任,是核心地带。我校小学部每学期举行一次“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一方面,为推进学部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促进班主任工作规范、科学、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更是搭建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共同提高教育学生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共同探讨符合我校学生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总结教育智慧。
6月6 日晚,该活动在小学部阶梯室依时举行。此前,由学生处策划了本次活动的呈现方式,案例加反思,要求发言者以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鲜活案例为本,力图体现出自己对教育理念的理解、转化和实际运用,分享其中的体会和可取的经验。由各年级组推荐,田院贵、詹荣、舒红妮、龙志捷、余绍书、项恒鹏六位老师依次发言。
田院贵:《孩子,你一定要幸福》
田老师先抛出三个案例:其一,一对母子为何缺乏应有的亲情?其二,父母离异,孩子的爱何以着落?其三,失去母爱的孩子如何获取完整的爱?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田老师认为,上述案例全由家庭的变化所引发,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安全感,内心的苦痛由此而来,继而产生了各种异常的行为。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田老师总结了三点体会:一、给特别的孩子以特别的爱,受到伤害的心灵,爱是疗治的灵丹妙药;二、班主任要关爱孩子,尽量成为孩子的“母亲老师”,还必须引导家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孩子,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宝贝”,单亲孩子更要成为教育者心头的“宝贝”;三、用友爱的温馨给予孩子坚实的幸福感,建立一个平等和谐、团结互助、充满友爱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孤独的孩子享受友爱、沐浴温馨的友谊,拨开云雾见彩虹。总之,只要老师坚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们,阳光就会越来越灿烂。
詹荣:《阳光小组 灿烂班级》
作为年轻教师,詹老师开题即说:每一位班主任都从青涩起步,在尝试、失败、反思中成长起来的。而她所讲述的案例,正是自己如何探索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点点滴滴。詹老师说,只要充分尊重孩子,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就能开掘孩子身上的强大自我发展能力。在案例陈述分析中,她列举了自己的四步措施:一是科学组建小组,使组名个性化;二是实施评比量化,使管理竞争化;三是实施动态管理,注重激励化;四是实施轮岗制度,注重责任化。最后,詹老师总结,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了。孩子始终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老师并肩站在一起,师生之间弥漫着尊重、民主、信任和愉悦,正是有了这样的小组管理模式,所以,班里的阳光才能灿烂无比。
舒红妮:《“同理心”搭起爱的桥梁》
在心理学上,“同理心”早不是新鲜的概念了,但如何真正运用实践于教育当中,却大有可为的地方。其实,孔子所云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的做法。舒老师以“同理心”为指引,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错误以及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矛盾,终于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拾信心。舒老师认为,在学生之间运用“同理心”,会使班级更加融洽,更加和谐,减少矛盾。最后,她总结了自己的体会:“同理心”不仅可以运用在班级管理之中,其实也是现代人际交往的基础——站在对方立场思考,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就是尊重人,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到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小到班班级管理,大到如何做人,世间事物皆同此理,不求完美,只求更美。
龙志捷:《慢慢的陪着你走》
龙老师深知:教育是慢的艺术。因此,虽然龙老师初为班主任,却表现出了少有的耐性,用身边的事例,诚恳地道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朴素的道理。班里有个特殊后进生,问题不断,反复无常,除了耐心和恒心,别无他法。近一年的沟通、引导、关心和鼓励,孩子也在不断地转变,性格开朗了许多,正在步入正常的轨道中。龙老师反思自己:一、教育一个孩子一定要挖掘问题行为背后的核心的问题,关注的他的渴望,被爱和被关注的渴望等等。二、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也会有一个问题家长,需要我们耐心沟通和指导教育他们去改变自己,家长改变了,孩子就一定能改变。三、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教育的“慢”,看似耗掉无数的时间,强调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无论何时,都不要认为教育已经成功了,可以停止努力了,要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挫折中坚持到底。结果,是未知的,过程正是结果的呈现方式。
余绍书:《倾听拔节的声响》
余老师开篇即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由此引出,一个班级的建设,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案例所呈现的,就是关于一个班长的成长故事。故事中的“小蔚”,学习平平,不太自信,但做事比较仔细,肯吃苦,关心集体。这让他成为班主任眼中的培养目标。余老师认为,面对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期望,引导他们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同时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树立起自信心。问题总是不断,有些学生作值日敷衍了事,不等检查完就溜走,小蔚经常在最后作扫尾工作。通过老师引导,小蔚学会让小组长把任务具体分到每一个人。于此,余老师总结: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授之以渔,才能帮助孩子真正的走出困境。最后,余老师引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作结:播撒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撒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撒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撒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项恒鹏:《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EQ》
项老师的案例里,陈述了一位同学的“分裂”性性格——情绪焦虑、自责、动作迟缓、心理问题呈躯体化倾向,甚至出现了自伤或他伤的行为。三年来,项老师在“育情”“炼情”“激情”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倡导友善的氛围、安全的环境、宽容的文化,在关注该同学的同时,促进了全班同学的“情商”发展。项老师总结了自己的育情三部曲:一是舆论育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二是活动育情,如“向地震灾区献爱心”活动、“阳光少年在成长”活动、“十佳阳光少年”“百佳优秀毕业生”活动、“世界文化巡礼”活动等,以此感知各种不同的“情”。三是环境育情,比如组织学生把教室布置得充满趣味性、艺术性,“让每面墙壁都说话”,以境育情。“炼情”方面,项老师在班里创建了“金领小博士”评比栏,设立了“啄木鸟知心信箱”,建立了“奇思妙想园”。“激情”方面,则是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欣赏10分钟音乐、20分钟篮球赛,促进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发展。六年来,案例中的同学内心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心世界有改变,那么行为方式就会发生改变。”现在,该同学行为方式也有了可喜的调整,信心增强了许多,悦纳自我的表现多起来了,慢慢摆脱了一些自我焦虑的情绪。项老师言语风趣,活学活用相关教育实例、社会事件事例,但透出的却是深郁的忧患之情。
会后,徐纯副校长作了小结。她以自己为例,说做老师就是好,不为别的,就因为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心存一种天然的对孩子、对教育、对爱的本能的内在驱动。对本次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经验交流会,徐校长总结了几点:一是因为有了专业的研究,所以有了专业的收获,专业化才有针对性,才有更大的收益;二是交流会上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便具有可借鉴的意义,是老师们躬行实践的结晶;三是因为各年级段都呈现了自己的经验所得,这本身就是在交流,在互动,在吸收,在促进,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学龄段的孩子,交流会让我们学会了去相互理解和体谅;四是会上不管何种案例,我们所反思的,既是作为班主任研究工作的成败得失,也是作为教育者处人处事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