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不是个传说
——2010届保送生专题
保送已过了两个多月,时间的潮水淘洗之后,回忆的珍珠串成一串。
急匆匆地报名上外后,掰指一数只剩三星期了。四级单词还没背完,新的阅读题型也还在培养题感,因此我当时还是决定先把居于基石地位的单词背好再说。背单词死背与活记相结合,我当时将其戏称为“死去活来”,但若真正抱着对学习的痴迷便会感觉到“中有其乐”,如同中国画的“得意而忘形”。阅读则侧重提高速度和理解能力,要尽快排除或一眼挑出正确答案。翻译是我所选的专业,也是考试中有的题型。对于翻译,其难处就在于转换时要怎样才叫“信达雅”,平日里多看些英语报刊,切忌一味做英语阅读而产生抗拒感,在地道的英语文章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手法,抛除一下功利心,感受外语文章的美妙,会在翻译时起一定帮助作用。后来在网评中看到一句,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从事翻译的要么很爱国,要么做了叛国之徒,所以从事翻译立场是很重要的,虽然这是针对外交方面的翻译人员说的,但仍使我心下一震,原来翻译还有这样深厚的意味,而并非只是翻译外国书籍。
飞到上海考试时由于气温接近零度差点着凉,因此也提醒到异地考试的同学一定要保重身体。上外考语文、英语和面试,每科独立画线。语文试题只有选择题和作文两大块,但很有特色的是将古文和现代文都以选择题方式呈现,因此要做好准备。语言文字等题型则侧重日常积累,所谓“功夫在书外”说得很对,平日里就将语文的美妙带在身边,跟同学玩点文字游戏,过节自己编辑富有诗意的短信,把语言玩个山穷水尽,读多个门类的书籍,如同一览语文江湖中各路高手的高招,日积月累下来,语文就内化成一种情怀。文史不分家,文哲也不分家。作文题目则是对“如果我们否定一切,最终被否定的必是自己”发表看法,这题立马使我想到哲学的否定观,立意一定,一切都迎刃而解。
英语则明显要难很多,听力是VOA原速和新闻。很好玩的是上外要求考生自带调频收音机搜寻校内电台的信号,因此午饭过后就有很多人拉着天线调各种角度找信号,上外不失时机在考场外摆了个摊,摊点处信号最佳,也不知道是照顾马大哈的学生还是有别的什么……由于新闻有背景音干扰,所以大家平时也要看看明珠台和CCTV9的节目。其他便是选择题、阅读、选词填空和翻译了,翻译还是很难,从题材是关于历史学家与派别之争就可见一斑。作文要求发表对国人阅读量下降的看法,由于自己深有体会因此写得比较流畅,在论据上做了发挥,联系媒体上精辟的分析。
第二天就只剩面试了,与笔试老师的和蔼可亲不同,面试的两位老师都面无表情冷若冰霜,这估计给我们那组的人都留下不少的阴影,虽然很惊讶不需自我介绍,但我还是将关于自己的一些资料变个形式在话题里传达出来,不说总显得有些浪费。面试共两题,一题为论述“好大学好专业好老师”,另一个则是三选一的自由演讲,我选的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化人”,我当时很快想到的是当下教育遭人诟病,各种各样对于体制弊病的争论层出不穷,学生在教改中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长足发展,尤其是学习观念一直畸形,直接导致国家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矛盾,我们还在艰难摸索着……那我还是追根溯源地表达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吧,当时我大概是说,教育无疑能教给人只是,但还要使人学会分析世界的方法,让他知道自己要以什么方式行走在世界上,形成观点与立场。但这立场并不是随波逐流的,而是独立与自由的,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平日准备时曾记下蔡元培对于大学的定义,“拥有独立地位、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只是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大学尚且不独立自由,学生又怎能自主思考?虽然由于我水平未到家只能简单地将这条思路转述一番,幸而我还是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出于认为上海人可能讲求干脆利落的风格,加之自己有少许紧张,规定6分钟的面试时间我可能只用了不到4分钟,致使我走出试室门口时还在打腹稿的黄佩清被我吓了一跳。
回首准备的日子,全宿舍一起用英语交流,用英语读天气预报的新鲜劲似乎还在,在上海妈妈担心旧收音机不好使另买一台的举动依然令我感动。记得有一晚上睡不着,这时我一望窗外,饭堂门檐下一盏不熄的灯仿佛有了些启示的意味。风很轻柔地吹着,仿佛在说,留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还有许多美景。学习是有乐趣的,即使投身社会后也不会终止,虽然考试像戴着镣铐的舞蹈,可最终镣铐的拘束可以由自己解除。最后建议大家,决定了保送要尽早准备以免最后耽误了日常学习,做最充分的准备和最坏的打算,多向老师和上届同学取经,保持心态平和,焦虑也许会与日俱增,但最后面对时总会发现自己已心静如水。别全押宝在保送,保送也有风险;别认为保送不属于你,保送不是个传说,它是落在你手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