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那些有温度的镜头
文字:叶和丽供稿:小学部图片:时间:2009-12-30点击数:2075
2009,和每个年份一样,它只是时间车轮的又一次轮回旅行;2009,和每个年份又不一样,因为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2009,外校的天空和大地印证:我们又在岁月的年轮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不同往昔的辙印。
此时,站在岁月的交接点,让我们做一次深情的回顾,回望那些在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中求索的脚步,还有留在2009岁月印痕中的那些有温度的镜头:
校级优质课素描
2009年12月的16、17号和23、24号,共四天时间里,小学部2009年度校级公开课在黄华楼八楼,以每天满满六节课的速度展示完毕。24位老师的24堂课,范围囊括1—6年级各学段,内容涉及语数英体音美综合共9门学科,为2009年的课堂教学探索提供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展示范本。
这次参加比赛的老师有刚踏进外校的80、90后生,也有已伴随小学部走过十年历程的60后“元老”,无论那个年龄,无论哪门学科,参赛的老师们大都经历了在教研组、备课组涅磐重生般的打磨过程,经过了食不下咽、辗转反侧的“非正常人”生活阶段,才携着全组同仁的美好祝愿走上比赛的讲坛的。这充分说明:在外校,对于每位老师,永远是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在外校,个人的成长永远是扎根在集体这块沃土之上拔节、成阴的。
本次校级优质课比赛中,李校长竟然每天都能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挤出时间坐在课堂上听课,并和评委及上课的老师进行随时随地的探讨。徐副校长四天来雷打不动,对参赛的24四节课进行了总体的把关与把脉。还有电视台的张洪亮老师、独成义老师、唐建军老师,考虑到小学生在远程课室上课的不方便,他们临时把远程课室的一套设备撤换到图书馆八楼,对24节课的每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摄录,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存储、直播和点播。还有我们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们,在这次的比赛活动中,他们不仅担当参赛者幕后的指导,还是这次大赛的评委,学校希望通过他们的全程听课,既了解其他组的教研情况,同时也能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评课水平。
外校,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群坚守自己岗位、执着于专业追求、爱岗敬业的教职工群体,才使得外校能保持着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生本”路上的负重前行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而教学质量的高低,决战在课堂!
记得08年9月,李校长突然在基层管理干部会议上宣布:学校决定引进“生本”实验,希望借助“生本”实验这个抓手,找到外校课堂变革的突破口。
我们带领要进行实验的老师在“生本”的培训会上听了几节课,当看到“生本”实验班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后,老师们只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吗?“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对于这些理念,外校的老师们早就烂熟于胸,为此,早在多年前,小学部就提出“打造‘生本’和‘生成’的课堂”的口号。然而,理想的种子一落在现实的土地上,未必就能结出希望的瓜。虽然老师们做了很多努力,但学生在课堂上就喜欢“抱着葫芦不开瓢”。现在一旦看到“生本”实验学校孩子的表现,我们虽然相信了学生的实力,但却产生了这样的质疑:这是学生自己学的还是家长在家教的?生本的实验是否将教师班级授课制的“教”而转化为家长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呢?还有,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是展示,那么课下的功夫是如何花的?
我们不仅仅要看他们的“台上一分钟”,更要看他们的“台下十年功”。这就是初次近距离接触“生本”实验的广外老师们,看现象,更要探求本质;知结果,还要探询过程。
疑虑没有消除,但已是时不待我,开学了!我们必须义无反顾!老师们就这样把疑问留在了心底,经过了开学前两次简短的“生本”动员,如同一个个还没有拿到驾照的驾手就开始懵懵懂懂地上路了。
这是怎样的一路负重前行?老师们需要承担三重的压力:一方来自学校的企盼,因为我们这样的学校只允许我们成功,是不能失败的;一方来自家长的质疑,家长们要看到的是学生入校后立竿见影的学习成效,试卷能考多少分;一方是来自老师们自身的责任,我们面对的可都是每个家庭那千顷园地的一颗苗,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培育良种的秘方,而不是试验的过程。
等到老师们终于敢向外界敞开自己课堂的时候,等到老师们在课堂上驾轻就熟的时候,,等到老师们将“生本”理念融入日常教学的时候,常常听到老师们发出这样感叹:幸亏现在学生熟悉了“生本”的方法,否则,一节课怎么能讲完这么长的一篇课文?等到老师们偶尔想回到“师本”的路子探探风景的时候,便一脸懊丧的样子:今天我看到网上一个“师本”的教案设计得非常好,我想拿来用用,结果一堂课我“拽”着学生累得气喘吁吁,还是不尽人意。这时的外校老师们才敢说出以前自己在摸索过程中的由排斥到困惑到顿悟到领悟直到参透的过程。这时的我们常常会回想起外出听课辛苦而有收获的经历:那次到东莞樟木头听课,因为找不着地方,车子绕着街镇转圈,等找到学校,人家的第一节课已经结束第二节课即将开始了,面对挤得水泄不通的听课教室,我们的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插到学生的座位中间坐下,为的是了解学生的真实底细,摸清生本的本来面目。还有那次周五到增城听课,为了赶在下午一点前回来上课,我们的车硬是抢在出车祸被围堵的前几秒钟绕过了车祸现场,准时赶回了学校……当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一切的辛劳竟然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成为实验的清醒者
专家谈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有时可以绕开体制,离开现实,但一线老师要实现教育理想,落实教育理念,既不能绕开体制,更不能脱离现实。所以,我们需要理想和激情,更需要理想背后的独立思考和执着坚守,需要将理想和激情化作技巧的实践智慧。在“生本”实验的征途上,我们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这样实践智慧的老师。大家不会忘记,在开学的教学工作布置会上发言的三位老师:包建、詹智梅、文红梅,他们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三个代表而已。站在他们身后的,还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善于把理想化作理念,把理念变成信念,将信念化作行动,他们像这三位老师一样:从思考到思路,从套路到招数,一路默默地走来,成为外校教学改革园地里具有独特风格的独特风景。
国家的这期第八次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十年来不停地冲击着基础教育的这片园地,奔涌而来的多股思潮,精彩纷呈的各种流派,使基础教育改革的大道上一片熙熙攘攘,也打得根基不稳的一线教师晕头转向。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任何实验都无法包治当前教育体制下的百病,特别是在功利教育体制下要完全做到像生本理念提出的“自然”“无痕”“反功利”是不可能的。生本实验“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教学观,“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的课程观,“以美好学习生活奠定学校德育基础”的德育观等,给我们提出了全方位的视角,聪明的老师会透过这样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心怀理想脚踏实地的最美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者。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生本”实验带来的显著效果。但我们也看到,在生本实验推进的过程当中,因为价值观不同,领悟力不同,也出现一些走向另外一种异化的现象,敢于正视这些现象,才能作为一个清醒的实验者走向成功。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就提出了“全面推行生本”,但要警惕以下现象:
1、矫枉过正:在生本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由原来的重读写,轻听说,到现在的重听说,轻读写现象。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的实验学校使用两套教材,有人听课拿出“生本”教材,平时,用另外一套考试的教材。平时是“师本”,有人听课临时排演进行“生本”课堂展示,结果加给了学生双倍的负担,老师也在疲于应付。
3、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了“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实验课堂上出现教师不作为现象。在这里引用一位教育专家绝对生本实验的批评:“当它处处注意张扬学生个性的时候,同时已把教师抽象化了,虚拟化了,类型化了,静止化了,好像教师都应该是单单为学生而生的教育动物,这也是一种异化。”
4、展示大于生成的课堂:有些生本的课堂“功夫在诗外”,课堂仅仅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或高效的课堂。如果我们把课堂定位在展示上,是一种对学生生命的浪费。
5、教师、家长捆绑式教育:我们提倡合作,但不能捆绑。将课堂教学任务过于前移,指望孩子的回家预习,这种捆绑式教育正是一直深受社会诟病的错位家长陪读。
任何实验,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落实。“学校的发展必须基于学校。”如今,生本路上,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已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本改革之路,在这条路上,还会有更多的老师们加入进来,大家一同参加理论的学习,一同经历实践中的困惑,一同寻求解围的妙方。让我们一路经历着,探索着,也思考着,改进着……
几个人物的表情
人,行走在大地上。行走的人构成大地的风景。
人,书写着岁月历史。书写历史的人成为镜头中最生动的表情。
一年的光景从眼前匆匆掠过,恕我的镜头不能一一记录所有走过的人,只能录下几个人物特有的表情,希望你们透过这些表情看到他们身后的那个庞大的群体以及支撑这个群体背后的执着信念……
一个爬起来就奔跑的人
在11月上旬,刚刚上完公开课的杨少华老师在教研会上真诚地进行着反思:这节课你们也看出我还处在模仿阶段,模仿小组合作学习,模仿着让他们分组上台汇报,但我还是对他们的汇报比较不放心,于是我忍不住想要截断他们的话,但一时又感到不应该打断他们的汇报,就这样在课堂上进退两难……反正,我现在就是邯郸学步中的那个赵国人,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反倒丢掉了自己原来的优势。目前,我正在地上爬着……
时隔一个月,备课组推荐杨少华老师上校级公开课,试教了两次,杨少华老师突然在大家的担忧中变得格外自信起来:反正心中比较有数吧。他总是用这样平静的表情应对来自年级主任和备课组长对他的询问。实际上,自从接到任务后,杨老师就一直在下面悄悄准备着,并且经常会和备课组的不同老师窃窃私语,原来是在研讨他的这节公开课。
在这次的公开课上,只见杨少华老师放心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平心静气地听着学生自学后的汇报,不慌不忙地偶尔插上一两句,沉稳有效地控制着课堂的节奏。原来那种总想打断学生讲话的急躁不见了,代替的是耐心的等待,及时的提醒,有效的提升,凝练的总结……
在这次的课后反思中,杨老师的一段精彩妙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以前的他像一匹老马,在车前用力地拉着车,而身后坐在车上的学生行走的依然缓慢而艰难。而现在,他终于悟到了,生本的课堂老师只是一个车夫,而学生变成拉车的一匹匹马儿,作为车夫的老师只需要偶尔抖一抖缰绳,扬一扬手中的鞭子,马儿自然跑得欢,跑得快。
这个精彩的比喻还有杨老师那胸有成竹的表情让我们知道,这位原来在地上爬行的人如今已经站起奔跑了,如今,他和他的学生正跑得欢吧。
一个被“逼”到讲台边缘的人
鲁亚莉是个文化功底比较深厚的人,正因如此,每次听她的课总见她在台上妙语连珠而又慷慨激昂。她总觉得,学生的理解不到位,作为老师有责任把自己的见解滔滔不绝地灌给学生,这样才对得起孩子们。
本学期接到石井街的赛课通知,教研组决定以此为契机,彻底改变鲁老师的这种“鞠躬尽瘁”的授课模式。
第一次试教后,教研组的老师帮她理清了几个大而简单的授课脉络,目的是在这个大的脉络中留给学生伸展的空间。果真有了些许的改进。第二次试教,老师们又帮她删掉了三分之二的教师课堂用语,希望把老师说话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就这样,一次次试教,一次次比赛(先从片区第一再到街镇第一又到区里一等奖),终于把鲁亚莉老师从课堂的中心地带“逼”到了讲台的边缘,让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中心。“让位”后的鲁老师也蓦然体会到上课是如此的简单。从原来准备一节公开课的繁缛末节的筋疲力尽到现在的简简单单相信学生,鲁老师上公开课竟然成了“瘾”。后来,无论是远赴郁南县的讲学,还是这次参加校级公开课比赛,鲁老师都是轻松应对,乐此不疲。
鲁老师三个月巨变的经验说明,改变其实很容易,首先要有极强的领悟力,再加一颗善于接纳反思和学习的心,足够了。
一个生活的多面手
在外校,李旭老师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很具有生活情调的人,且不说她把自己在学校的临时宿舍布置成怎样温馨的一个家,单是每一次教研组、年级组的活动,联系场地,找吃的玩的,她都会一手搞定,特别是在这次的小学部十年校庆中,从策划到分工到最后的联欢庆典,她一路忙碌着,指挥着,协调着。在网络世界里,李旭也是一等一的高手,经常会收到她的一些有关健康的温馨提示,或者一些令人喷饭的小笑话。让人感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人之为人的本来目的。在外校,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也绝对少不了李旭忙碌的身影。
以上是李旭所扮演的学校工会委员的角色。
李旭还有一个角色,那就是备课组长,作为低段语文的备课组长,特别是作为第一届“生本”实验年级的备课组长,这一年多来,她是怎样的一路摸爬滚打过来,她自己清楚,我们也清楚。在我电脑的“生本”文件夹中,至今还保存着她当时写给我的那篇洋洋洒洒的《那一切“生本”了的》文章,里面记录了在生本实验过程中的思考、困惑、彷徨,当然还有诘问,不仅仅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了当时所有参与实验的还没有突围出困境的老师们。
因为实验,我们每学期还要承担不少对外的交流课,听教研组长说过,当大家实在表示很累,不太愿意承担交流课的时候,作为备课组长的李旭会站出来说:如果这次没人上那就我上吧。
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调,连表情都是那么平和与平静。
还记得李旭无意中给我透漏过:来外校十年,还从来没有被评过“优秀”。那语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一如她对待“优秀”的那种淡淡的心境。这种语调和表情让你感觉,她绝对不是在抱怨,而是一种理所应当的承担。
我总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默默温情的,一个既敢于承担又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外校,有着一大群这样的人。
以下这段文字既作为本篇文章的结束语,同时也作为一个隐含的美好的祝福送给外校的辛勤耕耘的老师们:祝愿你们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分享一个人的故事
记得曾读到过一篇写丘成桐的文章,文章在着力介绍丘成桐在数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位被誉为数学界“恺撒大帝”的家庭生活:“25年前的春天,刚刚获得菲尔兹奖章的丘成桐在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时候,总会准时拨通与他相差3个时区的家里电话,为他的即将上床睡觉的孩子们唱起动听的摇篮曲……”此情此景,使我们想起当年同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的爱因斯坦那远去的孤独背影,晚年的爱因斯坦渐渐失掉家庭的温暖,天伦之乐也在他伟大的光环下悄然溜走……
下面呈现的,是一组小学部校级优质课的几个片断:
评委席一

评委席二

小组汇报

交换意见

小组讨论

课堂瞬间一

课堂瞬间二

课堂瞬间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