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成长,教育智慧的闪光
——小学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活动“我们的小队”交流会一瞥
文字:行止供稿:小学部图片:李旭时间:2009-12-10点击数:2035

班主任是什么,以前在学习教育学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全面负责。这个模糊的概括,既笼统而又准确。的确,在狭义的学校教育概念下,没有比“全面负责”更能凸现出班主任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最直面的现实状况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单位的班级,它的带头人,班主任是班级工作辐射运作的核心,是学校道德意义上的标高。几十号人聚拢在一起就构成了班级,但未必就形成了“集体”。集体的价值,有赖于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工作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的空间。班务工作,基本上就是在这个空间里腾挪,施展着一个教育者隐藏着的潜能和蓄积着的智慧。
我校小学部的德育工作,以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作为一项德育活动,这几年来在学生处层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为进一步推进部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不断提升的尽可能大的空间。这学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是延续先前的班主任专业阅读活动,给班主任买书,鼓励读书、写心得、交流与分享,同时组稿参评各项相关的参赛活动,给予老师们付出的肯定;二是进行专题研究,让老师们梳理出自己平时教育经历中的细节,加以思考和琢磨,提升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发现自己潜藏着的教育智慧来。小学部学生处、少先队大队部在本学期推出的“我们的小队”交流会活动,就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一个专题研究之一,即是以小队为窗口,呈现班务细节,凸现教育机智,达到展示、交流、融合、总结、提升的德育效果。
12月7日晚,在小学部阶梯室,“我们的小队”交流会活动如期举行。“我们的小队”交流会呈现的方式不是常见的“演讲”,而是“演”与“讲”,把班级自治管理中的“小队里发生的故事”加以舞台化、叙事化、总结化,是活生生的讲演形式的“教育叙事”案例直呈,灵动而别具新意。交流会的过程按照从低段到高段的顺序依次展开,分别是:
一年级 《我在小队里成长:巧克力队成长记》 (易华亮老师)
二年级 《例会促成长》 (张霞老师)
三年级 《小队话值日》 (卢林云老师)
四年级 《外号风波》 (郑淑娟老师)
五年级 《小队是我们温暖的家》 (刘秋连老师)
六年级 《班级小队化自主管理》 (李艳平老师)
下面,逐个作简明述要——
易老师的“巧克力小队”第一个鲜亮清活登场,别树一帜。小队是班集体辖下的更小的团队,同样需要组构和融合,才能更好地运作、维系和成长。“巧克力”队以烦恼倾诉、开感恩会、同心互助三环节叙述了这一小队的成长历程。面对六十多位在场的老师们,孩子们言语大方,举止得体,毫不露怯,童言童语恰如其分。易老师不时穿插其中,旁白、引渡、小结,轻车熟路,水到渠成。在最后的总结里,易老师说,孩子们现在依恋和信赖小队了,这些本学期才入校的一年级的孩子,与小队相伴成长,相互倾听、激励和影响,最终营造了温馨与团结,更带来了健康和成长。
张老师带领她的“向日葵小队”一出场,就呼啦啦倒出一筐的“例会”来:晚例会、周例会、月例会,还为此建立了成长记录册。这样的例会是怎么开展的呢?“向日葵小队”向我们做了生动的展示,以每晚5分钟的例会为例子,分三项进行,“夸夸我自己”“好人好事夸一夸”“你有不足我提醒”,例会摒弃了先前碎杂的明细量化方式,采用互评、自评的方式,只记小队长的计分,实用而又有气氛。“成长日记”的做法也很好,因为识字量所限,孩子们可以标符号、画图示,甚至还蹦出了英文单词。至于周会和月会,其实就是前者的阶段性小结。成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的。
卢老师带来的,可不是某小队的成员,而是各小队的头目,什么快乐小队、火焰小队、阳光小队、攀峰小队等等,这些队长们有个特殊的任务,就是上演一出“今天我值日”的节目。值日是班务常规,常规得让人熟视无睹,只是,君不闻“小学生争着擦黑板,中学生轮着擦黑板,大学生老师擦黑板”。现在,小学生怕也不争着擦黑板了吧。把值日工作还其为义务和责任,这就对头了。小队长们首先展示了值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如脏桌面的来由、骑扫把玩哈里波特的值日不力、找准机会溜号、东一榔头西一锄头的马虎了事等等,接着在图片上展示了今天的新面貌。从彼到此,发生了什么?责任和监督,因为班里成立了卫生监督委员会,小队自治,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务之庞杂,举其一角,也能让人瞥见教育智慧之一端。
郑老师带领的小队,则演绎了一出“外号风波”的故事——风波初来,有人欢喜有人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卷起一锅粥。老师的处理:交由中队打理,小队附议。小队自治的过程,就是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郑老师在总结中说,在班主任的指导下, 依靠班级学生自身的能力, 进行自我教育,但教师不是什么也不管, 也不是学生想方设法画地为牢、束缚自身,而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激发学生自己去追求、去学习、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纠正。最后,总结出班级管理四原则:发挥队干核心力量,榜样示范;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制定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承担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做好导向工作。
刘老师班的小队一出场就直奔主题:小队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新同学,新问题——吃饭哭、睡觉哭、上课哭、下课哭、打电话哭、看见飞机头上掠过也哭,总之,稀里哗啦,我要回家。如何是好?小队送温暖。回放当初新同学刚来的场景,小队是怎么做的,人人献出一分爱,带领新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同学,熟悉内务,陪聊,陪说,陪活动,陪学习,陪练琴,陪去医务室,真正的全陪服务。结果怎么样,新同学现身说法:我很快乐,我很温暖。更难得的是,有心的刘老师捎来了新同学妈妈的录音:孩子初来外校,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三个月后终于云开日出。小队的温暖,真正送到了家。
李老师的小队交流主题比大家都综合专业,究竟还是大哥大姐的六年级来得老辣——“班级小队化自主管理”。李老师在幻灯上画了一辆不甚规则的神似“水坝”的小队发展之车,前轮是情感激励,后轮是小队评价,就这样推动着这个班集体一路向前,挺形象的。汇报的队员,声量够亮,语速够快,噼哩啪啦一通,把“我们的小队”是怎么运作的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听得老师们不自觉地颔首称是。李老师最后总结得好: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让我的学生学会爱人,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在爱的教育中学会自律,自主管理,在小队化自主管理中,让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片成长的天空。
易华亮老师和她的“巧克力”队员们

张霞老师在述介她班的“例会”方略

卢林云老师和她的值日“城管”们

郑淑娟老师在讲述“外号”风波的前因后果

刘秋连老师和她的“送温暖”小队

李艳平老师和她的管理小队往来切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