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加拿大的鳞爪

——写在我校“世界文化巡礼”第十一站加拿大专题上

文字:涂志强供稿:教科室图片:时间:2009-11-20点击数:1678
我在稿纸上写下“加拿大”三个字之后,接着便是一长段时间的枯寂。
我无话可说,面对远隔大洋的彼岸那一片巨大的空白。我这可怜的历史的和地理的贫乏识见,支撑不起提笔述说的理由。要说关于加拿大的久远记忆,我倒是有两个,一是白求恩,一是枫叶。可亲可敬的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手术台就是阵地》在我童蒙时代是这样教育我的。枫树是加拿大的国树,而枫叶,那三叉开张的姿态,仿佛一只温暖的小手,被还青春着的我以及一大批少男少女们当作一缕温情小心翼翼地夹入书页,在暗夜里漫漶起无边的柔情蜜意,慰藉着初谙情愫的年轻的心。
这样的记忆和加拿大有什么关联么?我满心的疑惧。
呈南北走向的文化长廊,是一抹独特的校园景观,惯行其中的人也许不觉得,又或濡染日久习以为常了。初来的客人,经行长廊必当驻足,慢下匆匆的脚步。文化长廊自布设“世界文化巡礼”专栏以来,自首站中国始,走过了美国、印度、德国、南美、日本、巴西、法国等,到现今的加拿大,已是第十一站了。在这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看世界的窗口,尽管,还远不是全部,尽管,还只是一具粗描淡写的骨骼和脉络,还未使之丰盈着血与肉并激活其脉搏。徜徉其中,你可以依次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风习、文艺、体育、景观等诸方面走近一个轮廓渐显的加拿大。
然而,这就是加拿大了么?对一个你未曾踏足的地方,即便你装了一肚子的数据和影像资料,你仍然无法确证这就是活生生的真实。我找来2009年新版的世界政区图,更是茫然,在这张环太平洋平面地图上,加拿大浓缩为一团橘红的色块,没有高低起伏,没有寒暑交替,更不消说阳光、空气和雨水了。
阅读是行走的一种方式,是一条试图走近真实的有效径途。
从地理的视角出发,我尝试了解加拿大。从书橱堆叠的书杂里,我拣出了2005年第12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一期的特别策划就是加拿大主题——荒野和现代的对接。重新捧起杂志,读文,读图,读出了一个温暖、壮美、丰富多元的加拿大。
温暖的加拿大。
一般的情形是,海拔越高,温度越低,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加拿大紧邻北极圈,纬度之高,让人想起北极熊,想起雪橇,想起爱斯基摩人,这些加拿大都有。可是,加拿大实在太广袤了,让人无法想象。事实上,加拿大绝大部分人居地区是在和美国交接处的狭长地带上,在这些人居处抹一道颜色,映入眼帘的简直就是错乱北漂的智利。因此,所谓寒冷的加拿大,是加国人居稀疏的广阔地带,真正踏足加拿大,尤是来到温哥华,你实实在在是来到了“比南方温暖的北方”。温哥华有多温暖?从书中可以了解到,整个冬季,温哥华平均温度零摄氏度以上,以北京为例,冬季平均温度,零下十度左右。这样的比较其实还很不公平,因为温哥华纬度高了北京整整十度,也就是说,温哥华相当于在北京以北的一千多公里处,略当于黑龙江的黑河,可是,黑河冬天有多冷?零下二十度以上。黑河南行五百多公里,才到达我国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我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互联网上一“搜搜”,结果出来了:20091118,温哥华,38摄氏度,黑河,零下1121摄氏度。你说,温哥华有多温暖?
温哥华的温暖,不仅带来了温度,更带来了举世罕见的温带雨林。众所周知,雨林在热带或亚热带,关于温带雨林的解释连辞海里都找不着,可见温哥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为气温恒定温暖而多雨——即使冬天也雨雾绵绵——温哥华岛及其西边的百余个小岛,植被茂盛,绿毯如盖。云杉、冷杉、红杉、道格拉斯杉,参天林立,荫翳蔽日,透过树隙的天光投射在地面上,苔藓地衣温软蔓布,那又是另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太平洋暖流给温哥华及加拿大西部沿海一带送来了温暖的阳光和滋润的雨水,使这里成为最适宜人居的福地。
壮美的加拿大。
加拿大的壮美首先是因为它拥有一片阔大无比的荒野。上文提及,加拿大人口集中在和美国接壤的狭长地带上,这意味一大片的土地仍处于荒野状态。所谓“荒野”,在这里是指朴质的原生态的自然状貌,是步入了现代的人类的久远的故乡所在,是现代文明隔离已久的陌生而曾经熟悉的大地气息。单之蔷先生在《落基山:现代人的心灵避难所》一文中说:“我们就是从荒野出发,越走越远,用各种各样的文化,把自己与荒野隔离开来,我们甚至把荒野当作不能容忍的荒凉,拼命地消灭荒野。当荒野一点点消失,最后仅存像大海中的孤岛一样的一点点时,才发现我们不能没有荒野,在荒野中,我们才懂得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才发现那些即将灭绝的野生动物原是我们的远亲。”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加拿大确实还保留着空阔无比的荒野。从北京飞往加拿大,并非我们从平面地图上所猜想的那样飞越浩瀚的太平洋,而是往北穿越北极圈,再从北极圈往南进入加拿大。从高空上俯瞰加拿大,首先投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白雪皑皑的雪峰,若是飞往渥太华,可看到众多的河流湖泊密布纵横在大地上。雪峰的所在,是纵贯北美四千五百多公里的落基山脉,在加国境内,生态保存得很好,是加拿大最美丽最荒野感的壮美景观分布带,国家公园沿山脉走向圈划分布,得到了颇为有效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拿大世界遗产十五处,有八处是国家公园,由此可见加国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成效。即便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加美交界五大湖区,荒野的感觉仍然历历可见。五大湖太大了,大得惊人。我见识过浩渺无垠的青海湖,幽蓝邈远,水天相接,面积达四千多平方公里,而五大湖中(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哪怕最小的安大略湖,面积也达到了一万九千多平方公里,是青海湖面积的近五倍,最大的苏必利尔湖,面积达八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庆市行政总面积,比两个海南岛还大出两个半青海湖的面积来!据说在五大湖上航行就像在海上航行一样,风云突变,卷个滔天巨浪是家常便饭。有了这样的“海之湖”,在大湖的周边随便一拐,你就可以闻到荒野的况味了。
除了五大湖(密歇根湖在美国境内),加拿大的湖泊难以计数,而且很多都是重量级的,西湖之类的湖泊在加国就是一个小水泡子。加拿大的淡水量占了全世界的七分之一。
丰富多元的加拿大。
仿佛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一个国家,除了政体的独立和一套赖以安邦治国的制度,最能体现特色的地方就是文化了。文化缘于历史的遗存和地域因素的长期积淀,对加拿大而言,可传承的加国传统历史文化无疑是单薄的,它的本土文化大概就是印地安土著文化,但由于殖民历史,本土文化并未成为主流。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它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随移民的融入而渐渐丰富起来并呈现英国文化为主体风格的多元文化特征,难怪乎有人形容加拿大文化是“马赛克”拼贴文化。加拿大人对自己的传统和身份认同在文化上是模糊的,换言之,它却是包容的,这在1988年通过的《多种文化法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包容,一是对本土文化的保存,二是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前读过一本《五洲梦寻》游记散文集子,其中有一篇章就是写加拿大见闻的,作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加拿大的丰富的图腾标识,人、鬼、兽、神、动物,色彩绚丽,目不暇接,刻绘在房屋、柱子、舟船甚至餐具上,无所不在。
丰富多元的,并不仅仅是社会形态上的文化,地域生态文化更给人安恬可靠的感觉。年轻的加拿大,在生活上已经很富裕很现代化了,生态保护方面也做得很好,在国家公园里,野生动物可以四处行走,不怕人,大模大样地穿越公路,人们很有耐心地等候。农民一词在加拿大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他们住着舒适的木房子,用着现代化的高科技进行耕种,自己屋前屋后的土地是私人的,让土地披上绿装,开上漂亮的花朵,维护自己安然静谧的环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里的“农民”不关心政治,只关心“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较之下,我们中国人好像太关心政治了。
关于加拿大,我所知道的,很有限。“纸上得来终觉浅”,而“躬行”,囿于现实和有限人生又未必真就非得亲临其境,好比离我遥远的南极,恐怕也是许多人心中毕生不及的梦,但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去感受和了解南极,比如我们知道南极也有着无数的矿藏,生活着无数的磷虾和海鸟、海兽、鲸鱼,还有可爱的阿雷德企鹅。周国平先生以人文学者的身份登临南极考察,用平常的心态看南极,记录南极,也记录自己的心绪,成书《南极无新闻》。从书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处在茫茫寂寥的南极,依然可以保持平和澄澈的心境,默契着冰丘、苔藓和万古苍凉,可以捧着《圣经》静静地触摸自己的灵魂。若用炒作媒体的大张旗鼓、高音喇叭和扩大镜,静静的溪流也会掀起激动人心的狂澜的。
看加拿大,我作如是观。
阅读,是一种看世界的径途。我们要“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这个“走向世界”是怎么的一个走法?颇费思量。从文化长廊布设“世界文化巡礼”的初衷来看,阅读与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看世界,需要胸襟和识见,需要打开视界,学校以“文化”为视点,以世界性的关怀来纵览当今寰宇之内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和借鉴意义的国家为阅读原料,从中概括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来,体现了“文化巡礼”这一构想的气度和远见。阅读是思想的驰骋,在阅读中,学会比照和思索,这才是我们的学生所需要的。阅读让我们的脚步行走在幻变的时空里,更让我们行走在自己的心灵天地中。
走向世界,其实就是走向阔大的心灵之旅。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9-11-20 10:17:19 发表评论  
    写得真好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9-11-20 09:59:25 发表评论  
    阅读,是一种看世界的径途。 :love: 走向世界,其实就是走向阔大的心灵之旅。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