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位置导航:首页资讯中心
 

圆梦维也纳

文字:杨金龙供稿:中学部图片:杨金龙时间:2009-09-23点击数:2326

    编者按:受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推荐,今年暑假期间,我校艺术组的7位老师与学生艺术团的51名学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奥地利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他们用音乐的方式为奥地利人民带去了一场饕餮盛宴,同时也加深了中奥两国间的音乐了解。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一起感受音乐的脉搏,叩响世界音乐的大门,重温奥地利圆梦之旅!

圆梦

杨金龙

    时  间:2009年7月11日
    人  员:我们艺术教员7人和51个新星
    目的地:奥地利
    目  的:圆梦
    说来惭愧,对于欧洲,除了音乐之外,其他方面我不甚了解;而且,对于音乐的那点了解,还来自于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欧洲音乐史教授强迫我学习的那些历史片段。为了在51个新星面前不至于丢脸,我不得不在出发前做做功课,上网查看了此次行程中欧洲目的地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我们此次行程的重点任务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那也是我和51个新星圆梦的地方。

维也纳-金色大厅

    作为一名音乐教员、音乐爱好者,能够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演奏那里的世界顶级名琴:蓓森朵芙钢琴(Bösendorfer)那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宿愿,应该说是一件值得终生铭记的大事。我想除了我之外,那51颗新星的心情应该和我一样吧。
    曾几何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金色大厅这些名词在我心里永远是神圣的代表和我毕生的向往,我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有一天我真的能在金色大厅里演奏那架世界名琴,能够站在世界顶级演奏厅的舞台上,也许那是幻想。

金色大厅夜景


    但如今,不争的事实,我们就站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当幻想成为事实的时候,我只能用杂乱来形容当时的感受,那种感受像初吻一样,令人激动、眩晕、心跳加快,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那一刻,时间的年轮仿佛永久的停止,历史的脚步仿佛重重的踏下。我们站在金色大厅的舞台上,感觉是那样地虚幻又是那样地真实。我细细打量这个世人向往的音乐殿堂,环顾金色大厅的底楼,耀入眼帘的是左右两边闪闪发光的金色女神像,我用心数了一下,那些直立有一人多高的金色女神像左右各16座,二楼是包箱座位,左右两边各8个包箱,二楼左右两边的奥地利历代音乐大师胸像及人物像各8座,以交叉排列的方式即两边各16座排列,镀金的天花板是由15幅阿波罗和缪斯女神的油画与花卉图案构成,两边各有5个巨型的水晶吊灯从天花垂下,整个音乐厅以和谐的构造散发着神秘诱人的光彩。我们只能静静的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这就是世人向往的金色大厅,我们晚上将要演出的地方。

演出现场 


    彩排时就发现,金色大厅果然名不虚传,音响效果非比寻常。它并没有寻常音乐厅的云板等设计,也不需要电子扩音器的喧闹,但是她的声音传播却那么合理到位,令人惊讶。而且,我感觉它的地板设计也是别具一格,似乎可以起到某种共鸣的作用。即使在2楼后排,也可以听得清楚舞台上的细微发音。
    至于那架“维也纳之音” 蓓森朵芙钢琴(Bösendorfer),静卧在金色大厅最荣耀的位置上展示着它傲人的英姿,在金色的光环中散发着诱人的亮光,我轻轻上前,小心翼翼的打开顶盖并将顶盖叠起,用单手支撑已经抬起的顶盖,再用另一只手操作支撑杆,将支撑杆的尖端插入顶盖反面的凹坑内,谨慎地完成了我的第一步操作。静静的,我移步到琴凳前坐下,用双手轻轻打开琴盖,在黑白交替的琴键上弹响了我在金色大厅的第一组音符,那是我们合唱团要演唱的云南民歌《葫芦笙吹响罗》的第一组和弦……

“维也纳之音” 蓓森朵芙钢琴


    当地时间7月11晚上7:30,太阳还没有落山,我们在金色大厅的后台紧张而又有序地准备着演出前的一切,无法顾及场外的情况如何,有多少观众,我们只是想在这个梦想的舞台上,把我们最精彩的表演展现给奥地利人以及海外华人们,随着钟声的敲响,我们静静的走向舞台,开始了我们艺术之旅中最难忘的旅行……我只感觉到台下出奇的安静,让我不得不在演奏钢琴的同时四周环顾了一下,夜晚中的金色大厅与彩排时的感觉不一样,明亮的水晶灯和精美的雕塑装饰得金碧辉煌,不仅华贵而且温暖。台下的观众静而有礼,无人走动,也无人鼓掌,  静得让我我只能感受到跳动的音符、美妙的乐章,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华美和细腻,当我们还沉静在自己那不太完美的表演中时,台下已响起热烈而又含蓄的掌声,梦幻般的演出就这样结束,让我们在不知所措中完成了这场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幕。虽然我们的演出还很稚嫩,但依然那么动人,就好比一次清新的沐浴,让人洗去过去所有的纠结与疲惫,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一天的降临。

音乐之乡-萨尔茨堡

    在欧洲,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而萨尔茨堡则是“音乐之乡”。
    多年前的一部好莱坞经典影片《音乐之声》,让我对萨尔茨堡悠然神往。走到这座欧洲的古城里,曾经熟悉的一切让人觉得似乎置身于影片中,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能使一个红颜少年变为皓首老人,却似乎并未给萨尔茨堡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除了大教堂的穹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后于1959年重建之外,萨尔茨堡仿佛生来如此。沿着《音乐之声》的拍摄场景游览,你能真正体会萨尔茨堡的音乐精髓。   

萨尔茨堡的街头演奏者


    我抵萨尔茨堡后,于莫扎特广场中央的莫扎特雕像前拍照留影后,直奔莫扎特故居。我想看看,是什么居所,有什么灵气,才可孕育出这样超凡而通鬼神的人杰。我总这么认为,音乐可通鬼神,音乐家是超凡的。当我沿着狭狭的旧旧的小巷,怀着朝圣的心情,到达旧城粮食胡同9号,并登入其中时,并未发现其故居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还感觉太简朴太单调了。那是一座白黄相间的5层旧楼,里面的楼梯又狭又旧又陡。莫扎特从诞生至25岁前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座楼第4层的一间房子里。这里,现在已被辟为他的陈列室。他生前用过的小提琴和钢琴就摆放在那里,陈列的还有他生前用过的部分书籍和他的作曲手稿。当我走到小提琴和钢琴旁边并凝视着它们时,我似乎走了神,仿佛看到了莫扎特那忧郁又悲愤的眼神,听到了他的琴声。他的眼神和琴声是那么的有穿透力,似乎进入了我的灵魂,让我心灵不由自主地震颤起来。我也因此明白,原来,神奇和伟大往往就从简朴和单调中来,就象简单的小提琴和钢琴却发出了天籁之音。
    站在萨尔茨堡市内的莫扎特桥上,看时光如水,逝者如斯,一桥一水隔开一古一今,左岸是旧城,右岸是新城。在旧城区,音乐是老建筑;建筑,是旧音乐。音乐和建筑之外,没有什么了,因为山、水、草、木、人、城,早已融入音乐和建筑之中,就是音乐和建筑本身。

莫扎特故居


    对音乐之乡简单的了解,源自于我很忠情于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尽管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着他,但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

奥地利斯特劳斯雕像前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走在萨尔茨堡街头,到处乐声悠扬,随便走在一条小巷里,你都能听到从窗口或阳台里飘出的莫扎特的小夜曲。那乐声不疾不徐,扣人心弦,令人惆怅。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发现音乐无处不在,萨尔茨堡的城市气质里处处流淌这一份优雅的音乐情结。
    因为随团行走,集体行程安排紧凑,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探访有关莫扎特的遗迹。我在期待下次还有机会造访这里,那时,我可放下身心,再一次感悟莫扎特,与他作更深入的远隔时空的形神沟通。

    奥地利——我们的圆梦之地,令人难以忘怀,我们将歌声留在了维也纳的土地上,将期盼与足迹留存在萨尔茨堡的小巷中,但奥地利的音乐情怀也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生,期待着我们的再次重逢。

 

网友评论

  • 网友:资讯中心  于 2009-09-22 08:50:19 发表评论  
    音乐人讲述音乐事,果然另有一番意境。杨老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堪比学中文的。佩服!
昵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