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民办教育和谐发展战略论坛:挑战与成长
按:“民办教育的市场环境压力日益剧增,一些著名的民办教育集团接连倒闭,在这种长期持续的压力下,被淘汰出局就是我们可以预见的结果。”近日,在“广东省第二届民办教育和谐发展战略论坛”现场,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如是感慨。
“即使我们学校已经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但我们依然不敢懈怠半分。”我校李建民校长在发言时表示,“任何马虎,都可能带来学校的滑坡,甚至退出市场。”
面对社会的重重压力,民办教育究竟面临怎样的命运?民办教育困局的破解之道又在何处?众多民办学校办学者在论坛上展开了热烈讨论。
困境
“民办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教育选择’的问题。在教育发展问题上,公办和民办应该各擅所长,走自己创新的道路。办学自主权的问题一定要真正放下来,否则民办教育不会有多大的空间。”深圳福景外国语学校的邓继新校长谈道,“我们的原则是,决不把民办学校办成公办学校。”
而在深圳龙岗龙山学校方佑喜校长看来,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之一,在于解决“办学者自身问题”:“在相当部分的办学人经营和管理学校的过程中,合伙人之间在学校的发展方向及投资问题上经常闹分歧,或者办学者思路不开阔,办学人与校长的责权关系混淆不清,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对此,惠州东升实验学校周海明校长在发言时不无揶揄:“有人说,民办学校办不好,很正常;民办学校办得好,不正常。在当前四面楚歌的大环境下,我坚信一点:自立、自强、自信,终将自尊。”
出路
发展网上教学
“在香港的亚太地区,政府和教育单位都积极发展网上教学,希望提升教学水平。”香港中华传道会许大同学校校董林明祥向与会者现场展示了几个网上教学点,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谈道,“有一次,香港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老师非常兴奋地向我分享她的网络教学经验,她不但能在网上发布教材和作业,还能在网上与学生们讨论交流,学生们都非常喜爱她设计的网上教室,她的学生的成绩要比香港其他学校的孩子好很多。”
林明祥表示,尽管网络教学为教育带来了无限种可能,但很多老师都有一个迷思,那就是,网上教学平台可以取代传统教学课堂吗?网络是否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网上教学?林明祥认为,“我们在运用新科技的同时,也可能要换上新思维,充分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内涵式优化发展
我校李建民校长认为,这几年民办学校激增,市场区域饱和,教育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民办教育市场的新一轮洗牌迟早会出现。面对挑战,我校制定了走“精细化管理,内涵优质化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其中包括八个方面:坚持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办学国际化之路,优化学校资源。
“这几年公办教师待遇逐年提高,民办学校原有的高薪优势不复存在,加之退休养老方面的待遇差距,造成教师的思想波动。”李建民校长在论坛上大声疾呼,“稳定不了教师队伍,打造学校品牌就是一句空话。我们要让教师有对职业的自豪感,生活的幸福感,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专家看点
在广东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铁明教授看来,民办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不仅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还涉及保障社会和谐、政治稳定”。
“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罪犯70%是青少年,其中又有近70%是应该在学校读书而没有在校的孩子。政府每年需要为每一个狱中罪犯的改造拨款一万元,比任何一个学生占有的财政经费都要昂贵。多建一所学校总比建一所监狱强千万倍!”张铁明教授说。
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教授表示,要改善民办教育的发展,重点问题在于解决民办教师的身份与专业成长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的第二生命,比如说教师的学习、培训、成果推广、职称评审、晋升等,在民办学校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附录:
吴华教授访谈录
吴华: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言:我校教科室主任
文言:您走了全国这么多民办学校,在看了我们学校后,不知给您留下什么印象?
吴华:像办学条件如此齐全、完备、高档的基础民办学校,在全国来说都很少见,至少在浙江省还没有可以匹敌的学校。
文言:您能看看我们学校的《五年规划》,并且给我们做一下指导吗?
吴华:在我所看到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规划里面,这份规划是做得非常好的,很规范,有前瞻性,相当系统。
如果说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完善,我的建议是,能否把学校的发展目标更多地落实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上,比如说对学生的传统德智体教育、现代的智力、情操等等这方面有更具体的描述。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要通过学生的发展从而得到最终的结果。
在学生发展目标方面,不单是抽象的德智体发展,还可以体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比如说在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当中,包括升学方面等,可以设置更具体的“指标”。这些目标的设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搞应试教育,恰恰意味着我们学校把“目标落实在学生的基础上”的清晰的观念。
其二,后面的这些措施,跟前面的描述的背景,与目标的逻辑联系并不是很清晰。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要对学校的品牌特色产生引导。一定要以一种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落实在学校生活的每一方面。
文言:其实像学校的办学理念,从“世界”和“现代”这两个概念来讲,涉及到管理品牌、教学品牌、德育品牌(个人来讲,我更赞成“公民教育”这个概念)、文化品牌、课程品牌等等,怎么样把这个东西“唰”一下下去,可以说下面肯定有一个支撑点存在。
吴华:我们继续往下说,还有一点,我们做规划常常犯一个失误,就是一个规划可能找部分人搞出来,然后发下去大家提提意见,最后公布。实际上,这样一个流程容易忽视的问题是,规划的实现是要通过教师的形成共同愿景,才能变为自觉性实施。但是就这一点上来说,大多数学校下的力气不够,教师参与度严重不足。如果说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讨论,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文言:在法律上叫做程序正义。
吴华:对。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让教师积极地、深度地、更有实质性地参与,这样形成的东西执行起来才会顺畅。
否则,我们就要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执行方式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没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常说民办学校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教师有一种很强烈的被雇佣意识。民办教师的待遇与公办教师差距甚大,比如养老保险等。
文言:有一句话可以解释:权利才产生义务。
吴华:你说的对。当我们进一步深入观察,发现还有别的原因。首先,如今民办学校的教师跟最早的时候相比,优秀的教师队伍在流失。最早出来的一批民办教师,很多人是抱着一种理想,有相当一批都属于优秀教师。而现在这个情况变了,当最早的这些老师抱着理想出来时,原本是想更好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到了民办学校以后发现,教师的主体地位比公办学校要差,并且差得远。当然,这也是近几年来的现象。
第二个问题,在民办学校就业的老师,他的职业尊严通常常会受到无端的打击。教师有职业尊严,与平等关系并不矛盾。比如说,当师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学校出面处理,往往这个时候学校要迁就家长,这个情况相当普遍。
文言: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基本不存在。
吴华:类似这种情况都可以导致教师对学校产生移心倾向。
作为民办学校,如果没有共同利益作为基础,很多事情难以深化下去。在这样大的制度背景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开辟更多的渠道,让教师能够参与学校决策,在一定层面上让教师产生更强烈的归属感。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所产生的自我事业的感觉,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不可能彻底贯彻下去的。
吴华语录
■ 如果中国的产品只能在中国销售,那么绝不可能有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如果民办教育可以画圈,那么90%的民办学校都要关门。
■ 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应由市场决定它能否发展。
■ 忽视制度背景的变换,是民办教育政策不稳定、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的重要根源。
■ 目前民办教育需要两类政策:平等权利与特惠政策。
■ 消除市场壁垒、消除行政壁垒是激发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
■ 只有在尽可能大的范围里允许公众“用脚投票”,才能最有效地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社会需要。
■ 民办教育的实质就是少数人为国家做贡献。